阆中古城游记

侯哥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四面环山,嘉陵江环绕,乃一处风水宝地。古城历史悠久,建城2300多年,为古巴蜀国军事重镇。古城文化厚重,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古城保存完好,原汁原味,商业气息尚不浓厚,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另三个分别为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和徽州古城),2013年阆中古城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城面积不大,核心区域仅2平方公里。古城布局讲究风水,街道基本都是正南正北、东西分明。古街全部由石板铺就,两边均为木结构平房,古香古色,让游客感觉很舒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阆中古城呆了三天,仔细品尝着古城的风光和味道:第一天游览古城内的主要景点,第二天参观古城里有名的民居院落,第三天游览古城周边几个主要的景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城不大,所有景点步行即可。城内主要景点有状元坊、中天楼、汉桓侯祠(张飞庙)、川北道署、贡院、文庙、华光楼、风水馆、落下闳故居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状元坊位于古城东北角,四柱三门,高十余米,宽二十多米,两侧横梁上有阆中古城四位状元的金色名字,分别是尹枢、尹极、陈尧叟和陈尧咨。阆中人自古尚文好学,除了出过4名状元,还出过116名进士、402名举人,故有“状元之乡”之美誉。阆中建立状元坊不仅是纪念四位状元,更是鼓励阆中人好学上进的精神,现在状元坊已成为阆中古城标志性景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状元坊往西走,经过武庙街就到了中天楼。中天楼又名四排楼,始建于唐,2006年在原址重建。中天楼为三层明清风格木楼,底层四通,楼高25米。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座标和命脉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向四面八方展开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中天楼再往西走,在西街中段便是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三国时期,蜀国猛将张飞曾任巴蜀太守,镇守阆中七年。公元221年,张飞被部下杀害,葬于阆中,被追封为桓侯。阆中人仰慕张飞勇猛忠良,于墓前修建庙宇,以礼祀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飞庙始建于三国时期,屡经兴废,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由山门、敌万楼、大殿、东西厢房、后殿、墓亭和墓冢组成,占地10余亩。汉桓侯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阆中古城三国文化的重点景点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门前有一对石狮,两侧为琉璃雕花砖墙,门檐上方几幅宽大匾额衬托出张飞在三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敌万楼与山门同期建成,为纪念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而命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殿正中供奉2米多高的张飞文像,左有张苞,右有马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右厢房内有“桃园结义”、“当阳桥”、“战马超”等大型泥塑,是张飞生平业绩的再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墓亭内供奉着1.65米高的张飞武像,后面的墓冢成椭圆形,南北长42米,东西宽25米,高8米。1800年来,历代文武百官、文人墨客和中外游人无不敬仰张飞之忠勇,常至墓前祭拜,至今鲜花、香火不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园内左边还建有碑廊,不乏历代名家对张飞的赞美之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中天楼向北走,第一个十字路口右拐,就来到学道街上的川北道署,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可以了解明清两代官府衙门的全貌,增长知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川北道署,俗称川北的道台衙门。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单位,介于省与县之间。明洪武四年(1371年)始设川北道台,辖31个州县。直至民国初年,川北道署设在阆中历经了542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川北道署是一个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占地26.8亩,沿中轴线分别建有照壁、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天鉴在兹”石碑等主要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门和仪门之间建有两个亭阁,右边为汉代所建的柏台亭,意在激励官员不忘岁寒之操、秉持公正廉洁。左边为明代所建的取节亭,意在勉励官员保持高崇的道德节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仪门,戒石坊上“公生明”三个大字十分醒目,看来中国自古就有“公生明、廉生威”的反腐警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堂是道台办公和审案判案的地方,“振扬风纪”、“清正严明”的匾额高悬头顶,时刻提醒官员们要秉公执法、为官正派、清正廉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堂两侧厢房里分别设置道署的八大部门:左边是盐室(盐由政府直接管辖)、工室(建设局)、兵室(军队)和刑室(公安局);右边是承发房(档案局)、礼房(外交部)、户房(税务局)和吏房(人事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堂,明代称“退思堂”,清代称“思补堂”,是官员审阅案卷、办公议亊的地方,重大案件一般在二堂审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堂是主官会见客人和阅读、休息之处,头上仍然悬挂着“退省”、“天理国法人情”等警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川北道署最后面的院子里树立着“天鉴在兹”的石碑,意为“人在做,天在看,老天爷在盯着你呢”,以警告为官者心存敬畏之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川北道署,确实受到教育,到处都刻满了座右铭和警句,时刻提醒各级官员自律。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贪官污吏更甚,共产党任重道远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川北道署的右边就是阆中贡院,这是我国古代科举时代学子们应试的考场,又称为“考棚”。