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家行

淡定百合

<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第一天,我还在跑马的路上挥汗如雨,老掌柜打电话说河南老家的三姨奶去世了,她和老爸得回去一趟,让我在网上订火车票。</p><p class="ql-block"> “三姨奶?”哦,虽然只见过短短的三面,我却在妈妈的提示下想起了她的音容笑貌,那可是个个子高大性格乐观一辈子刚强的老太太,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姨奶奶。</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放心七十古稀的爸妈独自出门远行以及想送可亲的三姨奶最后一面,我对妈妈说行啊,我陪你们去。</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坐汽车,倒火车,再换乘火车,最后再坐通村班车,一番折腾后,五月二号九点半,我们坐在了位于河南偃师市府店镇的寨孜老家。</p> <p class="ql-block">  因为和姐姐姐夫在2012年陪着老爸老妈自驾车回来过,所以老家的一切还算熟悉。吊丧过后,吃罢午饭,我们仨便由一个表哥开车拉着,去临近村子看望其他重要亲戚。九年过去了,很多东西改变了,但却没有因为相距遥远而陌生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大舅爷、二舅爷、四奶奶、二妗奶,长安表叔,三毛表叔……一帮人看起来还是那么亲切,让人不由得想要亲近。尤其是看到四位老人身体依旧硬朗活得滋润,我们心里也开心不已——</p> <p class="ql-block">  四奶奶九十三岁,口齿伶俐,思维清晰,擀面蒸馒头丝毫不在话下,拉着我的手一口气说了二十分钟的话中间都不带歇的。</p> <p class="ql-block">  大舅爷,八十二三,头发大部分还黑油油的,记性超好,一见面就说:“这是凤婷吧!”简直惊艳掉了我的下巴。真是惭愧,假如擦肩而过,我压根都不知道他就是我传说中的大舅爷!</p> <p class="ql-block">  二舅爷七十八九,头发花白,腰弯的更厉害了,却是作息规律,饮食节度,锻炼有方,身形矫健,教师气质不减。或许是文化人的惺惺相惜吧,我心里和他最亲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妗奶。因为以前见过几面,所以再见就一个字,亲切!她做的河南卤面、西红柿炒西葫芦味道超级好!</p> <p class="ql-block"> 叙旧,座谈,自小便被爷爷奶奶熏陶的熟悉的乡音在耳边萦绕,悦耳好听———“厮跟着”“中”“不中”“妥不妥”“妥”“不妥”。尤其是当我被老妈用正宗的乡音给别人介绍说“这是我那小闺女(此处请用河南话发音)”时,我竟对这个称号迷恋不已。“小闺女,小闺女,我是河南人的小闺女。”我用现学现卖的河南话在心里念念叨叨。再有不熟识的亲戚问我是谁时,还没等老妈开口,我就抢着说“我是鸟(老妈在老家时的小名)的小闺女”。</p> <p class="ql-block">  除过和亲人们聊天,和他们叙叙旧外,我还喜欢四处走走看看。这边村子人口多,居住密集,门前小巷四通八达,出门随便钻入一个巷子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和新奇。我走过宗室祠堂,走过小学中学,走过每家每户门前,转来转去好几天,大脑中印象最深得便是这些住户家的大门楼。不管是砖瓦的、原始土胚的,水泥的、贴瓷板的,古老的,现代的,有钱人家的、没钱人家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为头道门面的门楼都窄高细长,附着“惠风和畅”“龙飞凤舞”“家和万事兴”等大理石牌匾,像个巨人一样守在门口。虽说年纪不大,但也走南串北,到过很多地方,但从来没有一个地方的门楼像老家的门楼那样让人印象深刻。听表叔说,像这样的一个门楼,依现在的工价和材料费,没有万儿八千是盖不起来的。虽然已探究不出这样建造的确切原因是什么,但我猜这或许与人的攀比心里有关,觉得门楼越高,尤其是比左邻右舍的门楼越高,越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财大气粗,气势压人,说白了就是炫耀和挣脸面。不过说实话,这样突兀而起造价不菲的门楼并不好看,也已不被观念开放的人们所接受,正常高度比例和谐价位合理的门楼正在逐渐代替高门楼成为潮流和时尚,这大概也是现在人低调行事的一种思想表达吧。