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家乡40年,不经意间已是过天命奔花甲的人了。也许是初老的缘故,怀旧思绪常常萦绕心头,几次回老家,总要去看看幼时住过的魂牵梦绕的老宅,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老宅见证着祖辈奋斗的经历,承载着儿时的记忆,留存着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家地处晋蒙交界,塞北高原,古长城脚下,是晋北一古老县城,古称白羊城,今为左云县 。祖辈世代生活在这座小城里,辛勤劳作,成家立业,传宗接代,为后代留下了赖以生存居住的老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祖辈留下的两处老宅度过,</span>一处是曾祖父传下来的老宅,按中国传统由父辈继承;另一处是外公外婆留下的老宅,因外公无子,过世后由其女儿即我的母亲、姨母继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祖父生活在清末民国年代,是经营绸缎的小商人,鼎盛时期生意做到了呼市(呼和浩特),并有专门的商号。到三四十年代,战乱频发 ,时局不稳,生意日渐衰落倒闭。曾祖父辛劳一生,为后代留下宅院一座,也就是我幼时生活居住过的老宅。老宅是一座二进院的四合院,有正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西房2间,东房3间,南房3间,宅院西北角辟有井院并有水井一口,西南角建有厕所,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进入大门是一进院,正对的是照壁,照壁的西侧是一砖券拱门,由此进入庭院。院内房屋均是砖木梁柱框架结构,筒瓦屋面,双檩飞椽,青砖铺院,院落宽敞。小时候听奶奶讲,曾祖母是个干净利落的人,每天都要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院内栽花养鱼,环境优美。解放以后,东、西房被政府收为公有,院子不再是一家人住了,成了大杂院。记忆里,爷爷奶奶和二叔住正房,我家住西耳房,后又搬进南房。东西房成了公租房,不时有外人租住。院内养鸡养兔,杂物堆放,不再有从前的优美环境了。父母是乡村教师,工作原因一直居无定所,直到我8岁时,父母工作调回了县城,终于住进了老宅,有了相对安定的居所。这期间,我读完了小学、初中,又升到高中,高二的时候,父亲单位分配公房,才搬出老宅。在老宅,最小的妹妹出生,兄妹四人,生活虽然清贫,但无忧无虑,一家人幸福快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除了上班,还要操劳一家的家务,很是辛苦。所以,我们很小就自己洗衣了,并帮母亲干些家务,星期天清扫院子也是必须做的,到上初中时,就能挑水做饭了。</span>那个时候,孩子们没有学业负担,小学时还养了兔子,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出外拔兔草,到拔满一箩筐草就是傍晚了,回来后喂兔收拾兔窝,一整天也就过去了。到了秋冬,兔子长大了,就拿到县里的收购站卖掉,卖兔的钱补贴家用。每到卖兔时,望着养了近半年肥胖可爱的兔子,总是依依不舍。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过年,每到这个时候,贴春联,穿新衣,吃一年四季很少吃到的好吃的。除夕那天院子里要垒旺火,大人小孩守夜到午夜,开始点燃旺火,放鞭炮,全家三代老小围着火光冲天的旺火,迎接祝福新的一年到来。到上初中时,高考已经恢复,父母开始重视我们的学习,记得父亲深夜排队买回数理化自学丛书,要求我把书上每一道题都要演算一遍。我们那时住进了南房,炕桌就是书桌,我常常坐在炕桌前做作业,练习题,孜孜不倦,数学成绩在学校以至于全县都是名列前茅。上高一时,爷爷因心梗离开了我们 ,告别老宅到了天堂。爷爷一生精明强干,劳作不止,临终前仍为县里的百货公司仓库守夜。后来我家搬出老宅住到了父亲单位分的公房 ,老宅正房由奶奶和二叔居住,本由二爷爷继承的南房也被其后代卖出易主。再后来,奶奶去世,二叔也有了新房搬离老宅,老宅被出租彻底成了大杂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兄妹先后考学离开老家,在外地上学就业成家,父母退休后随我住到了省城,老宅送给了二叔打理。前几年,二叔将老宅院全部卖掉,上百年的老宅就不再是我们家族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社会在发展,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家人亲戚大都住上了楼房。昔日的老宅院易主后破败不堪,再难寻四合院的景象。新的主人对老屋进行了翻修,屋顶筒瓦换成了现今的板瓦,窗户也不再是古式的了,仅木构框架未变,大门、照壁仍在。驻足凝望,古老的双檩飞椽似在述说着时代的变迁,石券拱门内仿佛走过了家人的身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斑裂的实木门板见证着百年沧桑。</span>老宅虽然易主,但祖辈的隔代亲情、父母的忙碌身影、儿时的天真无邪犹在昨日,永远不会易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处难以忘怀的老宅,就是姥爷、姥姥留下的宅院。姥爷出生在河北枣强县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因灾荒无法生存,投奔到在山西左云做皮匠活的舅舅门下。跟舅舅学徒两年后,自立门户,自谋生路。姥爷一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了揽活儿,不畏艰险,走遍左云的深山险沟,赢得了口碑,积累了收入,在县城买房置产,娶妻成家,生儿育女,成了左云的女婿,改变了贫苦的命运,并为后代留下如今的老宅。听母亲说,姥爷购置的宅院很是破旧,仅有正房和东房,房屋很小,进深仅3米,只有大门还算像样。小的时候,由于父母在农村教学,我在上小学之前基本由姥姥、姥爷带养,与姥姥、姥爷同吃同睡在老宅里,姥爷、姥姥把我当宝贝宠,甚是疼爱。至今依稀记得,姥爷在院子里干皮活儿的利落,种菜养羊的乐趣,背着我逛街的快活以及听姥姥捣古(讲故事)时的欢喜。我5岁时,姥爷突患急腹症离世。姥爷离世前痛苦的样子,离世后安祥的遗容一直印在幼小的脑海里至今难忘。之后跟姥姥短暂生活一段时间后,回到父母身边上学。上初中时,姥姥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于卧床不起,我又回到了姥姥的身边陪伴数月直至老人去世。姥爷、姥姥是我生命中的至亲至爱,老宅承载着姥爷、姥姥对我无限的爱,无数次梦回老宅,见到了姥爷、姥姥的样子。如今,老宅院由表哥住着,老房子早已被拆,原地盖起了新房,唯大门仍保存至今。每每回到老家,伫立老宅门前, 姥爷、姥姥的音容笑貌便浮现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最纯真最天真的幼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宅是回不去的童年,老宅是隔不断的血脉,老宅是一世的情缘,老宅是游子的乡愁,老宅永难泯灭,永在心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