现存的贡院建于清朝,由大门、廊道、正殿、考房、后殿和考生宿舍组成,整个贡院至今保护完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另一个是南京贡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贡院大门,迎面是“龙门”,意味着考生十年寒窗苦,一旦中举,出人头地,升官发财,鲤鱼跃龙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大院,是一个十字形廊道,共长50余米。廊道两侧是靠椅,供考生休息待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廊道的正前方是正殿,为考官唱名、发考卷、宣布考试结果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殿两侧有两排考室,考室被砖墙分隔成若干个小间。考试时有兵卒守门,考官巡察。九天八夜的封闭考试,吃喝拉撒睡都在一个小隔间里,十分辛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贡院后殿为考官判卷之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共持续了1300多年,它对于人类历史上的禅让制、世袭制是个重大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也是对世界又一重大贡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贡院的正对面是贡院广场,广场东侧是阆中历史博物馆,可参观一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中天楼向北走过北街,就到了阆中文庙,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又称孔庙。阆中文庙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遗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阆中文庙坐北朝南,由泮池、棂星门、杏坛、戟门、大成殿、祟圣殿等组成,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阆中文庙是研究清代四川木结构古建筑的实物,也是阆中古城科举文化的组成部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是阆中文庙的俯瞰图、大门和圣域贤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庙的泮池和棂星门,棂星门作为孔庙的正大门,象征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育的天镇星相提并论,有“尊圣如尊天”之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庙第二道门是大成门(又称戟门),它是文庙的仪门。大成门前方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杏坛。杏坛是孔子后人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亭周植以杏树,故称为杏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大成门就见到文庙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坐像,神龛上方有“万世师表”巨大匾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成殿的后面是崇圣殿,里面供奉着孔子的先辈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完古城北部的几个景点,我直下古城东南部,去参观华光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光楼又称古镇江楼,始建于唐代,现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遗存。华光楼是一座跨街门楼,通高36米,共有4层,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华光楼被誉为“阆苑第一楼”,是阆中古城又一个标志性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光楼是古城最高建筑,登上楼顶,放眼望去,嘉陵江及城内瓦房尽收眼底,景色十分迷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华光楼往北走200米便是风水博物馆,阆中风水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博物馆。阆中人十分讲究风水,阆中四面环山、三面临水,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城中及周边许多楼阁建筑都是按照风水理论而建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风水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不太相信它的,所以我在里面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就出来了,没认真看,也没拍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华光楼附近还有一个景点值得参观,那就是落下闳故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落下闳,复姓落下,名闳,西汉时期的阆中人,中国乃至世界杰出的古天文历算学家。其一生有三大成就:第一,编制了《太初历》,第一次将24节气纳入历法,被汉武帝采用,延用至今几千年。此历法也奠定了春节的基础,因此落下闳又被称为“中国春节老人”。第二,落下闳否定了宇宙盖天论,提出了“浑天学说”,并创制了浑天仪,形象地展示了宇宙模型,为张衡日后发明地动仪打下了基础。第三,在数学方面,落下闳发明了“通其率”(用连分数求渐进分数的方法),比外国科学家采用类似的方法提前了1600多年,它影响中国天文数学二千多年。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落下闳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国家天文台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落下闳故居,又称星座苑,坐落在一条小街上,是一座前后二进院落的民居。前面一个院落是展厅,全面介绍了落下闳的生平及成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一个四合院的正厅里有一尊落下闳的坐像,坐像上方悬挂一匾额,上面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集字“炳曜千秋”,盛赞落下闳的功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阆中,还有多处纪念落下闳的景点和场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阆中古城,我还参观了一处游客忽略的景点——南城门(又称锦屏门)。据历史记载,阆中从秦朝开始筑城,原来古城四周均有城墙严密包围,宋代之前为土城墙,明代改为石城墙,长达九里,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分别为富春门、锦屏门、澄清门和威德门。