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百年建党恰是风华正茂

川客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一川西重走长征路摄影纪实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施广明</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 4月底,广西青年摄影家协会一行13人以“听党史跟党走”为主题,开展庆建党百年华诞重走长征路活动,到四川省丹巴县、磨西镇、泸定县等红色教育基地采风,用镜头记录今天的长征路上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聂呷乡甲居藏寨。</p> <p class="ql-block">  平均海拔2000米的山坡上,一栋栋藏式楼房依山而建。</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陡峭山坡上的藏族村寨,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空中一样,甲居藏寨因此有“空中村寨”之称。</p> <p class="ql-block">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甲居藏寨居首位。</p> <p class="ql-block">  纵横连绵的群山,象征一幅幅看不尽的画廊,每座山峰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是《西游记》中描写的女儿国。丹巴素有美人谷之称,民族风情古朴动人,每年5月举行的选美节又叫风情节,是甘孜州著名的人文景观。康定的汉子雄如山,丹巴的美女美如水。</p> <p class="ql-block">  然而你知道吗?在甲居藏寨,除了美丽的风景以及藏民族特色的风情外,还深藏着不少红色印记。这里是红军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队伍,藏民独立师的诞生地,这里是红四方面军在康巴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保存完好的红军遗址:甲居藏寨红军藏民独立师师部遗址、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军于1935年10月来到丹巴,1936年7月撤离丹巴北上,驻留时间长达11个月,丹巴全县遍布红军的足迹,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民族地区革命根据地之一,为红军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数据显示,仅聂呷等九个地方筹集军粮和柴草183万余斤,牲畜5000多头(只、匹),衣物3000余件(双),丹巴群众为红军送物资,抬治伤员、当向导和翻译有500余人次。</span></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后,为迅速抢渡大渡河,决定穿越彝族聚居区,彝族沽鸡家族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为兄弟,从而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彝海结盟为红军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  据《中国革命老区》记载,以马骏为师长的丹巴藏民独立师2000余人,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藏族革命武装,在配合红军作战打击反动民团和反动土司武装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战功。</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历程证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方针是我们取得各项胜利的一大法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丹巴独有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造就了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开展旅游的绝好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  然后,过去这颗川西旅游线上的明珠,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守着“美丽”过穷日子。那时候,甲居人仅靠农业种植为生,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以前这里是大荒山,大穷窝,是没人愿意进去的荒山坡。</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扶贫攻坚以来,甲居人也行动起来了,在党和政府以及扶贫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成功的把藏寨打造成了国家首个4A景区,并获得了“中国最美藏寨”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  以前人和动物一起住,垃圾随处堆,牛粪遍地可见,污水横流。甲居人首先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污水必须进排水沟,牲畜粪便有指定的堆放区,每周村民义务轮流打扫卫生,村子面貌悄然改变。</p> <p class="ql-block">  脱贫攻坚战中,帮扶重心从“输血式扶贫攻坚”转移到“造血式产业富民”上来,精准施策,一村一设计,效果显著。