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不舍春秋。若非香樟绿了又绿,枫树红了又红,不会觉察这里的季节再度进入轮回,亦不会觉察这里的人声和机器的轰鸣声已经消逝了二十多年,还不会觉得这里的花草树木亦寂然守候了二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苔绿了岁月,深了回忆。 “五一”小长假,一波又一波老红日人再度回归。这一行五人从上面的楼梯走下来时,大家似乎心知肚明,相互打着招呼,说着“都回来看看”之类的话。其中一个被一五十多岁的男子搀扶着的绿衣老人格外引人注意,多聊几句后,才知老人于1969年来此工作,在此度过了近三十年的春秋。当老人转身离开这满眼翠绿的厂区时,我分明看到了她眼中不舍的热泪。是啊,耄耋老人这次的离开,也不知道何时再回来重叙旧情,重忆往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样的场景在这些年里常常出现,每年的大小长假,一拨又一拨的红日人从祖国的四方八方来此驻足,追忆青春或童年,他们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踌躇满志的中年人或满面春风的年轻人。寸石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砖,都是见证过他们奋斗的青春和热血,抑或快乐无比的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十多岁的龚先生此次带着女儿和女婿再回老厂,他于1972年来此工作,成家立业都在此,这里的每一个车间名称、每个车间的构架、每一个车间里的工种都如数家珍。因这个军工厂涉及到一些机密,那时候的我们是不能随意被允许进入厂房的。此次回来,他非常热情地向女儿和我们介绍起当年的情景。若不是女儿的催促,他可能还有更多的故事会和我们分享。小丽说,一看这位神采奕奕的大叔就是我们厂的,整洁的服饰,笔挺的衬衣和西裤,就是那时厂里干部的标配。是啊,几十年的习惯不是一离开就会轻易改变的,因为有一样东西早已深入每一个细胞,那就是红日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前,无数的高级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和普通家属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此偏僻的“三线“,开荒拓厂,支援国家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一路筚路蓝缕,一路辛苦奋斗,在神秘的天然大溶洞里建造四层楼高的大厂房,在山坳里修建实验室,在烟火气息寥寥的街道上沿坡修建家属楼、商场、大食堂、大礼堂、运动场……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奋斗了几十年,天堑变通途、荒凉变繁华。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三线建设的传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文字、生锈的旧灯、滴水的天然石块天花板……无不记录着曾经的奋斗。</p> <p class="ql-block"> 洞内厂房凉气习习,洞外绿意盎然。也许曾经无心欣赏外面的风光,如今,却觉得这儿春光无限,是最美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神秘的中国军工系统三线时期最大的天然洞穴厂房也吸引了湖南卫视《密室逃脱》节目组,去年的某天,杨幂等明星人前来录此节目,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围观,寂静的厂区第一次迎来众多慕名而来的访客。如今,一切如旧,漆黑的洞内,在手机电筒的微光下,还依稀可见当时搭建的幕墙。</p> <p class="ql-block"> 洞外的弹药库也是当时的机密之地,从侧方看,这几个库房就像一个巨型子弹,拱形门的设计又增添了几许复古韵味。在杂草与大树的掩映中,它似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淡然地守候着自己的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 红日机械厂的厂房当然不止燕子洞,外围还有许多。只是如今不少厂房已经被当地的老板买来另作它用,比如发展蘑菇产业、酒业等。</p> <p class="ql-block"> 小丽也是厂里的子弟,也曾在厂里实习过。这个车间因少有人来,当年墙壁上的数字笔记依旧清晰可见。当时虽然还是懵懵懂懂的十几岁少女,但吃苦耐劳、眼界开阔、宽容乐观的红日精神一直滋养着她,无论后来的人生之路有多风雨,她都能努力解决,如今在金融行业也干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p>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下,新旧楼房相依相存。若不是看下面的几张图片,估计老红日人也难以一下子认出这是曾经的机电车间(住在里面的农户说是柴机厂)。门梁上的文字和老旧电开关又是其明证。</p> <p class="ql-block"> 偌大的车间,虽已破旧不堪,但有了这些简陋的什物,烟火气息也就有了,有人住着总比空荡荡的寂寞更安抚人心。</p> <p class="ql-block"> 连片的红砖瓦房,狭长的楼道、方形的水泥窗格、低矮结实的水泥栏杆、小而多的房间,这都是当年家属楼的标配。如果电影《你好,李焕英》来此取景,是不是会拍得更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这两栋最破旧的房子也许是当年最早的家属楼,别瞧它们最破旧,但据说这里的主人却是最讲究的。比如从江浙一带来的女主人,上班一套服装,进厨房一套服装,进卧室又是另一套服装,外出游玩或跳舞还有另外的服装,一天之内,可能会换多套。精致的活着也是精致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的团结楼,为何叫此名?从内部结构即可知晓。里面都是面对面的单间,每户人家拥有两个单间,每家大声说话都会被听见,每家炒什么菜都会被闻到,每家发生什么大事都会被知晓。所以,邻里和谐是前提,团结友爱是王道。</p> <p class="ql-block"> 站在最熟悉的地方,小丽似乎感慨万千。这里有她的幼儿园、有她最好的闺蜜、有她睡过的小床、有她最爱吃的饭菜、有她爱护过的大核桃树、还有她最真最纯的梦……</p> <p class="ql-block"> 残垣断壁、厂房楼顶浓密的植被也在向来访着诉说它们曾经的热闹和后来的寂寞。</p> <p class="ql-block"> 邮局、电影院、理化实验室、学校依旧,只是容颜已变老旧。只有三层楼的大礼堂被当地居民在使用,三楼已装修一新,全新的舞台和椅子静静地等候着它们的新主人。</p>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后面的大食堂还是老样子,多年的落叶与新长的绿草相映成趣,大樟树已撑开禁锢它的圆形围栏,努力向上生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曾经的轰轰烈烈,为你而来;后来的轰轰烈烈,因你而去。走过了40年风雨的红日机械厂最终没能抵挡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随着整体搬迁岳阳,曾经的红日传奇也在97年戛然而止。红日的孩子们也随着父母爷爷奶奶离开这生他养他已是故乡的小镇,那一年,高29班也成了红日子弟学校最后一届学生,那一年,已把寸石当做故乡的红日人从此只能在梦中常相见。</span></p> <p class="ql-block"> 两年前的“五一”,我们编辑的《岁月无声 ,记忆有痕》的美篇浏览量突破三万,这是始料未及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那是因为引发了三代红日人共同的回忆。其实,当地干部和群众也非常欢迎给他们带来过多年实惠的老红日人常回“家”看看,为了保护这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回馈给他们带来众多实惠的红日人,有些甚至一直都在想方设法筹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花儿盛放,为最懂她的人而守候。走遍千山万水,最初的梦想最真;历经变岁月风云,曾经的情怀如初。二十多年过去了,新一代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追求品质的红日人始终怀着“红日情怀”,</span>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红日人新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注: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三线工厂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很难适应竞争环境,逐渐走向衰落,为了生存发展,有些工厂整体搬迁至经济良好或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上面所拍的原红日机械厂于1997年整体搬迁至岳阳市,而有些不再重来,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新一代三线人秉承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继续书写新的传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