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古城门和古城墙逐步被夷为平地。2010年,阆中市政府在原址按原样修复了南城门及150长的城墙,填补了阆中古城多年无城墙的空白。站在古城门前面,令人思绪万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我主要参观阆中古城里几个有名的古院落。到了阆中,不能错过逛那些古色古香的老院落,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千年的文化,正所谓“秦砖汉瓦魂,唐宋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巴阆风”。我参观的古院落有:秦家大院、胡家院、张家小院、李家大院、孔家大院、蒲氏宅第、杜家大院和状元府第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家大院位于南街,始建于清,串珠式二进四合院。民国时期曾作为县电报局,1935年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徐向前曾居于此,李先念、许世友等人也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秦家大院是展示红色文化的一个特色院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胡家院位于学道街、贡院斜对面,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川北民居的典型代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临街的门面不大,一条幽静的小巷延至深处,巷中设有一个小门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门是一个精致的木制楼阁,正反两面都十分耐看,尤其是正对面的砖雕照壁,值得欣赏一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院内,豁然开朗,一个宽敞明亮的四合院,周边两层楼的木屋造型美观,令人赏心悦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屋内摆满古香古色的明清家具和寓意吉祥的收藏摆件,充分体现胡氏家族的居家文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院内花草也经过精心设计和栽培,不愧是“阆中最美十大院落”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家小院位于双栅子街,离中天楼仅一步之遥。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两进式院落,小巧质朴,毫无修饰。第一进小院布置巧妙,一颗百年海棠紫藤缠绕、鲜花盛开;一小茶桌、四把座椅,宛如世外桃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个院落,四周布满花草,显得春意盎然;正中一小方桌,喝茶、打牌均可。抬头仰望,天井空间衬着中天楼阁,宛如油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家小院还有一个吸引游客的地方,那就是古老精致的木雕窗花,令人百看不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家大院位于武庙街中段,系湖北孝感李氏家族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迁至阆中所建,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该院坐北朝南,串珠式三进三重院落格局,占地千余平方米。院内厅堂高大敞亮,屋内陈设古朴雅致,门窗镂刻精美,匾额蕴理含趣,有浓厚的川北古民居风韵,是阆中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居古院落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孔家大院位于白花庵街,系孔子第66代孙孔兴时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大院坐南朝北,呈品字四合院布局,中间是主庭,东西两侧为花厅。整个建筑穿斗木结构,建造精美,装饰考究,号称“巴蜀第一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副主席张澜曾于1912年任川北宣慰使、1939-1943年任川康期成会阆中办亊处主任时在此办公居住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大门是一个大堂,里面设有汉服展厅和茶吧书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庭的二门——弘道门,背后墙上是一组孔子教学的场景浮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间四合院,正厅供奉着孔子画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西两侧的花厅,布置典雅,既是读书、喝茶的好去处,又是穿汉服拍照的好场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蒲氏宅第位于笔向街,建于明朝后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该院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坐北朝南”的风水文化,蒲氏宅第处于笔向街南侧,街门向北,为了达到“坐北朝南”的目的,主人在大院右边辟一甬道直通到底,到“福”字照壁前再左拐进入院落,使大院的方向掉了一个头,变成“坐北朝南”了,蒲氏宅第是四川省唯一“倒进门”式的风水古民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蒲氏宅第呈串珠式三进庭院,以中轴为对称布局,前花园、客厅、中天井、明代神龛屋、后院等,左右两侧为厢房,完全保持原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蒲氏宅第的门窗木雕在阆中古城中也是首屈一指,其饰纹设计多达数十种,特色和品味均为上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家大院位于下新街,建于清代,占地二亩左右。该大院的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随形借势,由若干个四合院串连组成。每个四合院虽有所不同,但都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于一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状元府第位于学道街,传唐代阆中兄弟状元——尹枢、尹极曾寓居于此。该大院坐北朝南,三重院落,占地面积3272平方米。大院轩敞淡雅,温馨宁静,处处体现读书育人、科学报国的气息,深受文人墨客、专家学者的青睐,被称为“古城会客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天,我租了一辆车,游览了阆中古城周边几个主要景点——滕王阁、鳌山圣境、南津古镇、锦屏山、白塔、大佛寺、状元洞和巴巴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阆中滕王阁位于古城西北郊嘉陵江边的玉台山上,系唐高祖李渊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占地100余亩,是唐代风格歇山式双垂檐屋顶建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滕王李元婴先后在南昌和阆中任职,分别建造了南昌滕王阁和阆中滕王阁)。