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土城的前世今生

南漳微旅游一一东郭伴您走!

<p class="ql-block">  郭家土城村位于南漳县城关镇城南,蛮河河畔,离县城5.5公里。由郭家土城、呙家院、王家湾、张家湾、太平集五个院落组成。郭家土城虽然距今不足300年,但历史厚重。(本文由马光东老师采编初稿,笔者重访整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郭家土城的来历</b></font><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郭家土城并非自古的地名,它始建于清朝中期。据肖堰镇茅湖里(今四垭村)1906年版郭氏族谱记载:“仕宏公,原籍安陆府钟祥县郭家蓬前寺坡,维朝公子也。伯父维韩公,公伯仲有三。雍正年间,弃故土而乔迁者,仕美公迁南漳县东乡青泥湾(今城关镇郭家土城),仕进公迁移西南鼓村(又叫独村,今薛坪镇大石巴村),独公与陈明善、陈明德把臂,迁移南乡茅湖里(今肖堰镇四垭村),同购吴姓之业,遂家于此焉,越数载而析居”。从这本珍贵的族谱中得知,郭家土城的郭氏祖先---仕美公是在雍正年间(即公元1723年至1735年)从原籍安陆府钟祥县郭家蓬前寺坡(现荆门钟祥市老城区)迁来此地,距今约290年左右。</div></h3> <p class="ql-block">  据郭太知老人讲述,仕美公去世安葬还有一段传奇故事。仕美公被称为贵先祖,去世前告诉后人,若死后,必须见到“一个戴铁帽的,一个马骑人的,一个鱼上树的”这样三个人到现场后才能下葬,后人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咋办。贵先祖不久真的去世了,后人们只有遵照遗言去办,话说贵先祖的棺木送到墓地后,喇叭吹得震天响,就是不下葬。周边百姓觉得奇怪,纷纷前来看热闹,几个小时过去了,来了上百人。从来的人中出现这样三个人,一个买锅路过墓地顶着铁锅来看,一个木匠扛着木马路过来看,还有一个买鱼的路过时,见人多挤不进去看,就把鱼挂到树上挤进去看。后人们这才恍然大悟,见贵先祖提到的三个人都到后,立马将贵先祖下葬。</p> <p class="ql-block">  另据郭毓洲、郭毓勤等口口相传的故事得知,仕美始祖初来号称30里的青泥湾时无房无地,搭建草棚,开荒种地,艰苦创业,勤俭治家,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几十年后,小村庄发展到25个家庭,当时以郭家庄为名。不知何年何日,土城南头一名叫郭藻的族人考取了功名,并在朝廷做了官,在当地也颇有名气,威信很高。他倡导族人在居住比较集中的25户村庄四周筑墙保庄,并亲自设计土城建造方案,得到族人的纷纷响应和支持。族人们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有粮出粮,有物的出物,无钱无粮无物的出力,没有一人拖后腿。在刀耕火种的年代筑造土城,困难可想而知,但族人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没有城墙基脚,他们从蛮河捡长长的鹅卵石运回砌筑。关于土城墙的建造,有两种传说。(照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种传说是沿着规划的城墙就地取土,搅拌石灰后,按照城墙底宽上窄的要求,用牛车拉着石磙层层碾压,当城墙达到一定高度后,用铁锹按照外陡内缓的标准层层竖切,形成底宽3米,顶宽1米左右的城墙。(照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老爷子郭毓勤讲述关于土城建造传闻及被毁坏情况。(郭毓勤,<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8年在村里唱样板戏,如今70多岁)</span></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传说,全部用土砖建造,族人沿着规划的城墙就地取土,加石灰搅拌均匀,用牛拉着石磙进行碾压(每块砖上保证7个左右的牛脚印)后切成土砖,在地里亮干入库。然后建造底宽3米,顶宽1米左右,外陡内缓的城墙。(照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老爷子郭毓洲讲述关于土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郭毓洲老爷子,现年88岁,除耳聋外,眼不花,身体硬朗,还能给人理发。</p> <p class="ql-block">  竣工后的郭家土城长约900米,宽约150米,围墙高有九尺许,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土城在清晨旭日的映照下,雄伟壮观,异常好看,郭家土城便应景而生。郭家土城的围墙延续至民国初期才慢慢垮塌,到1966年左右只剩下一米多高,垮塌的墙土掩埋了基脚,城墙变成底宽6米左右,顶宽4米左右,80年代建新农村被全部捣毁。</p><p class="ql-block"> 为预防土城因日晒夜露、雨雪侵蚀而遭受损毁,族人在围墙顶加盖防雨雪设施,并对城墙进行内外粉刷。