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亲历的太原战役》

寒鬆

<h3></h3><h3> <b>百年党史 奋进红后—— 成都红后艺术团庆祝建党100周年故事讲述系列活动......<br></b></h3><br><h3> 用歌声演绎昂扬奋进;用朗诵播撒铿锵军魂;用文字描绘先辈事迹;用诗词传送激扬人生……<br> 我们红后人汇聚一堂,用不同形式讲述父辈和我们自己的故事,抒发共同心声:传承红军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愿党旗永驻我心,祝祖国繁荣昌盛!<br></h3> 策划:李宝川 贾远征<br>编辑:罗寒松<br>图文提供:李宝川<br>审核校对:高翔 刘鸣江 吉晓江 阚晓娟 作者:李宝川 <h3> 红后艺术团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我的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亲身经历的一场战役--太原战役。<br>  "五一"期间我在中央台的新闻联播里看到一则新闻,"太原古县城景区开城迎客",看着那焕然一新、有着鲜明明清特色风格的建筑群,看着游客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看着那古城墙上飞舞的彩旗,看着那歌舞升平的欢乐场景,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父亲曾给我讲述过的他参加太原战役的情景。</h3> <h5>  我的父亲李光福</h5> <h3> 我的父亲李光福,四川通江人,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48年3月参加临汾战役时任晋冀鲁豫军区8纵23旅(临汾旅)68团三营营长。他在这场战役中左肩胛骨被敌人炮弹炸穿,身负重伤,伤愈后于10月初率部参加了太原战役。<br>  如果要问解放战争中哪次城市解放战役打得最艰苦、最惨烈,毫无疑问是太原解放战役。</h3> <p class="ql-block">  太原,作为山西省会、阎锡山的老巢,经过其38年的苦心经营,城内防御可称作是固若金汤。太原整个地势是三面环山,呈现北高南低的"簸箕状",整个太原城从高处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堡垒,非常易守难攻。在太原四周、城垣和城内街区,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碉堡,多达5600多个。它们不同于常见的碉堡,是阎锡山自己“研究”出来的,形状不一,有高的、低的、方的、圆的、三角形的,甚至还有暗藏在地下的,纵横交错、相互依托,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连美国记者到太原之后都感叹说:"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特别是被阎锡山称为可抵御10万精兵的"铁疙瘩"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的东山四大军事要塞,构成了太原防御的核心。阎锡山的晋绥军大多都是山西本地人,与阎锡山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几十年来将阎锡山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产生一种愚忠至孝的心理,其顽固程度可想而知。太原的敌人守军,除了晋绥军以外,蒋介石还从胡宗南那里调配了西北军第30军,还有原驻守陕西的中央军第83师,甚至还有一支神秘的侵华日军,大概3000多人,抗战胜利后,他们没有返回日本,而是残留在山西,被阎锡山秘密收编成了其个人的一支外籍武装部队,整个太原敌人总兵力达到了13.5万人。而我军战役初期总兵力不过8万余人,且缺乏重武器,要攻克解放太原的难度不言而喻。虽然进攻太原有如此多的困难,但是我军官兵没有退缩,在徐向前司令员的率领下,他们依然英勇无敌、不怕牺牲、顽强作战。</p> <h5>  我军发起攻击</h5> <h3> 1948年10月23日兵团总部下达作战命令,定于26日晚对四大要塞发起攻击,具体部署是:依次从北到南,7纵打牛驼寨,8纵打小窑头,15纵打淖马,13纵打山头。8纵的任务是打下小窑头后向杨家堡方向发展。8纵以24旅加22旅64团向小窑头攻击。小窑头有15个山头,第一波攻击很快就拿下了1到15号各个山头,27号到30号敌人依仗炮兵优势,投入了大量兵力连续组织反扑,与22旅和24旅部队反复争夺小窑头阵地,使阵地得而复失。我军倾尽全力一次次占领要点,后又遭到敌军一次次反扑,由于四大据点过于坚固,我军每一次攻击,都会付出十分巨大的代价,有的连队一次攻击下来仅剩下几个人,但我攻击部队依然前仆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拉锯战。小窑头炮火不断,爆炸声震耳欲聋,阵地打成了一片焦土,战斗进入焦灼状态。由于22旅、24旅部队伤亡太大,为了打破僵局,10月31日,纵队命令我父亲所在的23旅68团3营配属给24旅,由24旅指挥加入小窑头战斗。临行时23旅黄定基旅长对68团团长程九章和我父亲说:“纵队首长把你们部队拉上去,就是对你们的最大信任,一定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搞好与兄弟部队的团结协作,克服一切困难,做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程九章团长向黄定基旅长保证:“请旅长放心,68团绝不给咱临汾旅抹黑,等我们胜利的消息吧!"我父亲敬礼回答:"坚决完成任务!"我父亲回来后立即对全营进行了战前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并随团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前沿观察地形,仔细勘察了敌人的工事构筑和火力配备。根据兄弟部队介绍的经验,详细了解敌人反扑炮击的规律,基本掌握了当前敌人的情况。