据报道,成都某个帮扶单位对丹巴县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支持结对乡镇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民宿及藏家乐45家,特色养殖基地59处,带动510户165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p> <p class="ql-block">  在甲居藏寨,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楼,每栋楼都有阳台,那是迷你观景台,这些建筑保留了嘉绒民居的特色,线条虽然简单,但大方典雅,远远望去,为为壮观,这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  甲居的天气不错,能见度高,远山近景,森林雪山、花香果甜,完全的颠覆了之前对藏寨形成的印象,静谧幽梦,一派世外桃源美景。</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一条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之路,坚持不懈。慢慢的,丹巴美景引来世界目光,游客络绎不绝,乡亲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收入大幅增加,</span>因此过上好日子,走出了一条具有甲居藏寨特色的脱贫新路。</p> <p class="ql-block">  原汁原味的甲居藏寨。</p> <p class="ql-block">  宜居不只是盖房子,优美的环境能让客长来,民常富,更多的客人住下来,让他们有看不厌的风景,听不完的故事,吃不够的美食,这已经是甲居藏寨村民的共识。</p> <p class="ql-block">  干净的院落,整洁的房屋,l别具一格的民居,不仅改善了村民自身的居住条件,崭新的民族特色,使得甲居藏寨的“颜值”越来越高。</p> <p class="ql-block">  盛开的野花也随人愿生长自成园艺。</p> <p class="ql-block">  房前屋后有树林,林中有田地。院落、田地和小径中点缀着桃花,梨花和苹果花。</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条感恩路。藏民感激党的富民政策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生活,把村里的一条路取名叫感恩路,胸中永远怀着一颗感党恩的心。</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条奋进路,它承载着村民对家乡变革的辛勤付出,记录下村民奋斗的日日夜夜。如今的甲居藏寨荒凉之气荡然无存,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着盎然生机。</p> <p class="ql-block">  “古碉、藏寨、美人谷"已成为甲居藏寨旅游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雕楼也是藏寨的特别符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前来对它进行探索。</p> <p class="ql-block">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一同拍摄甲居藏寨的星空。</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时,仰望天际,浩瀚璀璨的银河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原来,甲居藏寨的夜空同样令人着迷啊!</p> <p class="ql-block">  环境好了,寨子美了,不少村民变身为老板。村民站在家门口,用风光、民俗、藏餐、土特产品招揽生意,更多的村民纷纷开起了藏式家庭旅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2001年毕业回乡的桂花,在甲居一村办起了“三姐妹客栈”,成为丹巴民居接待第一人,如今的村支书的她又肩负起辐射带动甲居二村、三村等周边兄弟村发展民宿旅游的重任。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党的号召,也是党员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在藏家住宿,感受藏家的热情。旅游业已从过去观光游逐步过渡到体验游,甲居藏寨不但自然风光优美,还有奇特的藏族建筑和淳朴的嘉绒藏族人文环境,是体验游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在开民宿的藏家吃饭,多少也能体验到藏餐的独特风味,青稞酒,酥油茶,糌粑是少不了的。甲居藏民的菜系接近川菜,饮食习惯也与我们差不多,也吃米饭,大米都是从外地采购的,也许待客需要吧。</p> <p class="ql-block">  青稞酒是藏餐必不可少的元素,<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稞酒</span>用雪山水及天然矿泉水和青稞酿造而成,醉也不上头,酒后不口干,醉了醒酒快,男女皆宜。</p> <p class="ql-block">  酥油茶是藏族的特色食品,藏区人民不能一日无茶。</p> <p class="ql-block">  酥油加青稞面用手抓成糌粑,过去,这是藏民的主食。</p> <p class="ql-block">  手撕牦牛肉干,每咬一口肉香四溢,嚼劲十足,轻轻撕开纹理清晰。</p> <p class="ql-block">  焦黄香糯带有余热的玉米饼。</p> <p class="ql-block">  据央视二台报道,整个甲居藏寨景区游客接待量从2001年的2000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71万人/次,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4000多元增长到2019年的35000元。</p> <p class="ql-block">  早晨的太阳已经爬到了树杈上,一颗长满嫩芽的老树,掩映着凝重的藏居老墙,给人一种重生的感动,这里阳光正灿烂。</p> <p class="ql-block">  正在拍摄之际,一位藏族妇女向我打招呼,向我兜售她手里提着的野山核桃仁,我建议她搞网售。过一会,她妹妹来了,准备到距此8公里的丹巴县城,我们一起拍了一张合影。我问她去哪?她说上大儿子家,于是我便跟她一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  她叫降初拉姆,今年56岁。在这里爬沟过坎的时候,全靠一根木头做成的独木梯。