唐代诗圣杜甫两次旅居阆中,多次登临滕王阁赋诗抒怀,留下不少佳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阁楼前面的石阶下有一座唐代舍利石塔,高8.25米,建造于公元4世纪,早于滕王阁200多年,尚保存完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鳌山圣境位于阆中古城之南的鳌山上,与古城隔江相望。鳌山被视为阆中的山、水、城三方龙虎交会之地,乃风水宝地,是观阆中风水四象和古城全貌的绝佳去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景区前面是瑶池,人造楼阁和雾气,营造“天上宫阙”之景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腰建有翰义宫(关圣殿),山顶建有奎星楼,分别供奉关公、魁星文武二仙,故鳌山又称“灵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鳌山之上,俯瞰阆中古城全貌及嘉陵江秀美风光,乃是观天下第一风水,故有“不登鳌山,未游阆苑”之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津关古镇位于鳌山之下、嘉陵江南畔,与对岸的华光楼遥遥相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津关古镇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阆中古城的重要渡口和水陆交通要塞。雄伟的关楼、狭长的石板路、陡峭的山坡、密集的房屋,古风古韵,充满诗情画意。明成化年间曾设浮桥连通嘉陵江两岸,与阆中古城连为一体。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长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锦屏山古称阆山,位于阆中古城之南,东有鳌山为伴。锦屏山面积1200多亩,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历代官府都在山上建造楼阁亭榭。物转星移,多所替废,现在保存下来的主要景点有:张宪祠、瞰碧亭、观星楼、碑林、杜少陵祠、八仙洞、荷花池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锦屏山景区大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景区大门往前走不远,就可看见观星楼,这是又一处纪念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景点。观星楼为三层六角楼,高24米,楼前是落下闳和他创制的浑天仪塑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观星楼下方有一片荷花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过荷花池,有一个古朴的大殿,这是锦屏山碑林,里面收藏着历代名人书画墨迹260多件,雕刻精美,内容丰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碑林前有一亭,名瞰碧亭,站在这里,可俯瞰阆中古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所以山上的杜少陵祠、八仙洞和山下的张宪祠我都没有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阆中白塔是一座风水塔,坐落在阆中古城东边的白塔山上,建于明代末期,塔身为青石砌成的八边形锥体,通身布上白灰,共13层,高29米,是阆中又一标志性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白塔山上俯瞰阆中古城,位置绝佳,侯哥用手机全景模式拍下了阆中古城全貌及与古城全貌的合影。</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白塔山上还有状元洞和大佛寺等名胜古迹,一起构成了阆中“东山园林风景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状元洞景点占地800余平方米,由门廊、将相堂、瑞莲池、紫薇亭、状元洞和摩崖石刻等组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状元洞为一天然岩洞,长34米,深约20米,高4米。北宋阆中人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他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安置在此读书,故名“读书岩”。后来陈尧叟、陈尧咨中了状元,故名“状元洞”。又因陈尧叟、陈尧佐官至宰相,陈尧咨文武双全,官至节度使,成为将军,故又名“将相堂”。传说三人在此读书时,常有紫薇星出现,故时人在岩洞旁建亭,取名“紫薇亭”。这是一个极其有教育意义的景点,它可激励莘莘学子努力读书,为祖国奋发图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景点廊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将相堂及里面陈氏三兄弟塑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紫薇亭、瑞莲池和状元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摩崖石刻,此崖文字为宋代以来名家题刻,其中以宋真宗御笔“紫薇亭”、苏东坡题“将相堂”、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题“出兄弟状元宰相处”尤为珍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佛寺位于大像山麓,占地6公顷,主要以大佛为主要景点。寺内靠山体凿有一尊巨大石佛,凿成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大佛高9.88米,为四川十大坐佛之一。大佛背后有4700余尊小石佛,镌刻精细,全国罕见。寺庙大殿高过崖顶,宽15米,进深10米,将整个大佛护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佛寺两侧有总长200多米的唐宋摩崖石刻,历代碑碣造像、“虎溪”楷书、北魏石狮、北宋墓亭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迹珍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巴巴寺位于阆中古城东北郊蟠龙山南麓,“巴巴”是阿拉伯语“祖先”或“祖师”之意。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沙特麦加城穆罕默德第29代裔华哲·阿卜董拉希从甘陕到阆中传教(伊斯兰教嘎德林耶教派第一位来我国传教的祖师),二十八年三月辞世,按其生前卜择,建墓亭埋葬于此,原名“久照亭”,后改称巴巴寺。自建寺以来,巴巴寺一直是陕甘宁青等省穆斯林的朝拜圣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巴巴寺是中国著名的清真寺,富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悬挂在大门上的“久照亭”匾额已经悬挂了240多年,为镂空雕刻,工艺考究,匾上有几条金龙盘绕,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系“镇寺之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从阆中古城回来多日,但仍意犹未尽,唯写此游记,留下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