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又回到了大竹老家。 大竹处于川东北大巴山区,境内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纵贯南北,形成三山夹两槽地形,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因邑届多产大竹为名”,至今已经1300多年了。 <br>虽离家多年,每年清明节回乡上坟祭祖,是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和仪式。<br>白天匆匆忙忙奔波了一天,给父母、祖父母、外曾祖母上完坟,已经到了傍晚。吃过晚饭,一个人信步在县城老街上溜达,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我们家的老房子门前。<br>老房子所在的老街名叫胜利街,是一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街,街两边木板老房林立,街中间是一条刚好通行一辆小车的马路,马路两旁种满了法国梧桐,夏天的时候,梧桐树叶铺满了马路的上空,像一把把大伞为行路的人遮阳挡日。 <br>我家门前也有一棵这样的树,从我记事开始,印象中就长很高大,也是我们小孩子玩耍的好地方。每到夏天枝繁叶茂的时候,我有时是爬到树上把自己藏起来,让小伙伴在地上半天找不到;有时是躺在树上乘凉,白天仰望树缝中透过来的一缕缕阳光,晚上仰视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有时是恶作剧,藏在密密的树叶里朝树下过路的熟人大吼一声,过路的人茫然不知谁在叫他,心中免不得一阵窃喜!这棵树现在还在,每当回家看到它,联想起的童年往事总是很多很多............. <br>老房子是我的姑婆(我外公的妹妹)结婚后修的新房,修建于1946年,距今已经快八十年了!<br>我怎么知道是新房呢?老太太亲口告诉我的!老太太活了八十四岁的高寿,她在世最后几年,我已大学毕业到重庆工作,想到母亲在我外公外婆去世后,靠她的接济读书成人,也算是有抚养之恩,作为晚辈我也应该饮水思源,每到周末都会去探望她。老太太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一高兴就喜欢给我讲他们家族七八十年前的历史故事,包括老房子的来历。<br>原来,百年前,母亲家族算是大竹当地的“名门望族”。<br>我的曾外祖父辈有三兄弟,其中老大是秀才有功名,老三是“袍哥”舵爷有势力,有名有势也就有钱财,据说家里有可产800石粮食的田地。800石是个什么概念呢?过去的1石约相当于现在的125斤,800石就等于10万斤,如按现在5元/斤计算,就相当于现在50万元,当时应该算是大户人家了。据老太太说,这个大家族有点像巴金的小说《家》描写的那样,有读了大学成为热血青年的、有大革命时惨死街头的、有当了地方乡绅的、也有游手好闲的、有抽大烟的,临到解放前夕,偌大家业败了个精光!<br>老大就是我曾外祖父,娶了三房太太,我曾外祖母是第三房,她十六岁就过门嫁给了六十多岁的曾外祖父,生了我外公和姑婆两兄妹。姑婆是他们那一辈中唯一的女孩,被曾外祖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据老太太说她上学都是坐轿子去——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专车接送了。<br>姑婆结婚以后,与姑爷爷一起为生活颠沛流离,据她说,我外公有时也和他们一起,旧时代也没有什么“铁饭碗”的说法,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做事。辛苦几年,他们有了一点积蓄,修建了这栋房子,算是安下家。<br>老房子修好后,姑婆一家没住多久又为生活东奔西跑,直到解放前夕才在重庆定居下来。姑婆四个孩子中,只有老二(我叫他二表叔)出生在老房子,所以二表叔的名字中有一个“竹”字,他的经历也是最坎坷的。<br>二表叔从小就天资聪颖,当年曾是重庆一中的高材生,可惜成长在讲出身论的阶级斗争年代。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政审不合格,读完一中的初中后没资格读一中的高中,只能就读二流的民办高中!这让一向清高的二表叔非常愤懑!几十年后,他告诉我,到民办高中上了一个月的课,他就退了学,因为身边同学全是出身不好的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子女,完全感觉不到生活的前途所在。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通过自学考上了成都一家水电中专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贵州山区一家水泥厂去工作。<br>工作后的二表叔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决心扎根山区一辈子,与当地一位姑娘结了婚、生了小孩。看似平静的生活却并不平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也没钱,常被丈母娘家看不起,日积月累的矛盾终于在一天爆发了,女方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坚决要和他离婚。沉重打击下的二表叔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采取了吊高压线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万幸的是,他被救了下来,保住了命,但失去了双手,成了重度残疾人!<br>经此打击后,他幡然醒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成了工厂的总工程师。工作顺利之后,经亲戚介绍,他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又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生活正一天天充满了希望和快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女儿八岁时,被发现得了白血病,最后小小年纪就早逝了。他的遭遇真是波云诡谲、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不已啊!<br>好在他后来还是挺过来了,又生了个孩子,现在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br>姑婆一家搬走后,曾外祖母带着我母亲一起住进了老房子。<br>要说这位曾外祖母,可真是个要强的女人!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外祖父就去世而守了寡,她一个人带大了外公和姑婆,孤儿寡母在一个大家族中并不容易,可她却成了这个大家族的当家人,里里外外都靠她操持。后来,我外公和外婆都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曾外祖母又承担起抚养我母亲的担子,直到母亲成人。