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无恙,国际庄!

天行有常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顾自己近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猛然发现自己几乎一直都是在“庄”里辗转奔波。先是在我的出生地河北保定清苑的大李各庄村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并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十六七岁离开家乡去了二十里外的李庄中学读寄宿制高中。当年的高考录取比率跟当今不可同日而语,好在因为我的“一意孤行”,最后终于拿到了一份河北师大历史系专科班的录取通知书。凭借着这份录取通知书,作为乡下人的我终于走进了城市;不过,这座城市的名称还是没有离开“庄”字,它就是石家庄。&nbsp;不知道在全国各地,还有没有别的以“庄”字命名的城市,但可以确认的是,所有省会城市中带有“庄”字的,石家庄肯定是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我的孩童年代,就常常听长辈们讲起石家庄这座城市。石家庄原本真的就是一个小村庄,民国时期设市时被命名为“石门”,不知道为什么1947年政府又将市名改回为石家庄,并沿用至今。而老辈人还是习惯于用它的旧称,当邻居大叔们得知我要去石家庄上大学的消息时,都羡慕得不得了,“真是没白用功啊,要去石门读书了,有出息!”是啊,“石门”这一称呼更容易让人联想起它悠久的历史,表明它和许多城市一样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而近些年,石家庄人又给自己所在的城市起了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叫作“国际庄”,这样一个富有时代色彩的称号巧妙的将“石家庄”和一般意义上的村庄区别开来,并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城市已经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一点并没有夸大其词,——二十多年前,我就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向国际化迈进的趋势:&nbsp; 漫步师大校园,时常看到外教老师和中国学子们一起交流探讨的和谐画面;行走在街头,也常常看到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的身影。跟国内一线城市相比,石家庄当然还有较大差距,但这个遗憾有着特殊的政治历史因素,因为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过了十九年即1968年才取代保定成为了河北省的省会。这座年轻的省会城市,正因为起步较晚,从而有着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石家庄的明天必然会得到快速的发展!</p><p class="ql-block">&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nbsp;不管怎么说,石家庄这座留下过我青春故事、记录过我光鲜履历的城市,注定会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每遇寂寞无聊或者萎靡不振,我总会自觉不自觉的想起当年在石家庄度过的一段段美好时光。正是那座城市,开阔了我曾经狭隘的心胸,增强了我曾经薄弱的意志,让我体验到纯真的友爱,让我寻找到了人生的信念。不过,刚刚踏入石家庄地界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的节奏;从小生长于偏远乡村的我,不敢轻易的相信自己能够被这样一座庞大的都市所接纳。还是要感谢学友们的真诚与热情一步步打开了我心灵的闭塞,让我慢慢感觉到城市生活的韵味十足。入学一周后,宿舍长就组织我们八名宿舍成员以学校大门为背景拍摄了合影以及每个人的单人照,让我有了作为师大人的自豪感;班上的学姐学妹们也没有因为我穿着的粗朴而疏远我,反而主动邀请我和她们一起畅谈求学的体会和人生的哲理。交往最多的是两位石家庄籍的男同学,——因为共同的志趣,我们之间成为了相互钦敬的知己,他们还主动邀请我到他们的家中做客,让远离故土的我找到了家的温暖。还要感谢那一位位学贯中西、严谨治学的老师们,他们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时时激发起我求学上进的动力,启发我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珍惜每一天的大学时光。这一切最终让我找到了入城后的归属感,也让我开启了以母校为落脚点的都市生活的节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对于当年的母校,也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无关紧要到倍感亲切的过程。刚刚进师大校园时,一心盼着快点毕业,快点参加工作挣到第一笔工资,简直就是“人在曹营心在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思还是回到了眼前的现实,慢慢的从大学校园的磅礴大气和高校学子们的文明儒雅中,体味到了大学生活的厚重与温馨。此后,我不再局限于宿舍——食堂——教室的三点一线,而是时常利用课余时间信步徜徉于宽广的校园之中,欣赏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了解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整个校园共有北、中、南三个院儿,其中北院儿的人气最盛,绝大部分科系的教学楼都在这里,此外,行政办公楼、图书大楼、校医院、招待所以及大部分的服务设施也都在这个院儿。