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党史,一段故事。百年老校,红色传承”。今天,我们走进全国文明校园汉中市南郑区城关小学,聆听这所学校党支部背后的故事。 1931年的春天,南郑区城关小学的前身大西区高等小学迎来了一位校长,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员偶彦民。<br> <br> 偶彦民,生于1901年,字文华。褒城县高台乡(今南郑区高台镇)偶寨人。23岁时,他在汉中联合中学读书,曾发起组织南褒旅汉同乡会和青年学会,带领同学斗争过贪污旅外学生补助费的褒城县县长裴式甫。25岁,他考入冯玉祥部办的军事训练班,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到来,将星星之火播撒在南郑这片沃土上。1931年7月,偶彦民介绍学校优秀教员陈小屏入党,此时周边的党员发展很快,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在偶彦民组织下,成立了中共南郑县大西区高等小学党支部,偶彦民任支部书记。同年10月,偶彦民以高台寺小学党支部为基础,组建了中共南褒西南区委, 南郑县大西区高等小学支部隶属区委领导。 1932年1月由于偶彦民调任陕南特委委员,由陈小屏接任大西区高等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陈小屏,生于1905年,褒城县郭滩乡陈家湾(今南郑区梁山镇利民村)人。1932年1月,接替偶彦明担任中共大西区小学(现南郑区城关小学)校长、支部书记。 1932年4月南褒西南区委迁移到大西区高等小学,偶彦民在该校主持召开区委会议,改组了区委领导班子,决定由陈小屏担任区委书记。同时,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讨论决定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会后,区委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领导全区民众开展革命斗争。为贯彻会议精神陈小屏组织大西区高等小学抗日宣传队走上街头宣传爱国抗日,揭露国民党政府四倍加征赋税压迫人民的罪行。 为解决区委的活动经费,陈小屏说服家人,先后卖掉了60亩祖田。抽调南褒西南区数十名党团骨干参加红二十九军。这一年,陕南遭遇大灾,陈小屏领导农民抗捐税、吃大户、杀恶霸。年关将近,他带领饥民在苇池、安坎两个乡没收了地主万余斤粮食,分给大家过年。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了流血和牺牲。1933年除夕之夜,偶彦民到县城挂匾巷参加会议,被国民党当局探知,派军警包围会场,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任凭反动派软硬兼施,坚决不开口,还发动狱友开展绝食斗争。1935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八)凌晨,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反动派将偶彦民活埋于县城西北角。陈小屏也在开展工作时,多次面对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险象环生,在家乡无法立足,他就前往勉县及陕甘交界地区活动。这期间,他的家多次被抄,妻子与儿女、亲朋备受盘查拷打,没有一人说出他的去向。为防不测,妻子携带一双儿女逃往深山躲避,生活难以为继,只好拿小女儿抵了债,又把小儿子送了人。留在家里的一儿两女也先后冻饿而死。陈小屏得知后悲痛万分,但仍写信劝慰妻子:“这不是我们一家的仇恨。只有革命胜利了,才能解除苦难。”陈小屏是这么说的,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1935年2月,陈小屏组建千余人的南郑县红军独立团参加了长征, 11月下旬,在天芦狙击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31岁。全家6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生命,1957年12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向陈小屏的妻子李玉富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英雄家属光荣纪念证》。 残酷的斗争和牺牲,并没有吓倒共产党员,从1931年,南褒西南区委在大西区高等小学组建了第一个党支部开始,革命的火把燃遍了南郑的每一个角落,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被点燃,极大鼓舞和教育了民众,它的建立为中共南褒西南区委的建立发展和群众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听完这段故事,当我们再次走进这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时,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想,南郑区城关小学每一位教职员工一定会铭记这段历史,践行自己的诺言,以全国文明校园做为新的起点,传承这份英雄的血脉,谱写更为辉煌的乐章。 党史讲解人简介:熊飞,男,本科学历,南郑区城关小学党员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新秀、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曾获国家一等指导奖、两届少儿书信大赛省级优秀指导老师,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参与省市多个课题均已结题,多次在市、区进行专题讲座及示范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