在我母亲成人后,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曾外祖母,姑婆让她去重庆和他们一家生活,老人家1955年在重庆去世,享年六十岁。<br>虽然,我们和曾外祖母未曾谋面,可是觉得她并不陌生。去世后的曾外祖母的骨灰被送回了老家,就放在老房子三楼阁楼里,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下葬,我小的时候,常偷偷跑到三楼上去看曾外祖母的骨灰坛,既害怕又不害怕。后来,我在姑婆家看过她的照片——一个传统的旧时中国老太太的模样,清瘦而干练,端庄中透着慈祥。在我小学的时候,大概是时机合适,父母把曾外祖母的骨灰下了葬,从此,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去为老人家扫墓,一直到现在。<br>饮水思源,我们后辈人永远不会忘记她!<br>曾外祖母去了重庆后,我母亲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读书、工作、成家,直到我们姐弟四个先后在这里出生。<br>大姐和我们有两个不同的爸爸,原因呢?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也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家庭的经历写照。<br>大姐的亲生爸爸姓雷,我们就叫他雷爸爸吧。雷爸爸是重庆巴县人,像解放初期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一样,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激情,考入了川东行署八百军干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大竹工作。他有文化有能力,很快被重用为百货公司业务股的股长,而且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成了一名在职大学生,称得上是青年才俊。可能,一般有点能力的人多少都有点傲气,他也是这样的人,在反右运动中讲了一些比较尖锐的话,被人上纲上线打成了右派,从学校直接下放到农场劳动。<br>命运多折的他,一次在北碚缙云山上修公路的时候,摔下了悬崖,结束了不到三十岁的生命。他的死至今仍是一个谜:到底是失足摔下去的呢,还是自己跳下去的呢?快六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已经没人知道答案了!<br>雷爸爸去世后,母亲带着大姐和我亲生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才有了我们后面几兄妹。我们一家人亲亲热热、其乐融融,没感到父母对我们有什么亲疏,直到我读初中时,有一年清明节,母亲念念有词地为雷爸爸烧纸,我才知道他这个人,也深深地为他的遭遇而可惜!<br>二表叔和雷爸爸的经历,就是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的遭遇,阶级论、出生论害了不少人!感谢邓公小平,正是他的拨乱反正,才使国家走上了繁荣富强之道,也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愿那样人人自危的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br></h3> <h3>和母亲结婚后,我父亲也走进了老房子。<br>父亲的经历就是一部典型的农村青年奋斗史。我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渠县贵福的农村,属于赤贫的佃农家庭,按他给我“忆苦思甜”时的说法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因为穷,父亲没机会读书,基本是个“文盲”,这也是他一辈子很在意也觉得难为情的事情。所以,无论任何情况下,他都要求我们姐弟要好好学习,不能像他那样吃没有文化的亏。到十几岁的时候,解放了,穷人翻了身,打土豪分田地,他也参了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差一点就上了朝鲜战场。<br>从此,在部队的“大熔炉”中整整锻炼了十年,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兵!父亲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农村文盲青年变成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企业职工!他这一辈子都是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的!<br>父亲当兵后,因为没文化提干无望,他就学潜心专研技术——学开车,转业后就成为一名专业司机,也是老家县城仅有的几名专业司机之一。虽然没文化,但他脑子聪明肯专研业务,是全地区驾驶技术最好的司机之一,曾获得过“安全行车20万公里”荣誉奖章,我现在还记得这块奖章,当时拿着它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过呢。那时各级领导要外出用车,不仅是本单位,还有外单位的,甚至上级领导,都指名要我父亲开车他们才放心。他几乎当了四十年的专业司机,一直到六十岁退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方向盘。<br>论开车技术,没有比我父亲更厉害的,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br>我出生的时候,老房子就非常热闹了。由于当时时代的各种原因,陆陆续续又住进来几家人,最多的时候住了五六家人。<br>我从小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我们叫他“王公公”。<br>王公公那时有七十多岁了吧,之前他和老伴一起住在这里,可他老伴在我出生之前已经去世了,他也没儿没女,就一个人生活,院里人都很照顾他。在我们小孩子眼里,王公公很慈祥,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眉毛也是又长又白,总喜欢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杆长长的烟杆,吸着老式的“叶子烟”,嘴里时不时吐出一个个白色的“烟圈”。<br>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清晨,一阵哭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睁开眼就见父亲坐在我床边,见我醒了就问我:<br>你知不知道这是谁在哭啊?<br>我听声音以为是王公公的,就说:是王公公吗?<br>父亲说:王爷爷已经死了,是他的亲人在哭!我当时听了真不敢相信!<br>这是我从出生以来,第一次看着身边熟悉的人离去,所以至今印象还这么深刻!