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游记

江海

2021年4月19日上午九点到洛阳后,午后便去了龙门石窟.这是第三次去龙门石窟了,沒有记错的话"文革"中去过,第二次是在十年前.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 在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刻卢舍那大佛.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 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p><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  今龙门西山石窟区的"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 宾阳洞前之榜曰'潜溪',乃乾隆中庸妄子所题,非其原地也"。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初生的太阳。<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洞窟为莲花洞,莲花洞因洞内窟顶高浮雕有一朵硕大的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名物,因其洁白无瑕,出淤泥而不染,能使人心情愉悦而被佛教广泛使用,象征着吉祥,圣洁,高雅,清净,一尘不染。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做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饰,直径就长达3米之多的,在龙门石窟并不多见。<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古阳洞正壁为一佛二菩萨三尊造像,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通高8.94米,结跏趺坐于方台座上,头顶有磨光的高肉髻,面相秀美,脖颈细长,两肩削窄,眼含笑意、外披褒衣博带袈裟。两侧菩萨头戴莲花宝冠,面相清秀,上身坦露,下身长裙,庄重文静,姿态优美,装饰华贵。 除了正壁造像之外,古阳洞的四壁、窟顶造像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华丽。据考证,这三尊主像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所造的功德像。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公尺。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所以此洞又称"西京法海寺惠简洞"。,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惠简洞南下侧有一小窟,此窟拥有几个时代的造像。在窟门外壁上部,刻出屋檐形龛,檐上饰有金翅鸟与鸱吻。窟门为圆拱形,门外两侧各雕刻一身力士此风格又比较像北齐雕凿。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碑刻题记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看沅西山石窟群,出龙门石窟西山景区南门,沿长堤石桥过伊水便来到了东山石窟,它又名“香山”,据说因此地产香葛而得名。在东山的南端,依次分布着擂鼓台、万佛沟和看经寺等几个大型石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擂鼓台三洞和看经寺在龙门东山。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领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规模盛大的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搭建在平台的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擂鼓台,相邻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此洞在奉天寺正对面,中间的洛水潺潺流过。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这是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教的派别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个派别,密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教活动,都和洛阳及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折叠擂鼓台三洞在东山脚下的公路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