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认真读过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引发了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b></p><p class="ql-block"> 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正如美国教育家托德所说,这里所提到的“样子”和“行为”对我们老师来说比较容易,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往往过于严肃,缺少了应有的耐心。如果我们能像于老师那样脸上时时挂着微笑,不吝啬自己的掌声、表扬和鼓励,和学生谈话时,多一点耐心,多一些“你能行”、“我相信你”、“你的潜能很大”类似这样的相信和期待,或许教育真的会出现一种别样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师非师 是课非课</b></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这样那样”。老师总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隔着讲桌和学生对话”。我们的学生太像学生——循规蹈矩,整齐划一,真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们的上课太像上课——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表情肃然,大讲特讲……</p><p class="ql-block"> 而于老师认为师生关系既然是平等的,我们就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在书中还举了很多教学中的事例,比如:课前值日生忘记擦黑板,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没有批评和指责,他都机智应对,起到了不一样的成效,我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然而对比自己的处理方式,真是深感惭愧。</p><p class="ql-block"> 老师要有好的心境,首先从内心接纳学生,无论再小的事情,都要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作为老师,还要努力创造一个游戏化、活动化、情趣化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把课上得有意思</b></p><p class="ql-block"> 把课上得有意思,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怎样教才有意思?于老师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个大的方面举例作了很好的诠释。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朗读好了,有意思;轻松的课堂,有意思;学有所获,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我们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书,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学运用,我们应该通过用语文教,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文化己 知行合一</b></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成为文化人,以文化“己”。通过多读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终身阅读,当然更要知行合一,将汲取的知识、理论融入肌体与灵魂,并能转化为行为,让理论成为生命的自觉与自然。</p><p class="ql-block">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既然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一名老师,那就请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多向大师学习,多读书,从书中不断汲取养分,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只有这样在未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撰写人:杨春玲</p><p class="ql-block">审 核:袁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