一条宽广笔直的校园干道由南向北,将北院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分鳞次栉比的教学楼,西半部分是女生宿舍区。两座新建成的女生宿舍楼色泽鲜艳,样式新颖,我们同班的女同学们恰好在那一年第一批入住其中。女生宿舍区的外围是一片景色宜人的绿化带,其中的一座假山最为引人注目,山上植满了松柏绿竹,山顶上的四角凉亭如同展翅欲飞的雄鹰。风和日丽的日子,总会有年轻学子们端坐于亭子间的长椅上促膝长谈,我也曾经多次到达那里居高临下,欲将师大风景一览无余。中院儿两个面积宽大的操场也是师大人引以自豪的景观,它们被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割开,西操场为体育系专用,外系学生一般没有机会进入。东操场则为师大各系公用,每天清晨,全校的师生们都会从各自的住所出发奔赴这里做早操,我们每周两次的体育课也都在这里进行。两大操场南面的生活区也被一条小路隔开,东边是师大教工住宅区,西边就是我们的男生宿舍区,我和舍友们就住在1号楼的317宿舍。至于南院儿,虽然面积不大,但那里有中文、政教两个师大比较热门的专业,那里经常举行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吸引我们这些同是文科生的校友们欣然前往。</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了周末或是节假日,有了更宽裕的闲暇时间,我和同学们就可以时常走出校园,走进更广阔的城市空间,既可以踽踽独行,也可以三五成群。一个人漫步街头,虽显孤单,却可以无拘无束的详尽领略沿途的城市风貌。起初因为人生地不熟而不敢走得太远,只是逛一逛校园周边的街区。师大校门前的裕华路,当年算得上是全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白天一整天都可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前赴后继的自行车大军是当年马路上的一大特色。那个时候,私家车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公交车内的拥挤不堪让广大市民甘愿将自行车当做最理想的代步工具。我这个异地求学的游子,起初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可校园里频繁的丢车现象又让我买车的念头自生自灭,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的双脚漫游省城。不过,这种悠然自得的“徒步旅行”也有一种不错的感觉,尤其是夜幕降临的时候,街道两旁华灯四射,霓虹闪烁,让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街边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小时候爱吃的家乡特产在这里的摊位上都能买到,一包花生米、几粒大甜枣既满足了我们的口福,还可以让我们这些异地学子的思乡之情得到抚慰。街边的小吃摊生意也相当红火,摊主们的服务堪称热情周到,“吃主”们满足了食欲,摊主们挣到了钱,双赢互利的局面好不和谐美妙。兰州拉面和山西刀削面成为最受青睐的食品,甘肃和山西与河北同属北方省份,饮食习惯相似,都偏爱面食。沿街而行,还能了解到本地市民们各种各样的消夏方式,年轻人的轻歌曼舞,老年人的街头对弈,都成为城市夜晚的靓丽风景。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区居民们聚拢在一片宽阔的场地,跳起节奏欢快的健身舞。大家排成整齐的队列,和着卡式录音机播放的伴奏音乐,伸展腰脚,舞动身躯,好不令人羡慕。这应该就是当今遍布大江南北的广场舞的雏形吧!队伍中最初大都是中老年人,后来年轻人们也参加进来,还有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也在一旁模仿大人们的动作,真的好可爱!</p><p class="ql-block"> 爱上一座城,自然会期待着对它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于是我探访城市的脚步也便走得越来越远了。曾几何时,我的手里拥有了一张石家庄市的政区图,按图索骥,我又了解到母校周围的诸多好去处。尽管没有代步工具,可凭借着年轻健壮的体格,徒步走个十几公里还是不在话下的。科技馆门前的人来车往,省军区门口的威严雄武,都让我这个乡下小子大开眼界。我还走进过长安公园,一元钱的门票,既欣赏到那里秀美的风景,又感受到那里浓郁的文化气息。不过自己也因此差点贻笑大方,先是在内心里疑惑公园的命名为什么要牵涉到古都长安,进园后看到简介才知道是因为地处石家庄市的长安区而得名,而且还知道了我们的母校河北师大也在长安区的管辖范围内。去过次数最多的则是位于师大西北方向的省博物馆广场,其位置的优越和场地的开阔极为适合大型活动的举行,自然就容易引来市民们的脚步。记得入学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从收音机里听到电台的现场直播,得知那里正举行吴桥国际杂技节的开幕式,我便带着自己的袖珍收音机赶往现场。一台台大型敞口车辆从毗邻广场的大街上驶过,车上来自不同国家的杂技艺术家们与现场观众相互挥手致意,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现场的声音传送到我随身携带的收音机里,收音机又把声音传入到我的耳中,简直是一种震撼。入学后的第一个元宵之夜,我也曾去那里看灯会和市民联欢,那一年师大的寒假开始得早,结束得也早,我们正月初十就返校了。