族人把竹子、竹枝或树枝截成比城墙宽许多、等长度的短棍平铺于围墙顶,然后用土、石灰等加水搅拌均匀后呈鱼脊形堆放于上。围墙内外墙体则用细石灰进行粉刷。(照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族人还将土城城墙四周取土后丈余宽的沟进行梳理连通,引来三道河之水,便成了土城的护城河,护城河的河水一方面用来灌溉,一方面供族人生活如洗衣等取用。(照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家土城的地名故事</b></p><p class="ql-block"> 郭家土城的历史,除上了年纪的人知道以外,多数村民已经没有了记忆,如郭家祠堂、乌龟碑、七里庙、重阳树等历史遗迹,除重阳树至今残存外,其他遗迹均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仅剩下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重阳树的传说及孝文化</b>:仕美公从钟祥迁入青泥湾之前,这里自古有个叫郭家台(位于郭家土城南边)的小码头,也有其他郭姓之人居住。小码头非常热闹,柴行、猪行、菜市、摆渡和饭馆旅店一应俱全。三道河水库未修建之前,蛮河的上游有两河,即三道河和卡河,两河交汇,形成一个大回湾,蛮河的船多数停在这个河湾里,船湾便由此而得名。但从船湾到郭家台,河宽水深,南来北往的人们到郭家台需要坐船才能成行。这个郭家台有一颗古树,距今800年左右。据老人们讲,这颗古树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且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p> <p class="ql-block">  传说明朝建国初期,皇帝朱元璋为访民间之苦,从南京出发微服私访,路过并夜宿郭家台。见郭家台车水马龙,十分繁华,老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的随从就借机拍他的马屁,其中一名叫李重阳的便以战国时期的齐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者也”的故事,劝说朱元璋治国近贤臣远小人,多听忠言逆耳之言,以保国泰民安和江山稳固,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自此微服私访回朝后的朱元璋非常重视文武百官的谏言,认真倾听,仔细甄别,精心治国,明朝洪武时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当时还流传着“朱洪武坐南京,风调雨顺”童谣。朱元璋见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心情格外舒畅。但高兴之余,每每回忆夜宿郭家台之事,总是念念不忘。(照片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不知何年何日,朱元璋突然下令访民间最长寿之树栽于郭家台。几月之后,奉命查访的臣子终于访得两棵不知名的长寿树奏报皇上,因长寿树无名并请皇上赐名,皇帝想起拍马屁的近臣李重阳,就说“就叫重阳树吧”,于是这两颗被朱元璋赐名的重阳树便被移栽至郭家台至今。一颗重阳树栽于老一组,1964年6月被响雷劈成两半后死亡,另外一颗重阳树虽然曾经被人为锯掉一个主枝,仍存活至今,目前还能够见到被损毁的痕迹,奇怪的是断掉的树枝用火怎么烧不着,被人们称为神树。(图为重阳树)</p> 爷孙俩游重阳树 <p class="ql-block">  重阳树下的孝文化在当地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话说郭氏族人中有一孝子郭崇,其母卧病多年,郭崇晨端洗脸水,晚端洗脚盆,吃饭先尝咸淡,坐卧先试温寒,常背其母于树下,观树赏叶,叶红子孝,温馨如虹。郭氏先祖遂立“孝碑”于树下,勒石著文,供人颂瞻。凡族人有虐待父母者,则绑于树下,集合乡贤,以竹鞭抽其双股,令其认错,以儆不肖。年逢重阳节,族长则集合乡众,宣读碑文,唱和孝歌,声震四野。(本段摘自作家谷春华的《重阳树记》)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乌龟碑及传说</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郭家土城郭玉勇的屋后一百米处的大沟旁,曾经有一个十分壮观的历史文物乌龟碑。碑高3.3米,宽1米,碑石厚度约30公分,石碑立于龟背之上。龟长2米,宽1.2米,龟的底板到龟背大约80公分厚,龟胫和龟头伸出部分约80公分,龟胫直径约30公分,龟尾约60公分。龟的四肢抓地,刚劲有力,龟头朝上,石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马光东老师带笔者观乌龟碑遗址</p> <p class="ql-block">  乌龟碑也流传一个传奇故事,“乌龟吃大麦,活糟粮食”的典故据说来源于此。传闻不知何年何日,当地村民发现自己耕种的30亩大麦常遭损毁,到收割时几乎被毁殆尽。