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躲避 “五一”节小长假的拥挤,又不失于“五一”小长假闭门不出而愧对大好春光,我与妻选择了就近游。</p> <p class="ql-block"> (一)状元川</p><p class="ql-block">五月二日,我俩驱车百余里,与几位同窗好友相约来到方城县四里店镇的垛子石。</p> <p class="ql-block">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为恢复汉室刘秀起兵南阳,与王莽交战。刘秀兵败。形成了王莽撵刘秀的历时传说。有一天刘秀从这里经过,夜宿山顶,寒风刺骨,刘秀心想:附近这麽多巨石,要是能摞起来为我挡风御寒多好。眼前就出现了巨石堆跺起来的一堵石墙。后来人们把此山称作“跺子石”。刘秀感到这里有灵气,次日天亮,发现山顶有座山神庙,便跟山神许愿:灭莽兴汉之后,为山神在此修庙宇塑金身。后来在洛阳称帝。光武帝不食前言,颁诏在此重建庙宇。于是垛子石奉诏建庙。在垛子石南边的制高点上修建了玉皇顶。这里四望,群峰环绕,云烟苍茫,一览众山小。庙宇规模庞大气势雄伟,依山傍势,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人们又在垛子石上建寺。一块天然生成十米见方的巨石之上,又摞上一块20米高,长、宽10米的怪状沙石。这就是垛子石名字的来历。千手千眼菩萨的殿宇耸立在这两块百丈悬石之上。令人叹为观止。堪称鬼斧神工,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跺子石山南麓出了一位庹状元,登临此山时,发现这里群山环拱,前后呼应,好象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于是将此处命名为金船寺。故而,由垛子石而金船寺再状元川的地名沿袭便有了来龙去脉了。眼下状元川的旅游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二十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曲径通幽的山道依稀可辨。代之以水泥铺就的道路可直达山顶。从设计图上可以看出,人工湖、民俗院、文化村、楼台亭榭、娱乐设施、食宿等一应设施,可谓是高大上。据了解情况的朋友介绍,光是可供人们散步爬山的步道就有五十六公里长。可见工程浩大。不羁是隐藏在伏牛山中的又一棵明珠。未来两三年这里一定是旅游消闲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二)野戏 </p><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来到七十二潭宾馆。由于小长假,七十二潭人潮攒动。停车一位难求。好在我们预定了宾馆的午餐,才得以驶入宾馆的停车场。丰盛的午餐让我们饱餐一顿。由于来的较晚,一点多才开始上菜。正食间,听到外面锣鼓齐鸣,方城县老年艺术团的艺术家门开始唱戏了。《花木兰》、《穆桂英》、《朝阳沟》一曲接着一曲,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走近一看,耿福海、高大华等几位年逾花甲的老演员都在其列。他(她)们可都是当年方城县豫剧团的台柱子啊。为了为小长假增色,方城县老干部局、文化旅游局、文化促进会等单位联袂在七十二潭景区门前搭起戏台,请这几位老艺术家登台演出。看他(她)们个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真的是宝刀不老不减当年。而且,他(她)们的唱腔比过去更老辣滋腻,还认认真真。我们几个同学禁不住驻足观看。能在这乱汉子场里听到那么美的唱段也算是一种缘分。几十年前想看他们的戏不花几毛钱那想也别想。然而台下,旅游的人熙熙攘攘急急匆匆,好像这些演员压根就不存在似的。远处的树荫下坐着几个老年人似乎是在听戏。台前除了我们几个只有一个忠实的观众。忍不住使我这个所谓的南阳非遗协会的副会长感到压力山大。</p> <p class="ql-block">(三)博望桥 </p><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左右,我俩来到博望。暮春的暖阳高照,路旁一串一串的洋槐花洁白剔透,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在博望老街的那座见证两千年历史的老石桥上,我想到了张骞。那位先贤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二世纪,他两次出使西域,把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为大汉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三孔石筑拱桥。古应有之。传说是汉代修建的。也说是唐代尉迟敬德修建的,并且博望古镇百姓称之为“敬德桥”。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博望桥,旧志在县北六十里青河上,明成化中建”。故现存的博望桥应是明代修建的。从桥上的元素也可以辨明是明代的产物。这座桥是中原通往西南官道上的重要桥梁。它不仅是具有重要的通行功能,而且是一座文物宝库。建桥所用的石材,多是汉墓石材。可见汉墓门梁、汉画像石多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汉代博望县的繁荣景象。我好像听到了那一块快承载岁月研磨的青石板诉说着历史进程。在桥西南方向四里许,有一个村庄叫梅林舖,是古官道上的一处驿站。当年曹操帅军行至博望坡,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曹操便指着西南方向说,前边有一片梅子林,便有了望梅止渴的成语。曹操占据了博望古城,在城内建立粮仓作为基地。诸葛亮出山后让军卒挛泥丸,泥丸里包裹草籽。以弹弓将泥丸射入博望城内,泥丸遇雨分解,草籽开始生长。博望城内到处杂草丛生。诸葛亮以火箭射入城内,便有了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把火——火烧博望。</p> <p class="ql-block">(四)三眼井 </p><p class="ql-block"> 在桥西不远处有一孔三眼井。传说这口井是三国关羽驻守博望时,因天旱缺水而开凿的。井深二十多米,径三米。井壁以汉砖砌成。水质甘甜,四季不枯。因博望坡地势较高,古城内的井水苦咸。老百姓与官家抢水,经常出现纷争。军师诸葛亮让工匠采巨石。在巨石上开凿一大两小三个圆孔,打孔在上量小孔在下成品字形。置于井口之上。于是有了一步三眼井的美称。诸葛亮还规定大孔用于官家取水,两小孔用于百姓取水。从而使官民和谐用水。</p> <p class="ql-block">(五)老柘刺树 </p><p class="ql-block">在三眼井西南侧的官道旁,有一棵老柘刺树。这棵树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火烧博望时留下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柘刺树的学名叫柘树。别名有柘桑、奴柘、文章树、野荔枝等。属桑科类落叶灌木植物。高可达八米。身上有硬刺,开红花。茎皮可造纸,根皮可入药。叶可饲蚕,果可酿酒。此树于一九九七年死去。如今古枝如铁,张扬跋扈的向游人诉说两千多年前的那场火的经过。那枝干如苍龙似雄鹰。却被围在钢筋栅栏里。好在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碗口粗的子树,其根深叶茂的样子,也算古树后继有人吧!树的南边有香火陈设。也可能这棵两千多年前没被火烧死的古树会给人们留下一些寄托吧?</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铺满了我们的归途。 </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4日逸翁于紫亭书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