</p> <p class="ql-block">说完了门楼的事,第二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便是过丧事了。不同于陕西人的好面子讲排场,老家过丧事那叫一个简朴简单!来了客人悲戚相迎没有悲天抢地的哭泣,没有支架搭棚摆了多少桌的排场壮观,没有一盘盘装在盘子里供人随意抽取的堆堆香烟,没有人来人往出出进进的喧嚣嘈杂,没有人打牌喝酒旁若无人的高声笑谈,没有村中妇女在厨房忙前忙后的择菜做饭蒸馒头(馒头是买的,厨房只有三个男性村人帮忙做饭),没有需要出钱的丧事服务队穿着统一衣服的张罗布置,没有唢呐号鼓歌舞齐上阵的锣鼓喧天,也没有挤挤挨挨放三层摞三层的花圈神兽,更没有跑来跑去跪来跪去累死个人的繁琐程序。大白话其实就是吃的简单、陈设简单、程序简单。</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说吃。下葬先天中午,因为我在村子逛悠,回来时大家都已经吃过,家人给留了一碗<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菜粉条烩菜,外</span>配大白馒头。下午吃饭时,主人招呼了声吃饭了就自顾自忙去了,不会舀了给人端来,也没有摆了七八道菜的“小桌”。大家一视同仁,包括我们这些娘家重要亲戚,都是自个给自个在大门外边的框子里取碗拿筷(不是一次性的),在一锅大烩面前排队等着打饭(像极了饥荒年代的难民领饭),然后端着碗或坐在家里沙发上,或坐、站、蹲在院子、门前、门洞里就开始吃了。门楼下边石凳上(这里人吃饭都是端着碗在门口吃,所以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放摆着长条青石或砖砌贴瓷砖的凳子)放着油泼辣子、一碗醋和一大袋买的大白馒头,谁若需要自拿自取,简单随意。或许是受惯陕西人热烈热情和繁文缛节的熏陶,才开始我还觉得很不习惯,觉得这边人待客粗糙随意不够热情,觉得那堆在一起露天放着的不是一次性碗筷不够干净,觉得那一锅看起来平平常常的烩面太过普通,还寻思着要不要一会自个溜出去偷偷进馆子饱餐一顿,但又一想入乡随俗吧,我本就是带着好奇来奔丧兼看人文风俗的,管他好吃不好吃干净不干净先体验一把再说。于是就新奇又有点难为情的跟着众人一起拿着碗筷排队打饭。还怕不好吃,怕浪费,特意叮嘱打饭的厨师只舀小半碗。</p><p class="ql-block"> “嘿,还真是不赖!”</p><p class="ql-block"> 当第一口烩面吸进口的时候,那看起来普普通通毫无特色的烩面竟然瞬间就征服了我的味蕾!这简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烩面啊!怪不得火车站对面的河南烩面招牌到处都是,敢情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方小吃当</span>地特色啊。呼噜呼噜三下五除二解决完,我也不再矫情和难为情,又毫不客气的自个给自个打了半碗,吃完又厚着脸皮再去勾了一碗底,连汤带面吃了个肚皮儿溜圆。还觉得意犹未尽,又来了小半个馒头蘸油泼辣子,辣的痛快淋漓,那叫一个舒坦!这对多半年来不怎么吃碳水注意保持体形的我简直是不可思议,真是淑女形象全无,女汉子形象再现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葬当天十点左右,终于如愿以偿“坐上桌子了”,但桌子只有四张,男女分开,而且只限于娘家人坐,我有幸是其中一员。桌子是村里借来的老式方形红漆木桌,凳子是窄长红漆条凳,没有铺白色一次性塑料桌布,也没有摆放一次性碗筷。桌子稍微有点脏,简单的四凉四热上来后,提着袋子发馍的人就将八九个雪白馒头滚在了上边。看着其他人毫不介意的开始动筷,我心里默默念了句:“去他大爷的干净!”也拿起长短不齐,颜色各异的筷子开吃起来。菜很简单,凉菜是西红柿凉拌黄瓜,青椒丝凉拌粉丝,猪头肉凉拌黄瓜,芹菜凉拌火腿肠,热菜是红烧茄子,红烧腐竹,木耳蒜苔炒肉,红烧茄子炒辣椒,肉量都较少,但味道还算不错。完了每人再来一碗油炸豆腐片、包菜、木耳、少量肉片等菜熬制的大烩菜,不够可以再加烩菜或再要馒头,我属牛,口粗不挑食,吃的饱饱的。完后桌上剩余不多,这样,即使娘家人的菜没吃完被倒掉也不会浪费多少,这是一种简朴和对粮食的尊重,也值得我们陕西人好好学习!坐桌子”只是娘家人的福利待遇,其他人就算是正席也只是简单到一碗烩菜就大白馒头,连趴的桌子都没有,姿势随意管饱吃完就算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  二是表现在陈设简单。