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冰室走出的儿女们

屋檐下的小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饮冰室是梁启超先生在天津两栋寓所中其中的一栋小洋楼,是梁启超的书屋及办公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饮冰”一词最早出自《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梁启超先生化用“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这句话来表达他作为维新变法领袖人物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抱负的执着,把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悬挂于卧室,并且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饮冰室”。“饮冰室”曾经住过许多的孩子,不仅有梁启超家的孩子,还有一些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梁启超和夫人供他们读书、生活。孩子们都把“饮冰室”称为“天津老家”,他们平常讲普通话,但每人都能说出来一口地道的天津话。</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是清末戊戊变法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近代唯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是学术界造诣深厚的“大家”。图为梁启超先生55岁时拍摄生前最后一张照片,也是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他送给大孩子们每人一张,并分别给题了字。</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一生先后有两位夫人,原配李蕙仙出身名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span>比梁启超大4岁。李夫人是大家闺秀,她自幼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擅长琴棋书画,是位才女。婚后她为了梁启超追求的事业做出了很多的牺牲,李蕙仙和梁启超共同生活了33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梁家生育了二女一男共三个孩子。</span>55岁时因患乳腺癌去逝。<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前她在“饮冰室”用自己的才智和勤劳关心照顾很多梁家和李家亲戚的孩子,</span>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妈”。图为年轻时的李蕙仙。</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还有一位“夫人”叫王桂荃,原是李蕙仙的随身丫环,她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的喜欢,家中事务甚至财政都由她掌管,后被梁启超纳为妾,虽为梁家生育了四男二女六个孩子,却始终没有得到梁家的给予的名分。图为年轻时的王桂荃。</p> <p class="ql-block">王桂荃把每一个孩子都视为己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直到去逝前孩子们却不能被叫一声“妈”,晚年死在草棚里。</p><p class="ql-block">图为王桂荃与外孙女荔明及儿子思礼在天津“饮冰室”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与王桂荃晚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的儿女们幼年时代于日本横滨双涛园的合影,也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集体照片。</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作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倡导者与带头人之一。除了自身的成就以外,他与夫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相当成功,先后将四女五子全都培养成为了国家栋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长子</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成</b> :中国近代建筑学之父(1901-1972)生于日本东京,母亲李蕙仙。辛亥革命后随父母回国,中小学就读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攻读建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建筑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国家重大项目,参与保护并拯救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他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使其遣憾终生;他一生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文革时遭遇批判,于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自幼得到生母李蕙仙的严格教育和培养,为他长大后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打下牢固的基础。图为李蕙仙(左)与她的孩子们思成(右一)、思顺(右二)、思庄(右三)在日本的山林中小憩。</p> <p class="ql-block">他与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更是为世人所称道。梁思成曾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好要听了吗?”林徽因的回答表明了她已经认定梁思成是她最合适的那个人,没有第二。</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事是由梁启超亲自促成的,梁启超与林微因父亲既是世交又是同僚。</p><p class="ql-block">而婆婆李蕙仙和大姑姐梁思顺却始终不待见这位儿媳和弟妺。母女二人并不认为林徽因才貌双全,她们认为梁思成身体单薄,不应该再找个如此瘦弱且又不会操持家务,不会照顾男人的骄小姐。但梁思成始终如一地爱着林徽因。虽然李蕙仙母女二人不看好林徽因,但婆婆由于过早去世,林徽因和梁思成才得以有情人终成眷属,避免了婚后婆媳关系紧张的局面。</p><p class="ql-block">图为二人1928年自美国宾西塔尼亚大学毕业后,于同年3月2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国领事馆内举行了婚礼,图中林徽因穿的婚纱是她自己亲手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没有了婆婆的挑剔,却躲不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姑姐及几个小姑子们的围讽。</span>婚后林徽因和她们一直关系不怎么和谐,梁家姐妹们每每看到父亲在夸赞林徽因时,往往有些嫉妒,不断地跟父亲讲述昔日林徽因与徐志摩和金岳霖的那些绯闻,众姊妹联合大姐思顺一起对林徽因展开指责和挑剔。而梁思成对此却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成为林微因一生也抹不去的伤痛,对她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p> <p class="ql-block">女儿生日时,梁思成夫妇及女儿梁再冰与林母何雪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的梁思成夫妇。</p> <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1日林徽因患肺结核去世,年仅51岁。林徽因去逝后,梁思成在自己的房间里始终摆放着一张他认为林徽因生前最美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去逝后,梁思成一度过着孤独的生活,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家里的那台老式的收音机上仍然摆着夫人林微因的照片,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逝,1960年,已经60岁的梁思成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坚持与自己曾经的学生,清华建筑系教员,30多岁离过婚的林洙结婚。林洙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微因的评价非常不好。</span>著有《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编辑过《梁思成全集》第九卷。图为粱思成与林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梁思成依旧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建设,经常在家与建筑图纸为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次子</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永</b>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04-1954)生于上海,生母王桂荃。1913年随家人自日本返回中国。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班,1923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与人类学,于1930年回国。回国后继续致力于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任副所长。