户主夜夜守护,仍未发现是被何人损毁。后来户主梦中得知,系被龟偷吃,因见龟是神物,不敢造次,就请南山道士前来作法,道士提议在地里放一只石龟压制。户主就请石匠凿了一只石头乌龟放置于此,但大麦仍遭损毁。南山道士再次献计,让户主在龟背上立一石碑,刻碑文咒语,以防神龟继续作恶。不出所料,自立石碑之后,大麦再也没有出现被损毁的现象了。乌龟碑留下的史话虽代代相传至今,但乌龟碑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砸毁。目前,乌龟碑原址早已改为良田。马光东老师细访知晓砸碑情况的李家院村村民宋平先,表明当时去了7个人,用大锤把石碑砸成多块,石龟也用炸药雷管炮得粉粹,全部搬运到北面一条大沟砌桥墩。查看砌桥墩的地方,桥墩不见踪迹,不知是被掩埋还是被拆除了,石龟碑从此在传说中永生。(郭太发,生于1944年,家住原经委学校背后,谈起乌龟碑的故事也是津津乐道)</p> <p class="ql-block">  郭毓洲老人讲述乌龟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远近闻名的郭家祠</b>:据郭氏族人郭玉勤回忆,郭家祠堂先后经过三次重建,前两次均建于郭家土城内,大门朝西,每次建成后不久倒塌,第三次建于现在的南宜路旁的“郭家土城超市”路口,向东200米处(不知建于何年)。祠堂典雅古朴,坐西朝东,意味着紫气东来,是闻名县内外的古建筑。(图为马光东老师介绍郭家祠堂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郭家土城的后门</p> <p class="ql-block">  老爷孑郭毓洲讲述郭家祠堂的结构</p> 祠堂建筑别具一格,整个大门门槛均系石条雕刻而成,高约40公分,厚约15公分;两边木制门框刻有“面向东方一点红,世世代代不受穷”的对联,对联四周雕刻有虫鸟花草,厚度约15公分,宽约25公分。门外两边各放一个鼓石墩,硕大而光滑;门框上方的木制户对凸出,粗约25公分,各刻一个“寿”字。大门上方有“郭氏祠”三个闪闪发光的大字和“一九三三年重修”的小字。(笔者2021年10月1日早上6时28分在郭家祠堂原址准时拍摄到日出“一点红”) <p class="ql-block">  视频为老爷子郭毓勤讲述郭家祠堂三次建设及损毁情况。</p><p class="ql-block"> 祠堂的建筑风格是三进两院的四合院,第一排为门楼,门厅室内的墙壁上画有梅兰竹菊,室内的每一根柱子都是金龙绕柱,腾云驾雾的雕刻。第一个大院,南北两边各有一棵参天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人合抱不了。第二排房屋三间,大门上方绘有“丹凤朝阳”的图案,第二个院落空荡无物,两边各有厢房两间。第三排房屋三间,大门上方绘有“二龙戏珠”的画廊,房屋中间的大堂有一排供桌,供桌上供着郭氏祖先的灵牌。正堂供奉郭子仪,其他灵牌39个,依次供奉着始祖和贵先祖等祖先,侧墙上一块木板上雕刻有郭氏宗谱:廷天正德怀,世太毓元良,士起鸿功承,祖志家祥传远大,才生伟烈继宗灵。据郭氏族人郭玉勤老人对族谱的分析,郭氏祖先志存高远,“世太毓元良,士起鸿功承,祖志家祥传远大,才生伟烈继宗灵”,告诫郭氏后人,面对明朝后期世风日下的局面,不能随波逐流,要继承和发扬祖先的遗志,一代代传下去。郭家祠堂过去常年住着郭氏孤寡老人,周边20多亩地系郭氏族人的公田,保证这些老人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  一代代记忆犹新的郭家祠堂,解放前曾被国民党一三兵团作为医院院政部。1927年12月原南漳县委书记李协一曾在此召开县委扩大(各支部书记均参加)会议。</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有村民张自宽、呙明全、呙登友三户在此居住。1966年被毁掉室内设施,1979年春惨遭拆除,1987年在原址建村小学,如今成了养猪场。历史不堪回首,可叹昔日气势恢宏的郭家祠堂“无可奈何花落去,空留遗憾在人间”。(郭家祠堂原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七里庙的抗战故事:</b>七里庙因离南漳县城只有七里的路程而得名。七里庙位于郭家土城郭元海门前一百米处。</p><p class="ql-block"> 据88岁高龄的郭毓洲回忆,七里庙曾供奉有雷公、火王、灶王、龙王等各种奇形怪状、龇牙咧嘴的神像,也供奉过关公。日本鬼子1945年第二次进犯南漳砸毁了七里庙,七里庙成为一座空庙。解放后变为榨油坊,一九六六年被全部拆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家土城村的今生</b></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郭家土城遗迹虽然被毁,但今天的郭家土城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46国道穿境而过。全村4个村民小组,1199户,5419人,9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楼房。 </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按照“改善环境提颜值、优化布局提气质、文明乡风提内涵、立体化打造十里荷香画中土城、重阳古街美丽家园”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郭家土城的面貌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郭家榜样一一郭玉山</p> <p class="ql-block">  全村党员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合影,其中14名党员荣获在党五十年奖章。</p> <p class="ql-block"> 图为“迎国庆、庆重阳”文艺表演后,村广场舞队员及村幼儿园小朋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0年疫情期间,全村60多名村民作为志愿者踊跃参加防控工作,3月中旬疫情结束后,所有志愿者相聚于重阳树,表爱心,向全体村民传递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以郭家土城乡贤为抓手,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七位村民上了光荣榜。</p> <p class="ql-block">  村里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出台后,村民们积极响应,让出一堵墙,拓出一分路;少种一块菜,绿化一片地;拆除一间房,打开一眼景。</p> 美化的小巷道 笔直的小街道 环境变美了,麻雀也飞回来享受美景。 浓厚的宣传氛围 君不见,过去占道的猪圈、车库、院墙不见了,垃圾杂草没有了。换来的是,整齐划一的居民房屋、妙不可言的村道巷弄、内涵丰富的景观长廊、清洁舒适的健康步道、文明向上的文化广场、丰富多彩的文化墙、荷韵活水的荷塘……。 <p class="ql-block">  菜园、猪栏不见了,换来的舒适、温馨、和谐、美丽的环境。</p> 丰富的景观廊道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个以十里荷塘景观为依托,以“重阳古树孝文化”为映衬,集美食、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幸福感极强的郭家土城正徐徐向我们走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专门报道了郭家土城的美丽乡村建设</p> <p class="ql-block">  央视报道后,郭家土城成为游人们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温馨的一家人到土城观景(爷爷、奶奶与孙女)</p> 南漳跑团帅哥美女们经常清晨到此一游 这姿势太美了 <p class="ql-block">  驴友情义无价以《咏荷》为题,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香飞千里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韵与牡丹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色比桃花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流姿不低。</p> <p class="ql-block">  郑伟拍摄百亩荷花,在此特别鸣谢!</p> 令人遐想的墙上的壁画 <p class="ql-block">  甜甜小美女</p> <p class="ql-block"> 乡村美化亮化吸引了远近游客,有眼光的村民开起了大酒店和农家乐。</p><p class="ql-block"> 大酒店既是旅馆又是农家乐,老板郭毓庆,电话5666999、15971061726</p> <p class="ql-block">  方勇农家小院,又叫党员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  方勇今年九月荣获南漳楷模和南漳好人的光荣称号,他的事迹值得学习。党员农家乐联系电话18672710800、15570657234。</p> <p class="ql-block">  方勇农家小院的特色是荷宴,主要菜品:荷叶鸡、荷叶蒸肉、荷花酥、藕带肉丝、莲籽虾仁、荷叶炒饭、荷叶蒸排骨。其他有腊肉饼、土鸡火锅、腊肉、腌蒜叶炒鸡蛋、实面馍、锅巴饭等。</p> <p class="ql-block">  重阳树农家饭:廖成林,电话15971059854。</p> 乡村振兴给郭家土城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油路、硬化的灌溉水渠......。 脏乱差的沟渠得到美化亮化 <p class="ql-block">  土城庄稼地里的油菜花开了,美不胜收田野风光让您陶醉!