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幸运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恐慌和残忍,对战争的认识大多来源于影视剧中描述的场景。那么,什么样的战争题材影片才是一部好电影呢?简单地说,它应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年代和地点,使他们沉浸于士兵现实的战斗和生活之中。近些年来一些颇受好评的战争影片基本上都做到了这两点。<br> 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许多战争影片为吸引观众,过多地注重于动作、情节和场面的渲染,反而失去了真实感和准确性。由此,挑选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战争影片,看看摄制者是如何努力做到的,观众和媒体又是如何评价的。 从武器装备、服装道具、战术动作到战斗场景,在二战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都得到了真实、准确的体现。影片一开始展现的诺曼底战役奥马哈海滩登陆战如此逼真,致使那些久经沙场的二战老兵们激动不已,一些人看完此片后不得不被护送出电影院。然而,该片在人物和情节上也有一些失实之处。例如,汤姆·汉克斯扮演的上尉实际并无此人,围绕着拯救母亲最后一个幸存儿子的事情也没有发生。尽管事实如此,但该片的真实感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让人耳目一新的战争电影《硫磺岛来信》,取材于一位日本将军撰写的回忆录,描述了太平洋战争最为激烈的硫磺岛争夺战中日本士兵勇猛抗击的真实场景。片中的许多人物、情节和对白,都直接引用了回忆录中的内容,没有沿袭大多数美国战争影片的套路。该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被认为是他的另一部同题材,但不同视角的战争电影《父辈的旗帜》的配套作品。 《全金属外壳》讲述的是越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排的战斗经历。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地拍摄好这部影片,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做足了功课,用四年时间观看各种录像资料,阅读有关越南的报纸期刊,并研究了数千张照片,设计了逼真的道具、场景和服装。此外,还聘请有实战经历和作训经验的军人在片中饰演角色。 根据美国前陆军将军哈尔·摩尔的回忆录改编的影片《我们是战士》,讲述了越战期间伊亚德拉战役三天内发生的战斗故事。此前,美军曾有一些将领抱怨道:“所有该死的好莱坞战争电影都搞错了”,这就使该片的导演兰德尔·华莱士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令人欣慰的是,原著者摩尔将军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感言道:“与真实情况非常接近”。 《黑鹰坠落》改编自一部纪实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美军特战分队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反恐作战经历。与以往的好莱坞战争电影风格不同,该片走的是精简的路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真实再现了黑鹰直升机被击中直至坠毁、美军士兵被包围并遭受猛烈攻击,以及激战中采用的战术和撤离行动的全过程。尽管影片没有对此次事件的背景和内容做更深入的挖掘,但仍巧妙地向所有参与这场战斗的军人表达了敬意。 这部于1993年拍摄的德国影片被誉为“史上最真实和准确的战争电影之一”。该片从德国士兵的视角描述了进攻这个名义上的苏联城市而落败的过程。虽然影片没有更多的展现士兵的恐慌和战争的残酷,但很多人对该片正面展现战败者的坦诚方式给与了肯定和赞扬。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孤独的幸存者》,展现了被派往阿富汗执行任务的海豹突击队4名队员遭到塔利班袭击,不得不拼死一搏的激战场景。即使它看起来具有文学创作的戏剧性,但实际上电影中所描述的情节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海豹突击队员不得不藏身悬崖下躲避追击,迈克·墨菲为使战友脱身放弃他的生命,友好的阿富汗村民救助马库斯·卢特雷尔…,这些都是实际发生的事情。 《勇者行动》讲述了一群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历经艰险营救一名中情局特工的故事。尽管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但影片展现的战术动作、战斗过程和场景还是很真实的。有意思的是,当制片人发现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来扮演这些角色时,毅然选择了现役的海豹突击队士兵来让影片“真实且生动”起来。