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山丹</p><p class="ql-block">绘画‖三菊</p> <p class="ql-block"> 父亲坐船先是去了天津,就知道二爷爷在天津,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了。下了船父亲先找个地方住下,一个最小的旅馆,很便宜,他知道钱要省着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小旅馆的窗口,有一位老者,戴着眼镜,从眼镜框上方瞧瞧父亲,看到如此儒雅的小生,神情关注地问一句:“小伙子从哪来的呢?来读书,还是做工啊?”父亲说:“从山东来,做工。”小旅馆的窗口探出一位阿姨的脸,“小伙子跟我来吧。”她把父亲领上楼。楼道狭窄昏暗,上了二楼,借着昏暗的灯光走到楼的尽头打开一个房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平米的小屋,一张单人床,一个坏了角的桌子,一个方凳。还有一个脸盆架,上面放着掉了瓷的发了黄的白瓷脸盆。除了屋里的霉味烟味,就什么都没有了。父亲看了一下四周,没有窗,有一个25瓦的灯泡亮着。随即,送他的阿姨大声嚷了一句:“小伙子,像你们这样的‘盲流’很难找到工作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望着屋子,老阿姨的话在耳边萦绕,心里不是滋味。角色的变化使他没有心里准备,有点猝不及防,少东家已不复存在,迎接他的是陌生的要生存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 所谓的“盲流”,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实行改造,农村剩余人口大量盲目流动涌入城市所造成的。挤占了城市生存空间。成为人口基数大的后发展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尤其突出。像父亲这样的“盲流”人口众多,的确很难找到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虽然政府加大力气对“盲流”进行拦截,情况有所好转,但流入上海、天津、西安、武汉等省市的情况仍有增多的趋势。据史料统计,1959年11月中旬,天津市有外流人口和限制迁入的人口就有8万多人,较10月增加了近3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开展,城镇尽可能吸纳了农村外流人口,并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末,天津港第一作业区7米码头上出现了两台出口煤炭的装煤机,在当时属于先进的机械。传送带把煤炭从码头上直接输送到船上,但码头上还是靠人力装煤。需要大量人力工人,父亲终于找到了一份在码头上装煤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天出入码头,两人分成一个小组,一根扁担一个大筐两把铁锨,到煤垛上锄煤,锄满了筐再抬到装煤机栈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锄了抬,抬了锄,自抬自装,往返作业。装满一筐,将扁担压得弯弯的,架在父亲的和工友的肩膀上。一天下来,父亲满手血疱,小肩膀都被扁担压偏了,磨掉了皮,连着大片的血印子。腰直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连续几天皮掉了又好,好了又被磨破,结了痂,红肿疼痛难忍。没有一点力气,强咬着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艘近万吨的煤炭船,全部靠人力抬送,一班下来往返千数次,一条船要工人们装好几天。时间久了,真是有点儿吃不住劲了,一听到煤车鸣笛进港的声音就发憷,心跳加速。尽管这样,父亲还是坚持了下来。他想能有个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像这样人力卸煤、卸生铁,卸进口化肥的情形并不少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旅馆已经不去住了,和工人一起住在工棚,每天吃五顿饭,还觉得空唠唠的。身体的吃不消还是小事,思乡之情已不能自己,家乡往事浮现于脑海,夜不能寐。在月满星空,万般寂静的夜晚拿起笔给母亲写了第一封家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叩禀</b></p><p class="ql-block"><b> 父母大人,福寿金安,身体康健!</b></p><p class="ql-block"><b> 自儿离家,悲痛欲绝。一别已有多日,在外劳工,望家中勿念。</b></p><p class="ql-block"><b> 因儿在外辛忙,所以不能经常往家捎信,希望家中时常来信告知详情。儿在外见了家信就比到了家一样。</b></p><p class="ql-block"><b> 父亲可安好,如他不能写信,叫弟告诉家事,这是我盼望的。</b></p><p class="ql-block"><b> 要是播下薪金,儿便告知,一并寄回。</b></p><p class="ql-block"><b> 见字勿劳挂念,等到下次再去信禀告,另信再祥。