第一次在外地过元宵节,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广场上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和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驱散了我心中的愁绪。我还在现场拍照留念,并把照片寄给远在家乡的父母,让他们知道我在外地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元宵节。沿街而行,每每看到那一个个机关单位冠以“河北”字样的门牌标号,都会在我的内心深处激发起置身于省会城市的自豪和荣耀!</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话又说回来,靠这种这种徒步逛城的模式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范围,走出去得太远,有时真会把人累得筋疲力尽。有一次,我从师大出发,一直向南走到了市区外的郊县,看着在田间忙碌不停的菜农,不由自主的联想起同样辛劳的家乡父老。城里有的是繁华热闹,却又难得见到乡下的广袤和恬静,于是,轻松愉悦的感觉油然而生。然而,在原路返回的途中,长途跋涉又让我感觉到了又累又饿,幸亏兜里装有零钱,于是从路边的小卖部买些零食,吃下去后在路边休息了好一阵子,总算是重新积攒起气力,最终走回了母校。看来,要想让自己的足迹到达得更远,还是要借助交通工具。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共享单车,公交车只能是唯一的选择。在母校的周边,我们能够找到1路、5路、6路等公交车的站牌,而其中6路车是我们乘坐最多的,因为它的站牌就设在师大的正门口,而且可以直通火车站,我们放假回家和开学返校都要乘坐它。其实,入学报到那天,我们就可以从火车站出站口乘坐6路车到达师大校园,不过那天有师大派出的校车队迎接新生,我们也就不用挤公交了。最初乘坐公交大都是和同学们一起结伴而行,这么大的城市自己一个人真怕坐迷糊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全班同学们一起,趁着秋意正浓时节游览西郊动物园(据说现在已经搬迁到市区以外)。那一次是班委会组织的,除了让同学们在紧张的一周过后放松心情,还是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尤其是男生女生之间,如果还像中学时期那样相互之间敬而远之,那就太让人觉得尴尬别扭了。初冬来临之际,我又在我下铺兄弟的鼓动下,一起乘坐公交车去青年路批发市场买了一件当年正流行的风衣。穿上那件风衣或许真的给我增添了几分侠客风度,班上的一位女同学送了我一个别致的称号,叫作“常老剑客”。一个学期后,我终于开启了自己单独乘车游览省城的历史。正是在那个学期,石家庄的公交车开始了无人售票制,无论多长的行程,票价一律五角。此后,我每次上了公交车,几乎都是一直坐到终点站,觉得这样才是让五毛钱车票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不过,也有弄巧成拙的时候,一次乘车,要到某高校去看一位往日的中学校友,由于以前习惯到了终点站才下车,也就忘了中途下车的事儿,坐过两站后才幡然醒悟,不得不重新乘车返回到目的地,结果不仅多花了五毛钱,还耽搁了好多时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总之,当年石家庄的公交车为我们的顺利出行以及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做出了太多的贡献,直到今天,耳边还能响起公交车上温馨亲切的语音提示:“车起步,请坐稳扶好!”&nbsp;“车进站,请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转眼间,毕业的日子到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这座承载了自己无数青春岁月的城市了。从刚刚入学时的漠然视之到告别时的依依不舍,人的心理变化就是这样捉摸不定。两个多月后,我被分配到离老家二十多里的冉庄中学,又回到了真正的庄里。从学生变成老师,按理说依然没有离开校园,但角色的转换还是让我经历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里依然充满着对学生时代的怀念;也许正是在这样的怀旧心理驱动下,我决意再续自己的学生生涯。两年后,我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了河北师大历史系专升本的函授班,平时自学,每逢寒暑假去省城接受集中面授,地点在红旗大街的师大西校区。就在我们毕业后不久,省城的许多高校进行了重组,其中,裕华路上的河北师大和另外两所高校组建成了新的河北师大,原本的河北师大成为东校区,红旗大街上的河北师院则成了西校区。每次面授的时间都在两周以上,尤其是暑假那次,要持续二十多天,这就又让我有了了解省城的机会。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来到了夏日的傍晚,天气逐渐凉爽下来,我总是先体验一下校园里的宁静,然后再走出校门,逛一逛附近的街区。这一带比较偏远,不像东校区附近那样有诸多的行政机关,但却密集分布着多所高校,原来这里正是市政府特意打造的高教区。这里虽比不上市中心的繁华热闹,但街头商铺和地摊上的物品还是琳琅满目的,想买的东西尤其是日常用品都能买到。记得当年自己买到的最实用的物件是一个大水杯,炎炎夏日,水是最不可缺少的。每次去教室上课,我都要将水杯罐得满满的,而且还发现一同去赶课的学员们都是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水杯。那段日子,也有在闹市区待腻的时候,好在那里恰好处于城乡结合地带。有一次下课后,我出了校门往南走,不多久就走出了市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那天微风徐徐,令人陶醉,我来了兴致,沿着一条小路继续南行,终于走进一处村庄,并通过书写在墙壁上的一行标语中判断出,我当时双脚踏入的是元氏县的地面。