拉姆一边攀爬,一边说:再过不久,等水泥路全部修好了,这些梯子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看不到咯。</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这片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柳树林,拉姆说,过去这些树是藏族人生火做饭的主要原料,但是不能砍树桩,只能砍树梢,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也就没有人再砍树了。</p> <p class="ql-block">  拉姆在一棵老树下坐下了,一脸的欣慰表情,话匣子又拉开了:“生活改变很大,水好,路好,房子好。两个儿子在甘孜州工作,孙子有学上。大儿子在村里务农,也是党员。村里定期组织体检,好得很!”</p> <p class="ql-block">  路遇一对正在收拾牲口院子的夫妻,拉姆又用藏语聊上了,足足有五分钟的光阴,我一句话也听不懂。过后我问拉姆聊什么呢?她说,聊今年还养不养牛,她家去年卖掉了几头牛,赚钱了,今年还想养。</p> <p class="ql-block">  说着说着,就到了拉姆大儿子的家了。眼前这个藏族汉子正在改造自己的老房子,看到有人来了,放下手里的活,与我们打招呼。他叫兰卡,在外打工回来了,打算新修十来个标间发展民宿旅游,自己当老板。如今,政府鼓励回乡创业,开展民宿旅游,实现家门口的就业、致富。</p> <p class="ql-block">  看到我胸前佩戴的共产党员徽章,兰卡也激动了起来。他说,我也是共产党员!语气比先前的寒暄硬朗许多。兰卡一边说一边情不自禁的撩开棉袄,擦试起胸前佩戴的党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兰卡的摩托车和小货车。甲居藏寨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我们国家70多年发展的缩影,正如甲居的感恩路和奋进路一样,每一位甲居儿女都不会忘记党恩,在奋斗拼搏中奋进,共筑美好的生活蓝图。</p><p class="ql-block"> 哦,顺便说一下,小车还是广西产的柳微五菱牌。</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雅拉山从塔公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经幡随风抖动,暮归的马儿在草原流动。</p> <p class="ql-block">  塔公寺里有块醒目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  塔公草原的早晨。1936年7月,红军北上再进草地,沿路受到了藏民的支持,塔公寺为红军提供了必要的给养,使得红军在极为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得到了宝贵的修养和补充。</p> <p class="ql-block">  在高原,不仅云飞得低,就连太阳好像也就在眼前似的。</p> <p class="ql-block">  一位出租马匹的藏族妇女和她的马。藏族群众在草原上出租马匹,可以骑马在草原上奔跑。旅游旺季每天挣个几百块钱不成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一群藏马和一座金塔。</p> <p class="ql-block">  从惠远寺看远处的雅拉雪山。</p> <p class="ql-block">  雅拉雪山下的穆雅大寺,这里有小色达之称,平日里牛羊满地,称得上是雅拉山下的一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在木雅大寺观景台的山坡上,这位藏族大叔与我们热情的攀谈起来。他说他经常到内地去旅游,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成都。他欢迎我们来塔公观光。</p> <p class="ql-block">  他叫尼玛拉姆,是我们的义务讲解员兼模特,也是藏族朋友东哥的表侄女儿。</p> <p class="ql-block">  “尼玛”,藏语里意为:光明、神圣;“拉姆”,藏语里意为:女神、仙女。尼玛拉姆去年从甘孜师大毕业,经过公考,在等通知。</p> <p class="ql-block">  藏族口语中,“马”常用来比喻“好人”或者“有才能的人”。比如藏语夸奖“这个人像马一样”,意思可以是这个人能力强,善于为人处事,人品好。真的,这天我们的车距新都桥十来公里的地方因修路受堵,同车的拉姆第一时间电话叫来泽周等几个藏族小伙伴,用三辆小车载着我们走小路按时回到新都桥摄影天堂旅馆,因而没有耽误拍摄金色贡嘎山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拉姆的家是典型的藏族居家。家里四面是藏族壁画,以金黄色、红色为主的搭配,显得华丽又神秘。壁画色彩鲜艳,民间意趣浓厚,极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藏族民居室内装饰讲究,工整、华丽、亮堂,上至天花板,下至地板与墙角线都采用雕刻、彩绘等艺术手段加以装点。拉姆家老人说,他家祖辈是农奴,只有名字,没有姓氏。是毛主席,共产党,把他们从贵族、土司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住上了现在的大房子,过上了平等的生活,他感到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  在曾经长期靠天吃饭的高原藏区,新一代藏族青年择业观发生变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越来越多的藏族青年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span>走上了不同于传统的致富之路。90后藏族小伙泽周卖掉家中全部牦牛200多头,买辆小车在新都桥跑运输,他说能赚到钱而且快乐,很喜欢。</p> <p class="ql-block">  在藏区公路边,随处可见高山上那一座座巨大无比的高压电线塔, 好一幅现代文明与自然风光融合的靓丽图画。据央视报道,西藏电网迈入超高压时代,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这里虽不是西藏,但一定也会与西藏一样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巨大鸿利!