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延续了春节宅家,2021年的劳动节又再次宅家,没有“轰轰烈烈”出远门。</h3> <h3><b>【拧巴的节前规划】</b></h3> <h3>长假肯定会撩拨起出行的欲望。五一之前,具体说应该是从3月份开始,就一直在规划5·1的旅行。</h3><h3></h3> <h3>关键是国内的景点,即便再“小众”,长假期间也会是人气爆升,所以整个规划就一直挣扎在“会不会很拥挤、嘈杂?”、“是不是应该避开长假再去?”中。</h3> <h3>时间临近、随着官方预测五一期间全民的出行规模,耳边不断听到火车票抢不到的消息,我的挣扎也就结束了。</h3> <h3>既然宅家,那就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浪费”时间。</h3> <h3><b>【听完了百家讲坛之乾隆皇帝】</b></h3> <h3>忘了从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开始喜欢上听百家讲坛的:从中央民主大学历史文化系教授蒙曼老师讲述的唐玄宗、武则天,到海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隋丽娟讲述的慈禧,这个五一假期刚好把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宏杰的《成败论乾隆》听完了。</h3> <h3>百家讲坛能吸引我听下去,主要是那些历史人物是我比较感兴趣,更主要的是播讲人讲的很生动,声情并茂、调动情绪。比如蒙曼老师讲唐朝文化,言语干练、讲起来行云流水。郦波老师讲《曾国藩家训》则风趣幽默。</h3> <h3>百家讲坛,虽是一种文化快餐,但相对于看历史书,在内容上能深入浅出,在“历史”和“演绎”这两个点之间平衡的恰恰好,这样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这对于老眼昏花、不会去研读历史书著的我,拿来吹牛还是可以的,哈哈哈。</h3> <h3>因为我的推荐,我家老公业余时间也开始从看“地道战”转移到听百家讲坛了😂😂😂</h3> <h3><b>【追完了奇葩说的第七季】</b></h3> <h3>疫情居家的那个春节,一鼓作气追完了第一季到第六季,这个假期看完了第七季。</h3> <h3>看奇葩说,简单而言,就是一本正经地听辩手们胡说八道。</h3> <h3>奇葩说能让我(观众)如此痴迷,是因为正反双方选手对一个看似平庸的辩题,经过拆解、引征之后,表达出来的观点在说出口的一瞬间是可以引起深深共鸣的,有些选手对某些论题的论述可以触达到听众的灵魂,而使听者从双方的观点表述中不停地思考,反转。</h3> <h3>看奇葩说可以先预设自己的立场、预设自己的论点,等待着被双方来回推翻的思维爽感,只有在奇葩说可以体验到。</h3> <h3>辩手们输出的知识其实未必正确!或许只是听了个热闹而已!</h3> <h3>但是我们还是学会了多元化看问题、多元化思考,遇到事情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去分析,这是吸引我的。</h3> <h3>通过看奇葩说,对节目的导师蔡康永的风格又多了些了解。</h3> <h3>蔡康永的资历,内涵,智慧以及对别人的体恤观察,在四位导师中最为突出,其次是马东。</h3> <h3>康永哥为人谦和良善,但是讲出的辩词却是非常打动人,不止是温情角度,还有哲理角度,“用最温柔的方法讲出了最有力量的观点”</h3> <h3>马东评价蔡康永“有颗恶毒的心”,“恶”是角度,“毒”是精准,是看透了这个世界,依然选择温柔以待。</h3> <h3>因为奇葩说,我又开始找出了蔡康永以前主持的节目或者被访谈的节目,再细细的品读他的情商和言语的力量。</h3> <h3>【做了半天幸福的富阳人】</h3> <h3>“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地铁5号线转6号线,开启富阳的半日游。</h3> <h3>第一站到富春江畔的公望美术馆。</h3> <h3>准确地说我们去的是一个综合体,由三栋建筑组成:富阳博物馆,富阳档案馆和公望美术馆。</h3> <h3>综合体的波浪形屋顶由形态多样的瓦片覆盖,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的外立面设计,为游客呈上了“最朴实的艺术”。</h3> <h3></h3><h3>公望美术馆的设计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h3> <h3>而后,我们去了东吴文化公园。</h3> <h3>沿着富春江散步。</h3> <h3>这些都是富阳人休闲的去处,安静、瑕意。</h3> <h3>以上,絮絮叨叨、生活流水。</h3> <h3>假期不在长短,总会结束:出去旅游,换一个空间,体验不同的烟火;留在家里,多一份闲暇,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剥个蚕豆、唠着嗑;悠闲地看剧、刷片、听段子,做几个家人爱吃的菜,看着他们吃完......【2021年,五一假期的印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