回来后,又充分发扬军事民主,集中大家的智慧,制定了完整的战斗方案。<br>  当天下午我父亲率领部队向敌人发起攻击,在我炮兵炮火摧毁敌人前沿阵地后,爆破小组连续爆破,部队展开猛攻一举突破进入13号阵地,消灭守敌两个连,并连续挫败敌人两次反冲锋,俘虏敌副营长以下一百余人。整个战斗攻下13号阵地只用了10分钟。接着又攻下了11号阵地,7连8连按照预定方案快速的向前延伸到占领的两个阵地后山腰,立即抢修了简易防御工事,变敌人的纵深为我们的前沿,这样即可稳如泰山,又便于观察了解敌情。全营占领主阵地后,又抓紧修挖了可以屯兵的隐蔽部,这样即可以休息,又可以防止敌人的炮火杀伤,反击时还可以快速的向前补充兵员。</h3> <h5>  我军开始攻城</h5> <h5>  我军摧毁的小窑头十三号碉堡</h5> <h3> 我父亲率领全营在接下来一周的战斗中,顽强坚守,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击,敌人除了消耗大量的炮弹、在我军前沿留下大量的尸体外毫无办法。小窑头阵地牢牢地掌握在我军部队手里,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但令我父亲十分痛心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共同战斗了三年的老搭档、营教导员、红军干部董振修在这场战役中光荣牺牲了。随后,中央军委根据全国战局,为了不使傅作义集团南逃,电令太原前线暂缓攻击太原,围而不打。前线除保留少数部队监视敌人外,兵团主力全部后撒一线,进行政治整训、军事练兵、纪律教育。<br>  1949年1月末平津战役结束后,毛主席下令,华北野战军第19兵团、20兵团和四野的炮兵第一师,全数开往太原,增援太原前线,必须一举拿下太原城。1949年3月下旬,三个兵团齐聚太原城,我军总兵力达到了32.8万人,完全碾压太原守军兵力。4月24日对太原总攻开始,在1300门火炮猛烈的轰击之下,我军官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入城内,太原城一击即溃,6个小时后,太原城的“绥靖总署”被我军占领。当红旗飘荡在太原上空时,也标志着长达6个月零20天的太原解放战役终于取得了圆满胜利。我父亲所在的三营在此次战役中执行命令坚决,作战勇猛顽强,攻击行动迅速,在攻占小窑头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受到了纵队对全营的通令嘉奖,荣获“英勇善战”锦旗一面。</h3> <h5>  我军向敌人实施炮击</h5> <h5>  我军俘获敌军将领</h5> <h5>  我军进入太原</h5> <h3> 太原的解放,结束了阎锡山38年的军阀统治,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彻底失去了华北的最后据点,极大推动了全国解放的进程,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我军也付出了十分巨大的代价。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太原战役历时长达6个多月,歼敌13.5万余人,但我军也付出了伤亡4.5万余人的巨大代价,就连前线总指挥徐向前司令员,也因为部队伤亡过大,而心痛折磨至旧病复发,中间一度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应该说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太原战役在所有城市攻坚战里,是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为惨烈、我军付出代价最大的一场战役。<br>  每当我父亲在回忆起这些历史的时候,从不多讲自己在战斗中的作用和作为,讲得更多的是部队如何地英勇,战士如何地顽强,总是湿润着眼眶、默默深情地说:"可惜我那些牺牲了的兄弟啊。"我父亲在整个战争年代共参加了各种战斗、战役百余次,曾9次负伤,被评为革命残疾军人。我小时候父亲经常会指着他身上的多处伤疤对我说:这个是白匪军打的,这个是日本鬼子打的,这个是蒋匪军打的。我深深地感觉到,在他心里,这些伤疤远比他一生中所获得的无数奖章、勋章、纪念章更加记忆深刻。</h3> <h5>  我父亲的残疾证</h5> <h3> 我时常在想,作为我们红后人,应该传承些什么?弘扬些什么?我认为就是要传承老一辈不为名、不为利,为了信仰不怕艰苦、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信念,就是要弘扬团结、奋进、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br>  当我看到今天的太原古县城,阳光明媚,彩旗飞舞,游人涌动,一片祥和,在我脑海里仿佛出现了在敌人碉堡吐出的火舌前倒下的一排排英勇无畏战士的身影,仿佛看见了我父亲的老战友、老搭档教导员董振修被敌人炮弹炸得血肉模糊的身躯,仿佛听到了70多年前太原城头响起的隆隆枪炮声。是啊,今天的岁月安好,不正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英雄,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永远祭奠的人!</h3> <h5>  我的父亲、母亲和我</h5> <h5>  全家福</h5> <h3> 我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40多年了,但他慈祥可亲的面庞和笑容时常会在我眼前浮现,他给我留下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就是这种精神和信念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亲爱的父亲,我想你!<br>  我今天的故事讲完了,感谢大家聆听。希望咱们全团的兄弟姐妹都踊跃地参与其中。下一个我们等着聆听您讲的故事。</h3> <h5>  太原解放纪念碑</h5> <h5>  太原解放纪念馆</h5> <h5>“临汾旅”子弟重走父辈路</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