灵堂前,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白纸毛笔手写奠字,下边围绕灵位摆设的是一根烟雾缭绕的檀香,两条长明不息的蜡烛,三盘常见平价水果,四个猪羊造型手工馒头,五小碗碟简单朴素贡菜(最豪的是只道口烧鸡),间或点缀牡丹塑料假花,没有富丽堂皇的灵前背景,没有满满当当的灵堂桌供,没有满地的草垫和一直守候灵前的大群孝子贤孙,灵堂后边用的棺木也不是厚大笨重。出殡当天,大门口和院子里没有挤挤挨挨到处摆放的花圈、神兽和应有尽有的“现代家具”。孝衣也是只有直系亲属才有(那可真正是粗布麻衣),娘家晚辈亲戚佩戴叠了三层的白布“披风”,其他人则一律佩戴长长的叠了三四层的孝布条(这大概是唯一的奢侈浪费之处了)。一切都以简洁简单为主。三姨奶活的时间长,在村里人缘好,德高望重,就这样的过事在当地人眼中已经算是相当排场的了。</p> <p class="ql-block">  三是程序简单。除过饮食不浪费,陈设朴素外,这大概是我最想夸夸河南人的地方了——出殡前一天,孝子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需要那样在灵前可劲地跪着,晚上守一整夜的灵,也不需要反反复复的迎纸活、迎前来祭奠的亲戚,更不需要在这过程中让无关的村里人员把前来祭奠的远近亲戚当做戏耍的对象。乐手呢,是按小时收费,更不需要为了挣更多的钱,被点戏而吹得腮帮子疼,吵死邻家累死自个。下午六点饭一吃过,大家便自行散去。出殡当天,早晨八点多钟我们才从二舅爷家不慌不忙出发去七八里地外的三姨奶家,娘家一大帮人统一在村口正门集齐后,电话一联系,礼仪先生带着一帮孝子贤孙和三个乐手吹吹打打沿村中大路出来庄重的迎接。到跟前后孝子作揖磕头,然后跪成两排,让娘家人从中间穿行而过。九十点消消停停吃完早饭,简短举行了相关仪式,孝布翻转戴后,我们才从从容容起灵。墓地相对较远,但一堆人厮跟着前去但也挺快。墓穴在自家麦地里,确定好位置后照着棺材的尺寸人工挖了下棺材的地方和安放棺材的墓穴(真是掐尺等寸,没有多动一寸土地)。墓穴也没有砖块箍墓地板铺地和七彩描红的富丽堂皇,简简单单却是真正的入土为安。下葬后,孝子一人奠酒烧纸,然后一堆人哭泣送别,完了气氛就轻松了。敲瓦盆,背招魂幡(传说腰疼的人背一下就会不疼,采取自愿),用孝布缠成团扔打招魂幡(传说这样可以招来好运气),然后摆花圈,插上孝棍,整个丧事就算结束,大家可以各回各家,中午再无饭菜招待,主人也可以就此歇息。</span></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河南人过丧事简单简朴不浪费!你或许会说这是啥嘛,抠抠搜搜,寒寒酸酸的!但对讨厌繁文缛节讨厌铺张浪费讨厌形式大于内容的我来说却是满心的点赞和欣赏!</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因为我真的对陕西人的过丧事望而生畏,心生恐惧!说句心底话,我不喜欢那样的悲天抢地,不喜欢那样扯着嗓子干嚎,不喜欢拉长了腔调边哭边说。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不被打扰的回忆我和逝者的点滴过往,开心的,不开心的;只想不被打扰的独自哭泣,不需要给人看,也不需要人来看。就像爷爷去世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后门独自坐了一夜,默默流泪了一夜一样。不吵不闹,安静的送人离开那才是我心中最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真的是对这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做样子讲排面给人看的繁文缛节传统恶俗深恶痛绝!</span>“活着时候好好孝顺,死了哪怕拿草席一卷呢!”我不知道我这个厚养薄葬理论让七十岁的老母亲听见了会不会拿棍子敲,但我实在是看不下去每次过事后那一大盆一大盆无人问津的剩饭剩菜被毫不足惜哗哗倒掉的浪费,看不下去披麻戴孝的孝子一边悲伤一边还要像个提线木偶一样麻木迷茫的被礼仪先生安排着下跪、磕头、迎接、谢客,走很多毫无意义的繁琐程序,看不下去庄严肃穆的葬礼反倒成了无关人员聚众看热闹的好机会好场合,这无疑对真孝子是一种折磨和不公,对假孝子是一种演技的巨大考验,更是对是否有钱这个赢通货的真正检验!这些所谓的“仪式感”也都在人死后变得可笑和毫无意义!因为死者或许生前节俭花钱仔细,一分钱当两分钱花,或许生前有儿有女却无人照顾看尽冷脸吃不到好饭穿不好衣的恓惶,死了却要他们被迫享受这种奢侈浪费,享受被供起来当神敬的精神待遇,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人生和巨大讽刺啊!