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鹿丁联</p> <p class="ql-block">诙谐风趣显文风 真诚淳厚见人品 </p><p class="ql-block">——读王琪玖先生</p><p class="ql-block"> 鹿丁联</p><p class="ql-block"> 与王琪玖先生相识,算起来只有半年多,这期间也仅见过一面。但感觉里却是一个相识相知多年的老友。就在刚才,也就是我正在写作《读王琪玖先生》一文时,收到了他的红包。缘由来自于我发的一则微信:朋友母亲突发脑溢血,急需手术抢救。她在水滴筹里求助,我已资助,情况属实。此则微信转发后不到五分钟,王琪玖先生便发来了几百元的红包,让我转发给患者家属。这令我既惊愕又感动!更加深了我对他善良真诚之人品的认知。我为结识这位亦师亦友的侠义学者而庆幸。随之,与他相识相知的一些碎片,便也清晰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去年10月,我有幸被《华文月刊》作为封面人物重点推出,并刊发了一组散文与评论。曾经为延安、西安等地高校教授基础写作学多年,著有《散文笔法三十讲》的秦文化研究专家、西安市委党校教授王琪玖先生,正好应《华文月刊》特别邀请,在该刊特设的“文学论坛”栏目中,开设一个散文系列讲座,已经是第十期了。我有幸忝列期刊,那一组文字,便与他的讲座同在2020年的10月号刊出。之后又经该杂志常务副主编李印功先生热情推介,我便成了王教授的微信好友。</p><p class="ql-block"> 随后,王琪玖先生在微信中告知我,他和爱人以及妻妹十多年前就关注着我,并将我发表于《西安晚报》荷尖栏的高考作文辅导文章剪贴收藏着。只是一直认为我是个小老头,这次看到封面照后才知道,是一个与自己同龄的中学语文教师。微信交流后,我颇受感动,甚或有些慌恐。而更令我感动和慌恐的是,我的那组文字上刊后,灞桥区作协、西安市中语会、《华文月刊》杂志社与西安市第63中学,联手举办了“鹿丁联教育与文学之路”研讨会。会前,我忐忑地向王琪玖教授发出了邀请函,他竟然当即表示前来参加。研讨会上,对我的教育与文学实践给以高度的肯定与评价。一个著名学者、作家、大教授,著作丰厚,学识深广,竟对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些许文字如此看重,对其教学与创作活动如此关注,其胸怀何其宽广,其待人待文的学者品性何其真诚与谦卑!</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须略微絮叨一下研讨会那天上午的一段插曲。为了方便叙述,我将</p><p class="ql-block">写于去年11月22日的一则短文转述一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鸟巢与文人</p><p class="ql-block"> 每每看到这幅照片(李印功与王琪玖在一座貌似鸟巢之桥留影),就忍不住发笑,有时竟笑出声来。其中“巢中人”的幽默风趣,诙谐达观,温和友善,常让我倍生感慨与钦佩。</p><p class="ql-block"> 11月29日的研讨会,有幸请来了西安市委党校的著名教授王琪玖先生和《华文月刊》的副主编李印功先生。因王教授一大早从宝鸡坐公交,乘动车,倒地铁,加上路况陌生,便差友人去地铁口相迎。未料阴差阳错,友人把他俩接送到了悬在河面上还未开通的观光桥上,便有了一幅形似笼中人的奇景美照。本约起的六人同赏河对面的网红之景“乱花信子草”,竟成了四人的观花赏景。于是,摄影师便仰望抓拍,留下了这幅珍贵的奇照趣闻。</p><p class="ql-block"> 而令人回味再三的是,看到奇照后的几则微信往来。吾曰:“鸟巢与文人”(偷笑)。教授曰:“两只笼中鸟,一对快乐人。”吾又曰:“想到了‘囚’字。”教授对曰:“你的那个囚字最出采,一个囚字,写出所有人生实况。名缰利锁,妻子儿孙,无一不为囚天下人之笼也。苏东坡如此豪放洒脱之大学士,大才子,不亦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之叹乎!”稍后,教授又曰“想了想两人实际,觉得还是改为:一对笼中鸟,两个快乐人”较好较好”。</p><p class="ql-block"> 而这两个“巢中人”,别看其学问渊博,见识非凡,竟然“弱智”的是两个“路盲"。从河堤到63中学,短短的两公里路,竟然东拐西走,就是不按我指定的方向行走。