</p> <p class="ql-block">  有比较才能明是非。在谈到这次活动后的感想时,队员韦小宝感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曾多次到过美国,过去我对美国很崇拜,羡慕美国的民主自由。新冠病毒爆发,让美国深藏的丑陋一面暴露无遗,种族歧视、枪击案频频,导致美国乱成一锅粥。这次川西行感受深刻,中国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信仰自由,在中国没有民族歧视,还是中国好,还是共产党英明伟大!</p> <p class="ql-block">  车厢里,队员们一边欣赏窗外新都桥的美景,一边同声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歌声飘出了车窗外,飘得好远好远。</p> <p class="ql-block">  在新都桥镇东侧山坡上,拍摄蜀山之王贡嘎山由白色变金色过程。习总书记的“两山论”大大增强了这里的藏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过去可以随便进入林区拍照,而现在封山育林期间,不准任何人进入林区,我们也只好到第二个拍摄点拍贡嘎山了。</p> <p class="ql-block">  开始变黄色了。19点46分,太阳还未下山,但已经失去了强烈的光芒,雪山开始变黄色。贡嘎山为西南第一峰,海拔7556米,平时难得一见贡嘎山主峰真容,如今她就屹立在那里,让你看个够。</p> <p class="ql-block">  日照金山。19点53分,整个贡嘎山主峰变成金黄色了。贡嘎山是中国最美的雪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  阳光即将隐去,只剩下金字塔尖的一点余晖。贡嘎山也是最难见其尊容的神秘之山,有人说它是“一半在天上,一半在人间”,能见到日照金字塔主峰的人都是有福气的人。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  “康巴第一关”一一折多山,垭口处海拔4298米,这也是本次行程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  此时雪线以下已经没了积雪,露出岩石狰狞的面目。个别人有高原反应,头晕脑胀,软弱无力。</p><p class="ql-block"> 你是否知道,折多山还是红军长征曾经翻过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  徐向前元帅回忆录:“从丹巴至道孚,横亘着大雪山脉中段的折多山,顶天矗立,海拔五千多米。山上积雪终年,空气稀薄,风暴、雪崩不断,在附近老百姓的心目中,就像一道噬人生命的鬼门关。”</p> <p class="ql-block">  徐帅回忆录:“高原地带,爬山特别费劲,越往上走,越觉得头晕脑胀,四肢无力,气都喘不过来,只能一步一步地挪。夜间,寒风怒号,大雪弥漫,气温达零下二三十度,指战员们衣服冻成了冰筒,眉毛、胡子结满了冰霜。有些同志被冻僵在雪堆里,长眠在折多山上。”</p> <p class="ql-block">  徐帅回忆录:“我们令部队充分做好征服大雪山的准备工作。规定每人带足三天以上的干粮,备有两双草鞋和一副铁脚码子;尽量筹集御寒取暖的衣被,毛皮、辣椒、生姜、青稞酒、干柴;每个班排配有刨冰攀崖用的铁锹,绳索等。”</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站在红军走过的脚印里,体验红军艰难的行进路,更是对他们的艰苦卓绝,永不回头精神深刻领会。他们的精神更加清晰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激励我们勇往前行!</p> <p class="ql-block">  据载,红军长征途中攀越40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作。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度过了近百条江河,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人们也许体会不到那种近乎死亡的冰冷,但是重走长征路,感受当年红军势如破竹,永不回头的长征精神,也算是今天的人们对红军的一种崇敬。</p> <p class="ql-block">  折多山上有一处醒目的大字。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群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瑟瑟发抖的红军队伍,从康定情歌的大字底下走过,一个红小鬼掏出竹笛吹起了康定情歌,笛声凄婉深沉,意境渺远,夹着寒风的呼啸和雪花的飘打,路边不时的有红军战士倒下去,再也未能爬起来……</p><p class="ql-block"> 今天,山仍是那座山,地仍是那片地,五颜六色的人们哼着溜溜调,欣赏着大雪山,好一幅天地山川、纯美爱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p><p class="ql-block"> 这美景是红军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折多山上还见另一块牌子。今非昔比,过去贫穷落后的藏区在深化改革的国家战略整体规划中跟上了节奏,国家政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藏区乡村迈开了骄人的步伐,走进了中国最美乡村行列。伴随着农民的幸福度和自豪感的提升,是一个个如城市般迷人的新农村。</p><p class="ql-block"> 这美景是红军的接班人干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折多山上远眺“云中贡嘎山”主峰。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道318线上的折多山正在修建隧道,择多山隧道将是四川又一座高海拔、高寒冷、高烈度的公路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二级公路高海拔隧道。折多山隧道建成后,车辆穿过折多山的车程将由一个半小时缩短到八分钟左右。</p><p class="ql-block"> 今后再走长征路也许就不是原路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翻过折多山,进入了雅家埂红石滩,大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魅力。