遗憾的是,这种真实感最终对影片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不是专业演员,这些人的表演难以准确到位,以至于一些影评者称,这部电影只能被认定是“纪录片和小说的混合体”。 作为好莱坞著名的战争影片之一,《大逃亡》并没有因真实而受到特别的赞扬,但影片在忠实于人物和年代方面还是尽了力。事实上,片中的许多角色都有真实人物相对应,摄制组还到德国拍摄了实景,并搭建了一条逃生隧道。尽管如此,由于该片以美国人的视角讲述故事,这就必然要在准确度上有所缺失。实际上,逃亡行动是由加拿大和英国人策划的,三名逃犯也是荷兰人和挪威人。 《汉堡高地》上映后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它比同类影片《野战排》迟了九个月,而《全金属外壳》又比《野战排》晚了一个月。然而,该片真实、准确地描述了一群普通士兵的战斗和日常生活。一些历史学家和评论者认为,这部影片展现的战争场景是“你能想到的和最近的”。 前苏联拍摄的电影《自己去看》揭示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白俄罗斯犯下的暴行。故事围绕着一个白俄罗斯小男孩展开,透过他的眼睛看到纳粹士兵向民宅里扔手榴弹、焚烧房屋、殴打并处死村民等寻求刺激的战争罪行。影片的高潮部分惨不忍睹,因为纳粹士兵烧毁了整个村庄,并残暴地杀死了所有的居民。事实上,这是纳粹德国在白俄罗斯所犯罪行的真实记录。 这部影片描述了二战期间德国U-96号潜艇在1942年大西洋之战中的战斗历程,是对经历战争的人们深刻而现实的写照。该片真实、细致且准确地展现了战争的恐怖和艰险的潜艇生活,以及德国水兵为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付出的坚韧努力。因此,被誉为有史以来表现潜艇题材的最好电影之一。 这部为纪念珍珠港事件爆发三十周年,由美国和日本联合拍摄的战争纪实影片《虎!虎!虎!》,充分利用了历史资料和数据,从两种视角描述了此次事件爆发的过程和结局。为更好的展现历史场景,动用了真实的美国海军驱逐舰拍摄,搭建了逼真的航母平台并制作了高仿真的日本战机。该片虽未获得最好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描述二战最为精准的战争影片之一。事实上,该片已成为历史课教学的重要资料。 这部电影从苏联狙击手的视角真实再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激烈、英勇和残酷场景。面对兵临城下的凶猛敌人,守城士兵和当地居民在经历残酷磨难,付出重大牺牲后才得以脱离险境,这些情节在片中表现的十分到位。尽管这部电影是以一部纪实小说为基础拍摄的,但影片恰当地融入了艺术色彩,比如战场上的爱情故事。 汇聚强大演员阵容的《猎杀U-571》,讲述了二战期间美国水兵历经艰险从一艘德国潜艇上取回英格玛密码机的惊险故事。事实上,英国的“斗牛犬号”驱逐舰早在美国参战前几个月就已完成了这一壮举,不仅捕获了德国U-110号潜艇,还拿到了德国海军高度保密的密码机和密码本。可以想见,这部影片上映后必然要受到指责和批评,因为它淡化或篡改甚至抹杀了战争期间其他盟国做出的贡献。 这部影片因描述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士兵所经历的心理磨难而获得了许多赞誉。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仍在美军内部引起了争议甚至是批评。一些参战老兵认为,影片中士兵精神和身体遭受的虐待是“非常罕见,而且被断章取义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公共事务办公室为此发表声明称,除了“对军事生活的合理解释”外,这部影片对士兵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珍珠港》这部影片的主要问题是夸张的太过分甚至偏离了现实。首先,爱情故事成了焦点,而珍珠港遭袭只不过是铺垫。其次,这部电影在情节描述上也不准确,战争场景中竟然未加掩饰地出现了现代舰船的身影,空袭中的飞机数量和炸点规模也比实际多得多。尽管有诸多的明星参演,但仍无法拯救这部电影,以至于落了个金酸莓奖最差影片的名声。 《风语者》讲述了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为防止日军窃获机密,利用纳瓦霍语作为代码进行保密通话的真实故事,由尼古拉斯·凯奇领衔主演。尽管该片获得了广泛好评,但影片在训练、使用和保护纳瓦霍语言掌握者方面充满了夸张和错误。已故电影评论家罗杰·埃伯特批评说,这部电影过于强调纳瓦霍语的重要作用,依赖于“战场上的陈词滥调”,而不是更可靠和可信的通讯方式。 《拆弹部队》展现了伊拉克战场一个拆弹小组排除危险爆炸物的惊险场景。人们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有评论家称,这是一部充满勇敢和智慧的影片,展示了真正享受战争的军人形象。但一些排爆专家认为,影片中对排爆任务和场景的描述即不真实也很荒谬,排爆人员看起来就像一群“缺乏自律的肾上腺素瘾君子”。 《绿色贝雷帽》是著名演员约翰·韦恩出演的一部越战影片,改编自罗宾·摩尔1965年撰写的一本书。该片讲述了为打破越战相持僵局,美军派遣由麦克·科比上校统领的精锐“绿色贝雷帽”特战部队到南越执行作战任务的故事。据称,为压抑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战情绪,时任总统约翰逊还要求美国军方对摄制组的活动予以支持和配合。