害得我和司机李新社东找西觅,40多分钟后,我强行命令:“发个定位图过来,你们不要走动了!”碰面后,王教授竟不急不躁地说:“这样好,啥时候想起来,都忘不了与鹿老师的第一次相约。”你看,这个教授,够风趣的吧。</p><p class="ql-block"> 今天再次翻阅照片和那则短文,那情那景又浮现于眼前。</p><p class="ql-block"> 之后,王教授又给我寄来了他的著作:《大秦帝国的崛起》《关中秦人文化性格与文化自信》等。说心里话,我是个史盲,一向对历史书籍怀有敬畏,无论怎么努力都记不准年代和事件,其阅读也就蜻蜓点水,兴趣不浓。而我打开《大秦帝国的崛起》一书时,竟然一反读史书之常态,就像阅读散文小说似的,圈点勾划,空白处眉批,随感连连,兴趣浓烈,并不时地会意着赞叹着。</p><p class="ql-block"> 王教授在《大秦帝国的崛起》一书中,以温情和敬意回溯历史,还原人物,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人物,尤其是将人物的生平融进那些特定的年代中,穿插进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趣事,使那段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意义的历史年轮,濡染着人性的光华,有了生命和温度。诗意的文字,复原着大秦帝国中那些叱咤风云人物的生活面貌。我沿着作者诗意笔触的引领,聆听着他对几千年前的秦地百姓,那些富于传奇色彩浪漫故事的解读,分享着那对生存与开拓精神的先民人生原貌的绘声绘色的描述,感知着历史人物的爱恨情怀与智慧人生。王先生在开篇的《洪荒时代》一章中,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探究秦人远祖之名、形、貌等特点后,得出结论:“古人命名人物,往往有‘随形赋名’的特点,即根据某人、某物的特点命名的习惯,所以,古人以‘脩’为秦人女性远祖的名字,应该是反映了秦人女性始祖的某一方面的特征的,所以我认为,秦人女性远祖,应该是一个身材修条,容貌姣好,而且最擅长做肉脯门年青女子。”那中肯严肃推理下的还原描摹,让读者在理性阅读中展开想像,复原着几千年前我们远祖那美好的形象。我们跟随着作者,在历史的皱褶中,感受着先民们的聪敏与豪爽,智慧与放达,悲悯与壮丽,开拓与进取。媒体对该书有如下的推介:“本书所描述的是秦人的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进取精神,获取族群生存的奋斗历程。本书以历史为线索,以史实为骨,以文学为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文学的历史反映了秦国崛起的历程。”我十分认同这个评价。读完全书,犹如抚摸着远祖们那温热的双手,被一种亲切温馨滋润着,良久,良久……</p><p class="ql-block"> 而令人钦佩的是,王琪玖先生将自己多年来的科研成果,从教科研的象牙塔里请出,展示并服务于普通民众。他以普通的社会读者为对象,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明白晓畅的叙述语言,展现着秦人历史的演进,功莫大焉!比如,该书的第六十九节《东门之叹》中,讲到秦国兼并六国之后,作为大臣的李斯之死时,作者这样写道:“李斯之死,并非‘功成不解谋身退’,而是他的文化性格使然。……秦统一六国后,李斯仍然以战国时期的‘客’,看待和对待新生的秦王朝,没有完成‘卖智’到‘尽忠’的价值转变。李斯的人生启蒙老师,是两只生存环境不同的老鼠。厕中鼠身处污秽之地,为寻求一饱而担惊受怕;而仓中鼠身在粮仓,不用费心而食之不尽。所以,李斯一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好不容易得到的仓中鼠的位置。是与非,错与对,好与坏的标准,都以是否于自己有利,是否能保住‘仓中鼠’的地位为准绳,因而,尽管李斯为秦国统一天下竭诚尽力,为胡亥登上帝位出谋划策,为保住高爵后禄献‘督责之术’,但仍然难逃一死。”其见解之高深,分析之精准,语言之通俗,比喻之贴切,既彰显出作者学识之深广,见地之新,又体现出服务于普通读者之初心,让我们在抚摸历史中提升着认知,感受着秦人的文化性格及其悲剧命运。</p><p class="ql-block"> 而更让我感叹钦佩的是,王琪玖先生在编写这部用史话联缀秦人历史于秦地民众书稿中的辛勤付出与忠诚于历史忠诚于读者的学人品质。