雅家埂红石滩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红石滩之一,约40公里的河道两旁都是红色的石头。</span></p> <p class="ql-block">  石头上生长的呈铁锈红的物质,是一种极稀有的藻类,在湿度、温度、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这种植物就会在岩石的表面上自然生长。雅家埂的红石是大自然赠送给贡嘎山地区最珍稀的物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雪水向下奔流,到了红石滩,河道两边突然出现大片殷红如血的石头,在不同的季节乃至不同的天气状况下,同时幻化出不同的颜色,呈现出朝虹夕褚的奇异景观。</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红石是红军过雪山时用鲜血染红的,我相信!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包括红军在内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先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染红了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  沿途景区随处可见忠于职守的护林员。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就是保护好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藏区的宝贵财富已成为当地百姓共识。</p> <p class="ql-block">  磨西镇毛泽东住地旧址。摩西镇是红军进入甘孜藏区的第一镇。1935年红军长征时,路过此地,毛泽东主席下榻于当地天主教堂内,召开了著名的磨西会议。</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凝神仰视</span>毛主席雕像,耳边想起伟人的声音: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必将取得革命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磨西天主教堂座落在磨西古镇之上,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物。1884年一1885年的中法战争,战败方中国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法国在中国取得了通商、传教、驻领事、修铁路等特权,从此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各种势力长驱直入中国国门。</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旧中国的耻辱。</p> <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磨西解放,外籍传教士被遣返回国,教堂财产收归政府,土地回到农民手中。</p><p class="ql-block"> 共产党一扫旧中国耻辱!</p> <p class="ql-block">  在教堂附近游玩的两代磨西人。</p> <p class="ql-block">  昨晚的一场大雨,让早晨的摩西古镇变得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  磨西镇温泉村早上上学的娃娃们。</p> <p class="ql-block">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世人皆知,一代伟人“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句脍炙人口。铁索桥自1706年建造使用,历经300多年而不倒,它与伟大的长征精神巍然屹立于大渡河上,是后人心目中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攻打泸定桥的18勇士(有说22名勇士)大都在后来在多次战斗中先后牺牲了。泸定县在解放后的追访中,曾找到了一位勇士的下落,他就是副班长刘梓华,他是18勇士中唯一的幸存者。今天泸定县红军纪念馆广场上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如今,泸定铁索桥已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宝地,每年到此打卡的人成千上万,大家心里都怀着一种期盼,那就是到此来沾沾红军的英勇神气!回去干啥成啥!百业兴旺!</p> <p class="ql-block">  逢山打洞,如今的泸定再也不是什么天险难通途了。</p> <p class="ql-block">  遇水搭桥。横跨大渡河的兴康特大桥,2018年12月31日竣工通车,线路全长1411米,主跨1100米,为川藏高速公路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p><p class="ql-block"> 是啊,高原缺氧,缺氧会使人头晕,辨不清方向。有人用氧气罐吸氧,得到一时的安慰,但是离开了氧气罐,他又会头晕,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其实高原并不缺氧,那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砥砺奋进的红色现场,有长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壮举,也有新长征继往开来,波澜壮阔的新画卷,营养全面,充足。亲临现场吸取养分,我们头脑更清醒了,方向更明确了,干劲更足了。</p><p class="ql-block"> 川西归来,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扎西德勒!</p><p class="ql-block">(合影照片由队员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