他是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和中国近代考古学与近代考 古教育开拓者之一。1954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0岁。其夫人李福曼为母亲李蕙仙之侄女。</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20年代,梁思永(右)、梁思达(左)与父亲梁启超(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梁思永与夫人李福曼及女儿梁柏有在北京家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子</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忠</b> :(1907-1932)生于日本东京,生母王桂荃。辛亥革命后随父母回国。自幼崇尚军事,好玩枪具。中小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不顾梁启超反对,坚持报考军事院校,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在美学习期间欲回国参加北伐战争,被梁启超制止未能如愿。20世纪30年代学成回国,入伍国民革命军,<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久便晋升为炮兵上校,妻子是位年轻漂亮的军中女护士。</span></p><p class="ql-block">1932年在参加淞沪会战中不慎误饮路上脏水引发腹膜炎服错药延误治疗而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粱思忠由于过早逝世,留下照片很少。图为大宝贝梁思顺早年在日本东京拍摄的一张有梁思忠(右)与大哥思成(左),父亲梁启超(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子 </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达</b>:著名的经济学家(1912-2001)生于日本东京,生母王桂荃。1935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专业,随后便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工作,2001年逝世,享年89岁。</p> <p class="ql-block">图为思达(右一)与思宁(左一)、思懿(左二)、思礼(右二)在天津“饮冰室”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子</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礼</b> :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span>(1924-2016)生于北京,生母王桂荃,自幼在天津“饮冰室”长大。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过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span>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nbsp;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6年4月14日逝世,亨年92岁。</span></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的梁思礼。</p> <p class="ql-block">父亲梁启超逝世时,5岁的梁思礼天真地呼喊着父亲“快醒醒,娘叫你去吃饭”,图为梁思礼(左)与父亲梁启超(左)。</p> <p class="ql-block">梁思礼与夫人赵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晚年梁思礼夫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长女</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顺</b>:诗词研究专家(1893-1966)<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于广东新会,</span> 生母李蕙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启超先生的第一个孩子。</span>中央文史馆馆员。早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称她为“大宝贝”。梁启超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于1966年在京去逝,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思顺(右一)与思成(左一)、父亲(左二)思永(右二)在日本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思顺与幼子。</p> <p class="ql-block">思顺与丈夫外交官周希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及孩子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思顺与孩子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次女 </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庄</b> :著名图书馆学专家(1908-1986)生于日本神户, 生母李蕙仙。1925年,梁思庄随大姐梁思顺与即将在加拿大任总领事的姐夫周希哲一起前往加拿大读书。后分别获麦吉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学位。1933年,与丈夫吴鲁强结婚。1936年,到北京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建国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梁思庄当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后又任名誉理事。于1986年逝世,享年78岁。</p> <p class="ql-block">思庄(左二)与父亲梁启超(左一)一、嫂子林徽因一起游览长城时候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思庄与丈夫吴鲁强先生的婚纱照。</p> <p class="ql-block">思庄与女儿吴荔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晚年思庄与次女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女</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懿</b>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社会活动家</span>(1914-1988)生于北京, 生母王桂荃。梁思懿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她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后来被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p><p class="ql-block">1941年,她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在美国学习美国历史, 后在芝加哥、纽约社会学院任教 。</p><p class="ql-block">1949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白求恩医学院教师、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1955年2月调往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足迹遍及五大洲。她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p> <p class="ql-block">1970年冬,梁思懿在北京四合院里与邻居高忠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女</b>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梁思宁</b> :梁启超最小的孩子(1916-2006)生于上海, 生母王桂荃。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p><p class="ql-block">194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梁思宁被开除党籍,1983年才恢复党籍。离休后,梁思宁一直住在济南某部队干休所内,于2006年逝世,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1934年思宁(左一)与思礼(左二)、思懿((左三)在天津“饮冰室”外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九个子女大都自幼在“饮冰室”长大成人,他们从“饮冰室”走岀去,个个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梁氏家族<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九个子女皆有成就,都有出息,</span>成就斐然,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中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也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手书楹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盾 MP:4344615&nbsp;</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All Rights Reserved </b>©️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