</p> 照片来自于南漳融媒体 <p class="ql-block">  村民富起来了,盖起了別墅,购买了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郭氏名人郭太东与郭元华</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仁人志士郭太东</b>:郭太东字鲁瞻,家住郭家土城四组。郭氏族人中知名人士,族人一般只知郭鲁瞻,不知郭太东。</p><p class="ql-block"> 郭鲁瞻生育五子二女。长子郭毓浔,次子郭毓源,三子叫郭毓乾(曾任湖北省粮食厅调运处主任),四子郭毓浩,五子叫郭毓汉,长女不详,次女郭毓洁,系南漳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李毅的夫人。</p> <p class="ql-block">  据郭毓勤老爷子讲,郭鲁瞻化名郭超与薛坪的张道南一起闹过革命,荆山农民运动暴动失败后,遭国民党大搜捕,在30里的青泥湾查找郭超无果,1929年郭鲁瞻逃往外地。回到家乡后的1945年,开始以教育支持革命,自己出钱办了“南漳县盐池乡国民学校”,包括西南山区的巡检、板桥、东巩、肖堰都有人在该学堂读书,郭鲁瞻1965年左右去世。</p> <p class="ql-block">  郭毓洲老爷子讲述郭鲁瞻以教育救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据2016年8月出版的《建国前南漳革命历史记忆》一书中介绍,1927年3月由董必武领导的国民党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派遣党务指导员,南漳籍学生,共产党员庹明昭、郭鲁瞻、蔡东生……等,在南漳旧试院召开了国民党南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南漳县党部,郭鲁瞻任执行委员和组织部长。县党部成立后,兼任农会主席的郭鲁瞻来到泰和乡(今张营、胡营、沐浴一带)发展国民党员,开展农民运动。</p> <p class="ql-block">  1927年5月县党部被砸后郭鲁瞻逃往外地。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南漳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湖北省党务干部学校学习的张道南与逃往外地的郭鲁瞻等陆续回到南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同年12月底,经县委研究决定,成立11个党支部,郭鲁瞻任泰和乡党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民间艺人郭元华</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郭元华生于1949年9月,一个从郭家土城走出去的泥巴腿艺术家,现居襄阳,系襄阳市民间知名美术家、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  他爱好广泛,尤喜美术、书法。擅长在油漆家俱上写书法画画,曾画过毛主席在延安、杨子荣、李玉和等大型油漆画。南漳城区如原女子商店、中药材公司、副食品公司、百货大楼,薛坪、肖堰、李庙、城关等供销社以及县内部分卫生院,机械站等商标画均出自他手。曾发明南漳县第一口省柴灶和锯末灶,龙门、曾家贩等许多农户都使用过他发明的节能灶。他会二胡、曲胡、电子琴、钢琴、口琴、笛子、三弦等多种乐器。1980年被襄阳市原市委书记王青贵、原市长王根长等领导作为人才引进到襄阳,户口也从原沐浴区迁至襄阳。(虎为郭元华所画)</p> <p class="ql-block"> 郭元华书法</p> <p class="ql-block">  本人还爱好掌纹学,《观掌纹知健康》一书在全国新华书店连锁发行。56岁的他到北京中医研究院读了6年中医大学,2014年在自己被查出肾病和膝关节骨坏死,自开药方治疗痊愈,目前利用所学中医知识治病救人。</p> <p class="ql-block">  笔者在此要特别感谢马光东老师,因本美篇来自于马老师采编的初稿。马老师并非郭家土城本地人,退休前系涌泉一小学老师,搬迁至此居住。</p><p class="ql-block"> 采访中,因知晓郭家土城故事和由来的多数属于年龄偏大的老人,有的记忆模糊,有的耳聋需要反复沟通,70多岁的他花费很大精力去整理老人们零碎的记忆,1999年至2020年前后10个月走访居民200多人,撰写近7000字的手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一个外乡人,对郭家土城的历史这么热心,这么尽力,笔者只能用感恩二字对其表示谢意!同时,笔者制作此美篇,也是马老师给了我无穷的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讲清郭家土城故事的老人已经作古,本篇通过对部分知晓郭家土城故事的70-90岁老人采访,搜集的故事可能有出入或不尽人意,如果您能够讲清故事或有相关资料证实,也可联系笔者修正完善,谢谢!</p><p class="ql-block"> 在此,特别鸣谢县文联张宗泽修改本篇文章,南漳电视台陈松提供央视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