</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年后,我和一起进修的学员,完成了三年制函授班的学习,最终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这种中途获得的学历没有全日制学历那样实用,对职称晋级和工资待遇没有多大作用,但我并不认为那是徒劳无益。通过这次进修,我又聆听了许多名师的教诲,增长了更多的知识,头脑更加充实,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跟学员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又一次给我留下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同宿舍的一位学员,来自藁城的老教师,他说自己来进修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就是要给自己的大脑充充电。课下他常常领着我们到校门口的西瓜摊位上吃西瓜祛暑解渴,每次吃完后别的学员要结账,都被他拦下,他说他是石家庄人,作为东道主,必须尽“地主之谊”。我们都觉得过意不去,他解释说,什么时候我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好好招待我,不就行了吗?话是这么说,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和老大哥相遇的机会,怕是今生也再难有重逢之日了吧。好在分别之前,我们全宿舍的学员们一起在西校区的校园里拍下一张合影,也算是对内心缺憾的一点弥补吧。这三年期间的求学经历,基本上成为了我跟这座城市的最后缘分,我不得不跟这座城市做又一次的告别。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离开的是二十多年前的石家庄,今天再去石家庄,所见所闻一定和我文中所记录的情况大相径庭了,不仅仅只是城市面貌的改观,还包括城市结构布局上的诸多变迁。</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虽然去过石家庄两次,但都是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好好体会省城二十多年后的新貌,只是沿途了解到新建的火车站有着更宏大的气魄,市内的主要街道上增建的高架主路也十分壮观。离开石家庄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没有停止对那座城市的关注,除了能从广播电视上得到关于省城的消息,在石家庄就职的东校区时的学友们也常常在同学群中谈起那里发生的非凡变化:城市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市民们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石家庄籍的一位学友在描述他们从低矮狭窄的“鸽子窝”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楼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一个外甥大学毕业后也去石家庄就了业,并在那里定居成家,每次回老家也会给我讲述如今石家庄人时尚新潮的生活方式。是啊,身在家乡的我眼见得乡镇农村的面貌都焕然一新了,作为省城的石家庄当然也会得到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国际庄”的称号更加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只是有一个消息让我伤感了好一阵子,——我们的母校,原本的河北师大,后来的东校区已经不复存在,被搬迁到南二环的新校区,原址变身为省政府省高检等部门的机关大院。决策者们无意中带给了万千学友情感上的几缕伤痛;新火车站建成后,老火车站依然得到了保留,而新师大建成后,老师大怎么就销声匿迹了呢?不过,一段时期的失落后,我们还是接受了无法改变的事实:当年的青春足迹不是只留在了母校的校园内,也留在了国际庄的其它角落。了解到曾经朝夕相伴的石家庄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就得到了抚慰。尤其是这么多年石家庄基本上都持续着它的祥和与安宁,最值得让人为它感到欣慰;得天独厚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它不会轻易的遭遇自然灾害的攻击。国内新冠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曾为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揪过心,而事实上那里没有发生多大的疫情,而且还成了抗疫前线的坚强后方;反倒是在去年年底,全国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石家庄却经受了一波疫情的袭扰。不过,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和全国各地的无私援助下,疫情很快得到遏制,其间石家庄人民的积极配合也是取得抗疫胜利的重要因素。今天的石家庄早已实现病例清零,国际庄经历了一次洗礼,有惊无险的度过了那段疫病困扰的日子,再现它平日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爱上一座城,也往往不是因为城市本身的名望与荣耀,而是因为那里有过自己难忘的人生经历!祝福国际庄,愿你永远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