两个寒暑假里,他一边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资料中搜集着,一边草拟提纲,就像那过河的小卒,拼命地向前。他给自己每天定下千佘字的写作任务。“在一条注满流沙的史料之河”中寻觅着,竟常常陷入“受损的碟片”似的卡盘的困惑中。“为了采信于某条历史信息,往往会查阅数十余篇相关文章,有时甚至将手边所有的资料复读数遍,如披沙砾金,又如剥茧抽丝”,常常“被浩然而至的史料信息干扰着”,甚或有种“西楚霸王陷入十面埋伏之虞,不是战死,就是累死,抑或是自刎乌江”的窘境中!其学者科研之艰辛,探索之清苦,信心之满饱,毅力之坚强,内心之煎熬,给我们以莫大的震撼!靠着文化同仁们的热情鼓励与帮助,靠着广大读者的信任与期盼,靠着对历史的忠诚与担当,王琪玖先生在那“幽深的历史隧洞里所拍摄、所复原出的秦人历史影像”的《大秦帝国的崛起》,历经一年零三个月,终于巨雕似的耸立于我们的眼前!那是作者呈现给历史,呈现给远祖,呈现给科研,呈现给读者,更是呈现给内心的一份厚礼!</p><p class="ql-block"> 读着先生那厚重诗意的文字,我们似乎也读懂了他的厚道真诚与诗意!带着敬意与憧憬,我又徜徉于王琪玖先生散文的百花园中。从他所描述的《姐妹们》《云儿》《红儿》中,我们窥察到了,这个大秦帝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汉子,不仅年纪轻轻就把自己的生命和文学联系在了一起,让火红的青春里有着文学的炫丽,还旗开得胜,意气风发,成为大学校园里众姐妹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妹妹云儿、红儿心中的骄傲与标杆。奔七途中的王琪玖,曾经的青春岁月泛上心头,便一发而不可收。那里有着活泼可人的大姐小妹的关怀与帮助,那里有着青春岁月里熟悉的故事,更有着小姐妹们的爱恋与期盼,关注与敬仰……当回忆的心门揿开,那种温馨惬意,便涌注笔端。说不尽的同学意兄妹情,道不完的温馨话牵挂语。字里行间,既有着长兄对学妹胞妹们的疼爱与骄傲,更有着对妹妹俩的歉疚与愧意,爱怜与惋惜。</p><p class="ql-block"> 例如,他写云儿,心中便涌出一种情愫:“朴素的灵魂犹如田野上的泥土,尽管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但在它上面开放的,却是最美的人性的花朵。”妹妹云儿就这样开放在长兄的心头。“在我青涩而又遥远的记忆里,云儿是个灵动乖顺的女孩子。窄狭灰旧的布衫裹着瘦弱如草的身板儿,大红毛线紧束着两根细黄的小辫”。“云儿自小就勤快得很,剜荠菜呀,拾柴呀,割草呀,眼尖手快,而且贪心得很,笼里已经装不下了,还在割,还在拢,最后实在没法装了,这才恋恋不舍,很不甘心地跟我抬着笼回去。回去呢?烧锅燎灶,揽麦糠烧炕。晚上,还要和一家人在油灯下剥玉米,摘辣子,或者是半跪在蒲团上摇纺车学纺线。而我,则是爬在窗前的炕桌上,在母亲绣花的缝纫机声和云儿摇纺车的声音里,写大字,练算盘……” 。而“伴着她的,是袅袅的炊烟,是清清的渠水,是破晓的鸡鸣,是田野的麦香。”每当想到这些,作为兄长的作者,便心生苦涩,“有谁知道一个农家的少女梦里的呓语?若干年后,在一个暑期的假日,很偶然地,我看见云儿坐在院庭里的瓜芦架下,翻看着我正在阅读的一本杂志,翻着看着,有一滴泪,悄然溢出了她的眼角!——从不需要记起,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滴泪中凝着的农家少女的隐痛和无奈的悔悟!”其质朴真诚的叙事,道出了同胞兄长心中的多少酸楚与不忍?!那含血带泪的描述,又涌动着多少爱怜与无奈?!他笔下的红儿,不仅漂亮倔强,麻利纯真,有着男孩儿的调皮疯泼劲儿,而且聪敏智慧,她给生病陷入绝望中的兄长的微信鼓励,比所有的文学大师们的心灵鸡汤都可口暖心!让我们不能不对这个只读过三年书的农家女子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在王琪玖先生的散文中,最撩人心扉的则是那篇《救美记》了。开篇的侧面描写,犹如散文技法的一次大演示,将那个昔日的温淑美女今日的妻子,衬托描摹的可人温润,多情俊俏。