也不知道这种吵死逝者累死生者的走排场有何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大概是我回来奔丧的最大收获了!相比去不远的龙门石窟和少林寺游玩,我觉得这样的人生经历才最为难能可贵过目不忘!</p><p class="ql-block"> 逝者已逝,我们更应该珍惜活着的亲人!所以丧礼结束后,我们去了舅爷家,表叔家,大家继续叙旧,说说不完的话,回忆回忆不完的故事,气氛融洽温馨,荡漾着温暖感动!有时候我们不由发出慨叹,如果没有三姨奶的丧事做媒介,我们真的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将近五百公里之外的老家来,又何时才有老家的人百里迢迢去陕西看望我们!关系亲密相互熟识的人儿都在老去,他们还有多少机会能被遥远的路途折腾!而他们所开的枝散的叶如果难得熟识久不相见也定会走向陌生!所以,珍惜相见的每次机会,这大概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丧事过完后,我们没有立马返程,而是和老人们同吃同住,爸爸妈妈陪着二舅爷去巡山(锻炼),我还特意跟着二舅爷走过阡陌田地去巡村(锻炼),表叔们请大家庭的人一起聚餐,我还和几个以前没见过或只有一面之缘的的表叔们聊天——初中没毕业却靠着踏实和头脑灵活在北京闯出一片天地扎稳根脚的三毛表叔,年过不惑却雄心壮志不减想当种地“资本家”的建元表叔,少言本分的表景安表叔,皮肤黝黑的福庆表叔,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亲人们,大家彼此鼓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向往!而我也时刻保持手机待命,随时拍下每一个都不再重复的珍贵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四号一早吃过早饭,告别亲人们,建元表叔亲自开车把我们送到洛阳博物馆,因为人太多预约已满,他又把我们送到附近的规划局门口后才依依不舍的告别。在规划局,我们参观了洛阳的过往发展和未来展望,完了坐车去有名的小吃街吃了当地的特色水席,逛了洛邑古城、大运河博物馆、应天门博物馆,观看了辉煌壮观五光十色的灯光秀表演,回宾馆的时候又在车上欣赏了天堂、名堂和九州池美丽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水席之莲菜肉片汤(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水席之燕菜(说白了就是白萝卜丝,一般般)</p> <p class="ql-block">水席之洛阳熬货(其实就是放有猪大肠、猪肝等的大烩菜,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水席之焦炸丸子(酥脆,好吃,最喜欢)</p> <p class="ql-block">水席之特色扣肉(跟小酥肉差不多,不过用的是块状鸡肉,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水席之山楂涝(味道偏甜,不过开胃消食,不错)</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博物馆(借用的山陕会馆,新的的大运河博物馆今年十月建好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五号早上六点,在吃了一碗热乎乎的洛阳小吃牛肉汤后,我们踏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p><p class="ql-block"> 旅程到此结束,美好的假期到此结束,期待来年,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相聚!感谢你们,想念你们,我远在河南老家的亲人们!小闺女与你们永远同在!</p> <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博物馆占了中国博物馆的半壁江山,目前对外开放的有大小95个,分国营和私建,还有很多在建和即将建设的,这些地方都值得去看看,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书上看不到没地写的东西。人活阅历,不活年龄,文物遗址可能无趣,但知识却让人充实从容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