尽管如此,这部影片对历史描述的定位还是未能把握得当。诸多人看后评论道,用“牛仔和印第安人”的形式来描绘一场具有复杂国际和政治背景的战争,是这部影片的败笔。 电影《飞行男孩》取材于一战期间法国空军拉斐特飞行中队的真实人物和情节,讲述了一群美国年轻人自愿到法国参战,并被训练成战斗机飞行员的故事。除了武器装备和战术层面的表现不准确外,该片出现的飞机在一战爆发时根本就不存在。更离奇的是,为了与背景区分开来,这些飞机竟被涂成了鲜红色。 《突出部战役》是美国华纳兄弟公司于1965年拍摄的一部场面壮观的战争片,以发生在1945年冬季西线战线的阿登战役为背景。这部影片在历史真实性上出现的错误,一是将德国和盟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坦克搞混了;二是片中展现的坦克在无积雪的平坦道路上飞驰,观众还以为这是一个美丽的夏日!而事实上,整个战役期间坦克始终在白雪皑皑的阿登山脉崎岖道路上艰难行进。 《遥远的桥》以1944年盟军发动的代号为“市场花园”的大规模空降行动为背景,讲述了空降至荷兰的盟军部队试图抢占重要桥梁以断敌后路,但未料想遭到德军的顽强抗击与合围,陷入绝境进而遭到惨败的故事。许多亲身经历此次行动的老兵参与了这部影片的编剧和制作,并在片中饰演角色。<br> 这部影片精准再现了“市场花园”行动的决策过程、战况进展以及具体战斗的细枝末节,对人物和场景的真实描述而受到称赞。尽管一些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情节庞杂乏味,但老兵们一致认为这部电影是对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的忠实描述。 二战影片《敦刻尔克》上映后获得了很多赞誉,遗憾的是,导演克里斯·诺兰未能避免一些问题,致使该片在真实感和准确度上把握的并不到位。此外,肯尼斯·布拉纳扮演的角色受到了批评,人们很难相信,他只要坐在船边休息就能独自领导撤离行动。再者,影片没有体现出非洲、印度和法国士兵在撤离行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部影片意在全景展现朝鲜战争的关键点——仁川登陆作战,著名演员劳伦斯·奥利维尔在片中饰演麦克阿瑟将军。凭借铺天盖地的宣传和3000万美元的预算,人们对它寄予厚望,认为它会成为一部载入史册的好电影。然而不幸的是,该片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可把一切归咎于糟糕的表演,虚假的场景以及粗劣的制作。要说对该片的评价如何,看一句就足以:“这是一部比《绿色贝雷帽》更糟糕的电影”。 这部1971年拍摄的一战影片还有另一个片名《冯·希特霍芬和布朗》。该片展现了一战期间英德法等国空军飞行员空中格斗和地面相争的残酷场景,从人性和人道主义方面体现了人们期待和平的愿望。尽管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有真实人物相对应,但在其他方面则是完全虚构的。由于剧本编写和预算的严重不足,这就使得该片的拍摄难以保证真实感和准确性。更为糟糕的是,还有数人在影片拍摄期间就去世了。 《绿区》取材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描述伊拉克战争的书籍,著名演员马特·达蒙饰演美国陆军参谋长罗伊·米勒,其任务是甄别虚假信息。然而,这部电影的问题在于,它把一个真实的描述变成了一个阴谋论。很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影片试图用大量的战斗场景来遮掩剧本编写的不足,动作和服装既不真实,也无济于事。 越战影片《野战排》讲述了一名年轻、天真的大学生参军后被编入一个步兵分队,在与其他士兵一起执行战斗任务的过程中,目睹并醒悟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战斗的唯一理由其实是想方设法让自己能够活下去”,由此学会了杀人的故事。影片真实地描绘了战争的疯狂与混乱,以及如何使人丧失理智而残杀战友,对越战的反思极其深刻。<br> 为增强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专门制作了体现60年代后期特色的用品和道具,让演员们在菲律宾的丛林里风餐露宿,甚至饮用河水。一些角色的动作和言语,许多都是模仿真实的人物和当年实拍的照片。此外,影片在拍摄中还采取了一项举措——片中的角色一旦被“杀死”,饰演者立马走人。这种刻意营造的气氛,使“幸存”演员的表演更加真实和准确。 这部影片的拍摄灵感来自于导演萨姆•门德斯的祖父对一战的回忆,讲述了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条生命,争分夺秒冒险穿越敌阵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div> 尽管影片没有描述具体的历史轶事,也不可能有一战老兵参与指导。然而,这部惊险影片在战场的真实感和情节的准确性方面一点也不虚构。摄制者一丝不苟,对所有演员进行了艰苦的军事训练,精心制作了武器、装具和沙袋等各种道具,甚至挖掘了上千米的壕沟以重现一战堑壕战的壮观场面,这些都是将观众带入真实场景并沉浸于紧张情节之中的关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