</b></p><p class="ql-block"><b> 叩首</b></p><p class="ql-block"><b> 福安</b></p><p class="ql-block"><b> 儿</b></p><p class="ql-block"><b> 拾月玖号 天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的第一封家书,每每此时,泪水模糊双眼,痛哭不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容易伤感的,凡事多虑,心思细腻,做事谨慎,不算是豪放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津海河边是父亲常去的地方,那里有他孤寂的身影。望着辽阔的河面,哪里去找自己的亲人,思乡的愁苦涌上心头。二爷爷虽说在天津,但偌大的城市不知上哪里去寻找。海河河水川流不息,仿佛述说着在外游子难以言尽的心头苦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繁重的体力劳动下,父亲一干就是四年,到了1961年,由于极“左”路线,加上自然灾害,国家贫穷,全国城镇人口过多,已无力承担过分增长的负担。6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关于精简城镇人口的决定,当年全国就减少了城镇人口1300多万人,减少了吃商品粮的人口数目。</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50年代海河图片</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父亲受到波及,码头上打工的“盲流”全部解雇,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一并安排到祖国的最北方——大兴安岭。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革命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巍峨的兴安岭,白雪皑皑,广袤的山林连绵起伏,一片片白桦林,银装素裹,婷婷玉立,冰清高洁,宛如上帝的天使。一棵棵樟子松、落叶松,直立挺拔,高耸入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1岁的父亲踏上这北方的黑土地,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是我们生长的摇篮。父亲就在这风雪的北国遇到了母亲。冰雪奇缘,倾城之恋在美丽的兴安岭上传奇惊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第一代中苏混血,她的家乡在美丽贝加尔湖畔,那里有冰雪森林、木头房子、有冬捕、有温泉、还有世界上最通透的湖面和最炫目的蓝冰,最美的冬天就是白雪覆盖贝加尔湖的样子。母亲的祖上很早就在这里居住生活,吃着面包奶酪长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姥姥嫁给中国籍的姥爷,在母亲九岁的时候,姥姥去世。姥爷就把母亲带回中国,她的童年和青春时光都在美好中度过,无忧无虑。姥爷家经营着大的牧场,居住建筑欧式风格。牛羊成群,草场辽阔,一眼望不到边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2年母亲遇到父亲,诗一般的青春年华在风雪飘摇的北国俩人一见倾心。潇洒的父亲邂逅漂亮的母亲,俩个人的第一声问候仿佛冰雪消融,大地回春,美丽的黑龙江水激情汹涌,脉脉含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4年2月1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会战指挥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东北坡。划归会战区。初步规划在会战区内建设大杨树、松岭、呼中、新林、塔河、阿木尔、古莲、十八站、、库伦斯、南瓮河、霍龙门11个林业公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带着母亲响应国家政策随即移居十八站,母亲此时嫁给了父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的邂逅便迎来了俩人彼此相爱的春天,在美丽的黑龙江边留下过他们闪光靓丽的身影。留下过他们轻盈慢步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春风吹走了严寒的冬日,大地春潮涌动,春雨滋润着万物,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暖日的阳光洒满山野。江水顺流直下,黑龙江两岸的红毛柳默默注视着冬去春来。松软的黑土地一片生机。白桦树树枝吐出新绿,红毛柳冒出芽苞,毛毛狗漫过江水岸堤伴着远山的红杜鹃一直红到了天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姐姐出生了,父亲的后半生交给了母亲,交给了这片深情的土地。兴安岭的上空白云朵朵,仿佛倾听着远山的呼唤,倾听着婴儿的喃妮,倾听着爱人述说不尽的百转柔情。连绵起伏的山峦安静了,安静的像婴儿般香甜的睡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和姐都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是成长的摇篮,是大山寄予我们精神的食粮;是冬雪哺育我们成长;是江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爱这片土地,如同爱我们的父母,爱阳光雨露。爱朝夕相伴又见炊烟升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至今思念故乡的柴火饭,思念那袅袅的炊烟;思念那放学路上小喇叭的歌唱;思念白桦林里悠闲的慢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吃着柴火饭长大的我们,怎能忘记家乡的味道;那是父母的味道;那里有儿时的记忆;那是故乡的风情。