那段电影镜头般的肖像勾勒,让人过目难忘,镌刻于心:“一蓬微微有点卷儿的刘海儿,两根细细的齐肩短辫,洗过几水的橡皮色大翻领上衣,新做的卡叽布裤子,带扣带的斜纹布鞋,只有架在小巧的鼻梁上的白圆边眼镜,这才使得她具有了沉静而优雅的女大学生的风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见她第一眼,就有一种很早就认识,也很熟识的感觉,跟她说话时不但特别自然,而且还常常带有故意开玩笑吓唬吓唬她的意味。”其细节,其情感,堪比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简直就是上帝恩赐给他的淳朴可人的姑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老谋深算与得意幸福,让人顿生羡慕,甚或还有些许善意的“嫉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琪玖先生的散文就是这样,朴实中不乏空灵,叙事中常含深情,笔下的人物带情含笑,字里行间流淌着风趣与智慧!心灵的颤动,情感的起伏,物事的触发,都能催促他妙笔生情,凝情成文。这从他的《菩萨的模样》中也可以见出:“若干年后,当我和村里的人们议论起过世的老人时,大家说到九胜婆婆,对门三婆,都记不清她们的模样了,而我却能记得,她们就是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是王琪玖先生散文园地中的山川河流,情感细腻,柔软真挚;那么,他笔下那如火如荼的收获场景,则是他散文苑囿里的瀑布高原,雄奇奔放,热闹迷人。你看,在夏收之忆的《割麦》中,那场景,真是紧锣密鼓般的热闹非凡:“不知是谁把镰刀一挥,瞬时,一溜排开几十把镰刀银光闪闪,如冲阵的骑兵,跃马挥刀,杀向滚滚麦浪!——嚓!——嚓!——嚓!听不到半声人语,只看见那金黄透亮的麦子一行一行成片成片地往下倒,麦堆子在割麦人的汗雨里一溜一串地倒卧着。”</p><p class="ql-block"> 在王琪玖先生的散文讲座中,那些人人都可以用来抒发情志,寄寓情怀的散文体裁,犹如春天的草原一样,汇聚并展现着人类心灵的七彩草花。他用形象贴切的语言,概括提炼着那些促进提升散文技能的秘诀,给习作者一把把开启散文大门的金钥匙,引领着习文者快捷地迈进这座广袤无垠的百花园。无论是“抑扬相生法”“一字立骨法”“托物喻意法”,还是“ 卒章显志法”“赋陈其事法”“彩线穿珠法”……从不同角度,或给以构思谋篇之技巧,或给以剪裁组材之点拨……使习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不是随心所欲,肆意疯长。他引领着习作者们从章法的角度去欣赏历代散文名篇,在那些看似信笔而成的名篇中,体味着不着痕迹的“章法”。使有志于散文写作者得以有效的提升。 </p><p class="ql-block"> 王先生的散文佳构与技法点拨,就我而言受益匪浅。近期写评论,我常会不自觉地想起他所列举的一些范例和金点子,构建框架,剪裁素材,少走了些许弯路。在微信交流中,我常会向他取经。记得那篇关于李印功先生《胭脂岭》的评论,写成后心中没底,便发给王教授先让给把把关。他看后回复:“今早起来专门到电脑上把你写的评论看了几遍,我觉得写得好。抓住了艺术特点中最耀眼的光点。有独特视角与感悟。”王教授的肯定与鼓励,既使我增强了自信,写作有了底气,更让我感受到了他待人的真诚和淳厚,坦荡与谦和。在对他作品有限的阅读中,以及微信往来的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诙谐风趣,真诚淳厚,温和友善,淡定自信,既是他文风的体现 ,更是他人品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鹿丁联简介</p><p class="ql-block">鹿丁联,西安市灞桥区人。庆华中学退休教师,作文辅导名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晚报》专栏作家,在《西安晚报》开设高考作文辅导专栏十二年。参编十多部教育教学类书籍。擅长于散文与文学评论。有数百篇作品见诸《华文月刊》《西安晚报》《西安日报》《教师报》《金融日报》《惠州晚报》《阳光报》《写作导报》《中学生文萃》《三秦都市报》《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灞柳文学》等各大报刊。2020年10月号《华文月刊》封面人物、重点推出作家。被誉为“文学青年的启蒙者”“语文教师的榜样”。著有《教育、文学与我》(待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