<br>在那个年代我们姐弟四人,也算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带我们虽然辛苦,但也时不时想办法打下牙祭,改善一下全家的生活。每到周末,就要全家总动员——包“包面”(也就是抄手),我和我哥的任务是负责去制面店把面粉换成面皮。<br>那个时候,我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刚刚粉碎了“四人帮”,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技能比赛很盛行。有一次,在我们去换面皮的路上,碰到路边餐厅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厨艺比拼,大厨们各显身手,刚炒出来的各种经典川菜摆满一桌子,什么回锅肉啊、鱼香肉丝啊、爆炒猪肝啊、红烧肉啊、粉蒸肉啊.......看得我们肚子里口水长流!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别说吃就是闻一闻这些肉香都足以让人“清口水”长流!看了一会儿后,想到家里还等着面皮,我就准备想走了,可我哥还被那些美味佳肴吸引得挪不开脚,只好我一个人去了。等我换好面皮回来,看他眼睛还直勾勾地望着那一盘盘好菜,没有走的意思,我就有意见了,回去就给父母告了一状,说他如何如何好吃,守在别人锅边口水长流等等,气得我父亲把他骂了一顿,我哥委屈地流眼泪,我却在心中暗暗窃喜!<br>这件童年趣事虽然过了几十年了,我们姐弟时常谈来还觉得好笑,它也更是我们兄弟姐妹手足情深的写照!<br>我父母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莫过于我考上大学了!<br>我母亲上几辈都是读书人,她没上大学本来就觉得很遗憾;我父亲家里更是祖祖辈辈都没有一个读书人。当我拿到大学录取书的那天,母亲高兴得不得了,还骗我大姐说我没考上,可那骗人的表情连她自己都不相信!父亲也高兴得别提了,他把我的录取通知书拿到单位逢人便给人家看,说我儿子考上大学了,还是全国重点大学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br>在准备去外地上大学的日子里,母亲在我上学的箱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从牙膏牙刷到内衣内裤,甚至连上厕所的手纸都准备好了(那时候是买回一大块纸来要自己裁制),而且数量还很多,我在学校用了差不多一年才用完。其实呢,这真是拳拳的慈母之心,是对离家远足的我的关心和担心,更是难以割舍的舔犊之情!<br>这种心情,我当时没感受,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理解母亲当时那种寸断肠离的心情!去年我和夫人一起送儿子去新西兰读书,当我们与孩子告别,登上飞机准备回国的那一刻,想到从此就要把养了十几年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哪里的时候,那可真是觉得自己的魂儿都要掉了!<br>还记得离开老房子踏上外出求学旅途的那一天,我倒是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兴奋之心,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学校去。当我跨出大门的时候,母亲就站在门口,看我走出去,看我上车,看车开走,直到我消失在她得视线里,</h3> <h3>后来听姐姐说,她就这样一直还站在哪里没有动,看了好久好久也没有离开.....<br>谁曾想到,这竟是我和母亲的最后一面,几个月后她就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了!<br>这最后一面意味着什么?就是生离死别啊!生离死别就是这样的啊!<br>一转眼三十多年了,我也从一个少不懂事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天命之年的中年大叔,但母亲站在门口送别我的那一幕,常常在我的记忆里浮现,我永远都忘不了,它会伴随着我一生一世!<br>母亲的离世对父亲打击很大,几年之后,他也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br>从十八岁读大学走出老房子,我就离开了老家,逢年过节才回去,自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回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每当想到老房子,总是回想起小时候的许多往事:<br>母亲一边挑着百货担子一边牵着幼年的我走在老街上时,<br>父亲带着童年的我在驾驶室里好奇地看风景时,<br>我背着书包把我送进小学的大门时,<br>在外面惹了祸替我去赔礼道歉时,<br>高考前给我“开小灶”保证身体的营养时,<br>还有寒冷冬夜里一家人围着火炉摆龙门阵时.......<br>一个一个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依次播放......<br>后来,哥哥姐姐的孩子们也先后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长大后或读书或工作,也都先后离开了老房子。<br>到现在,孩子辈也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孙子辈的孩子们就完全对老房子没有多少印象了。<br>经历了近百年风风雨雨的老房子,也快成了危房,等着什么时候政府来拆迁。<br>但我心里希望它永远都在!前人栽花,后人乘凉!<br>老房子承载了我们一家六代人的故事,从曾外祖母的好强独立、外公姑婆的颠沛流离、父亲母亲的持家不易、姐妹兄弟的手足情深、孩子辈们的奋斗打拼以及孙子辈们的幸福快乐!<br>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故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奋斗和不易,老房子赋予我们的家风应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的家风是什么呢?<br>就是对人厚道、不卑不亢、认真做事、不落人下!<br>今年清明节回老家,遗憾的是儿子不能同行,因为疫情他在国外回不来,我就把老房子拍了照传给他看,看着儿子若有所思看照片的情形,心里就想给他说一句话:<br>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你的根永远在这里!<br>我也想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所有的后辈们讲,也希望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也对他们的后辈们讲:<br>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你们的根永远在这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