更是挥之不去、却道心头难以忘却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了我们姐妹俩个,已是他的满足,已是他的骄傲,每天辛苦工作,却也不觉得辛苦。每月下来按时给奶奶寄钱,老家的开销基本上由我们负责,在那个不宽裕的年代里,叔叔一家人的生活一直是父亲接济着。虽然日子稍有拮据,但也蛮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望着南飞的大雁,知道冬天又要来临,漫长的冬日又将被白雪覆盖。冬的景致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刻骨铭心。大雪封山,冰冻江河,白雪茫茫,零下30多度的天气再也寻常不过。望着漫天飞雪,脚踩洁白大地,天地之间浩然正气,凌空万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气晴朗,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足足满满,撒下的光辉灿烂每一个角落。踩着积雪,沐浴着皎洁的月光,脚下的声响,天上的繁星,呼吸着冰凉清新的空气,霜打在睫毛上头发上,跺着双脚,看着夜空,数着天上的繁星,这是儿时最快乐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如此璀璨的星空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只有在缱绻的回忆中或许在深深睡梦中才能重拾童年那些美好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妹妹和弟弟的出生给家里又增添了无限的快乐,妹妹比我小六岁,弟弟比我小八岁。六口之家的原生家庭诞生了,诞生在北国边陲小镇,诞生在母亲的怀抱里。家里的负担重了,但亲人之间的欢乐是那么温暖,那么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爱我的家庭,爱我的父母,爱姐妹兄弟,爱那片白桦林 ,爱星空的低语 ,清凛的月色,爱家里的那块菜地,一切的一切都将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幸福的,他和母亲的感情犹如冰山上的雪莲般圣洁,犹如黑龙江水永不干涸。他爱他的孩子们,虽然没有热烈的表达,但蕴含于内心的父爱始终深藏于心底。父亲的后半生开始了,在美丽的兴安岭上,在这片黑土地上,将绽放出他生命的全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黑龙江, 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你那巍峨挺拔的身姿……</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你那白雪覆盖的容颜……</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你那生我养我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父亲年轻照</p>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姐弟四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韶华氤氲老师精彩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您好!拜读老师佳作!每每品读您的作品,总让人感动和温暖,您清新的笔触,清妙多姿的风格,朴实淡雅的文字,工细巧丽的技法,空灵静美,无不给人以唯美而而浪漫的艺术感染力,浓郁的芬芳扑鼻而来!久久不舍离弃!感恩有您!感谢相遇!向您学习!为您点赞!请您惠赐指点!</p> <p class="ql-block"><b><i><u>后记 </u></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前半生》已接近尾声,完成这部作品,首先感谢女儿的鼓励和支持。也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感谢大家的参与阅读,感谢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接下来将考虑写一点我们姐妹四个的故事,还没有构思好,现只有这个想法,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可能还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吧。再见!</p> <p class="ql-block"><b><i>参考文献</i></b></p><p class="ql-block"><b><i>1、《从劝到制止,20世纪50年代的“盲流”政策》近现代史研究通讯,谯珊</i></b></p><p class="ql-block"><b><i>2 、近现代天津史略</i></b></p><p class="ql-block"><b><i>3 、大兴安岭开发文献</i></b></p><p class="ql-block"><b><i>4 、百度百科</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3/28截稿</p><p class="ql-block">2021/5/5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