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2021年“五四青年节”这一天,原焦作矿务局中学1973届高中毕业下乡的部分同学,一行12人,三辆车,专程来到曾经下过乡的温县吕村,将《我们的知青岁月》这本回忆录,作为历史资料捐赠给吕村村史馆,并看望第二故乡和曾经一起劳动过的乡亲们。</b></p> <p class="ql-block"><b>同学们在村委会大院留影</b></p> <p class="ql-block"><b>1974年4月10日,焦作矿务局中学73届高中毕业生40多人到温县岳村公社吕村青年队下乡,同甘共苦,集中吃住学习,与吕村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现在不断有知青来吕村相聚,把吕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b>现任吕村支书赵红军,过去吕村青年农场的副场长崔松友、会计耿松山在吕村村委会门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赵爱云将《我们的知青岁月》这本回忆录递交到赵红军手里时动情地说道:“40多年前,正是在这里,我们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经历了由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到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蜕变过程,完成了由瘦小孱弱到壮实健硕的成长发育,感受了吕村乡亲们的无私大爱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德。所以,这段经历对我们来说刻骨铭心,这里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难以忘怀,于是有了这本《我们的知青岁月》。再次感谢哺育过我们的这片土地,感谢关爱过我们的乡亲们!”</b></p> <p class="ql-block"><b>现任吕村书记赵红军代表吕村和村史馆接受了赵爱云同学的赠书。</b></p> <p class="ql-block"><b>前往村史馆参观</b></p> <p class="ql-block"><b>原温县文联主席杨连仲(也是返乡知青)听闻此事,专门从县城赶到吕村,参与并见证了我们的这次赠书活动。杨主席说,他们已经将《我们的知青岁月》这本书收编列入了《温县红色故事》的内容,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文献广为分发。杨主席建议并带领我们参观了温县祥云镇大尚村青年队旧址,大家又一次重温和感受了难忘的知青岁月。非常感谢杨主席!</b></p> <p class="ql-block"><b>时进同学向村史馆赠送自己当年使用过的收音机和水壶。</b></p> <p class="ql-block"><b>申艳霞同学向村史馆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b></p> <p class="ql-block"><b>武斌同学的感言:</b></p><p class="ql-block"><b>今天,同学赵爱云趁着假期从外地回来,把她写的一本我们同学们当年下乡时劳动,生活的书送到村展览室。十几位同学相约去当年下乡的地方看一下。一路上,看着路边的麦子己秀穗,油菜花己结籽,不由得说起当年下乡时的往事,有喜有乐,有愁,但没有悔,没有恨。忽然,有人想起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大家一阵感慨。当年的懞懂少男少女,如今成了变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十七年前的四月十日,我们坐着卡车,在亲人,朋友的期许下,来到了温县岳村乡吕村青年队。在这里,我们的青春,初恋,最初的梦想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让我们从今天的图片上共同回忆往事并珍藏这些图片,二十年后,再翻看这些图片,一定有更深的感受。</b></p> <p class="ql-block"><b>目之所及,皆是回忆</b></p><p class="ql-block"><b>心之所向,皆是过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宿舍自娱自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39, 40, 42); color: rgb(209, 213, 218);">欢送同学光荣参军,1976年2月第一批应征入伍5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09, 213, 218); background-color: rgb(39, 40, 42);">欢送同学光荣参军,1976年12月第二批应征入伍2人。</b></p> <p class="ql-block"><b>最后一批离开青年队的同学</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当年的我</b></p> <p class="ql-block"><b>村里不多的当年的老房子</b></p> <p class="ql-block"><b>在村里吃饭的时候,大家讨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能为第二故乡做点什么?而不仅仅是过段时间去转转看看。</b></p> <p class="ql-block"><b>参观温县祥云镇大尚青年队旧址</b></p> <p class="ql-block"><b>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b></p><p class="ql-block"><b>但历史不会忘记1700多万中国知青对开发建设祖国边疆和农村的伟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不会忘记知识青年美好的追求在重重考验的撞击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b>不会忘记来自各大城市知识青年的涌入,迅速改变了这些地区的闭塞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资源、人生价值,跨越式的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人民的素质。这是知识青年贡献中极为浓重的一笔,极大地加快了这些地区的现代化进程。</b></p><p class="ql-block"><b>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如今已鬓发斑白,不少人步入了退休的行列……历史需要理性的沉淀,真实客观反映知青上山下乡的过程,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b></p> <p class="ql-block"><b>致我们逝去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青春是一阵路过的风,当风吹过,谁不曾泪眼朦胧?我们是一曲散落的歌,当歌声响起,是否在听,是否在唱?</b></p><p class="ql-block"><b>当年的激情和豪迈,已凝聚成永恒的记忆,昔日的青春和热血,都浓缩为无尽的思念。历史注定会消逝我们的身影,唯留下我们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b>请记住我,记住我们,记住我们一辈子的名字———知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