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rdanien 约旦 الأردنّ

随意

约旦哈希姆王国,通称约旦,是位于西亚的中东的国家,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东南临沙特阿拉伯,西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br><div><br></div><div>约旦地区是世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历史上曾被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统治过,为这一地区留下很多历史古迹和宗教古迹。约旦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占97.2%,2.2%为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叙利亚东正教、科普特东正教、亚美尼亚东正教及新教信徒,0.4%为佛教、0.1%为印度教、小于0.1%为犹太教。因此,约旦被近代历史学家称之为“世界历史博物馆”。</div><div><br></div><div>死海位于约旦的西方国界上,红海则位于极西南方。战略上,约旦处于欧亚非大陆的交汇点。</div><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strong>安曼 Amman عمان</strong></h1></div><div><br></div><div>約旦的首都,安曼因坐落在7个山头之上,故有“七山之城”之称。</div> 平房依山而建,城市景观没有过去高楼大厦,是历史堆积的印记。 2017年去时看到正在建高楼。 <div>七山之城,其中一座就的山顶是Amman Citadel ,安曼古城的遗址。作为中东文明摇篮,安曼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而仍有人居住的城市。追塑历史,安曼出土的文物显示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定居。由百多年历史的香港,到逾千年历史的耶路撒冷,再访这个九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未到访过这些国家也许提不起兴趣,或者大部人根本不会在意这些人类文明起源的故事。大力士Hercules 神殿只剩下一隅支柱,还有半个巨人拳头(异常地完整和干净)卧在泥地上,场内室内的考古博物馆是个附有少量解说的大厅,很多游客也因为里面的冷气吸引进入。由遗迹所处的山顶看下去,能概观整个市中心,顺道见到山脚的罗马剧场。</div> <h3>大力神神庙遗址 Temple of Hercules</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乌马耶德宫 Umayyad Palace القصرالأموي</strong></h3><h3><br></h3><h3>是Umayyad王朝时期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位于约旦安曼的城堡山Jabal al-Qal'a上。 它建于八世纪上半叶,如今已大为毁坏,有一个经过修复的圆顶入口室,称为“亭子”或“纪念门户”</h3> 市中心候赛因清真寺对出最繁忙的 K. Faysal Square 东正教及天主教信徒集中于安曼和米底巴市。约旦虽属伊斯兰教国家,却不似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等伊斯兰教国家具有浓厚宗教氛围和禁忌,宗教较自由,两教信徒相处和谐,并不相互排斥。也因约旦人多数为温和的逊尼派,在较少宗教冲突下,使约旦经济能够发展。 这里的人普遍友好,年轻人会说英语。 侯赛因和萨达姆的画像一起挂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杰拉什 Gerasa جر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div>杰拉什位于约旦首都安曼以北约48 公里,毗邻这现代城市是一座罗马帝国年代被称为Gerasa 的古城遗址(杰拉什古城)。<br><br>杰拉什古城从一条公元前一世纪的村落发展起来,公元 63 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筑。杰拉什古城在古罗马统治下欣欣向荣,可惜好景不常,随着公元七世纪波斯的入侵加上公元 749及 847 年的地震破坏,令古城的发展渐走下坡。十二世纪十字军短暂占领过并弃置杰拉什古城后,到了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鄂图曼帝国)年代才恢复杰拉什地区的城市发展。不过那时候盛极一时的杰拉什古城早已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到十九世纪初才重新引起西方社会的注意。<br><br>自1925 年在杰拉什古城开展的大规模考古及修复工作延续至今,而杰拉什古城被认为是意大利以外保存得最完好的罗马古城,令杰拉什古城成为继佩特拉(Petra)之后约旦又一重要历史遗迹和主要景点,今天被划成杰拉什考古公园(Jerash Archaeological Park)。 </div></h1> 古城入口是保存良好的公元二世纪 Hadrian's Arch哈德良拱门 拱门后左方是同年代建成的赛马场Hippodrome,拥有265 米乘50 米的竞赛场地,可容纳17,000 名观众,相信直至八世纪期间曾举行过多场马车比赛以至角斗士gladiators及其他竞赛。 一道尚算完整的南门 The South Gate 宙斯神庙 The Great Temple of Zeus 巨大规模的罗马剧场مسرح جرش الجنوبي。 南方剧院建于公元90至92年左右,有32排座位,最多可容纳5000名观众。 剧院建在木星神庙西侧的斜坡上,上层建在桶形拱顶上方。 舞台采用古典罗马风格设计,侧面有两个拱形门,三个通向背景墙。 剧院朝北时,观众并没有被阳光所蒙蔽。 从南方剧院俯瞰杰拉什古城 <h3>椭圆形广场 Oval Plaza ساحة الندوة<br></h3> 东北方向从椭圆形广场贯穿一条长约800米的柱廊大道Colonnaded Street,直通北门,道上铺的都是原本的石块,马车经过的碾辙现在依稀可辨。 路旁会找到公元二世纪的食物市场遗址Marcellum 东北向西南的Cardo Maximus大街和西北向东南的大街交汇于此 Umayyad Residences 公元七至九世纪 Umayyad 王朝年代的房屋。 建于公元五世纪中叶的拜占庭大教堂The Cathedral 廊柱大道中段有一处是奉献给古希腊精灵仙女(Nymph,也译作宁芙)的公元二世纪建筑物Nymphaeum。 <h3>Nymphaeum是城中曾经主要的喷泉所在地。</h3> 阿提密斯月亮女神庙 Propylaeum of the Sanctuary of Artemis 始建于公元六世纪的教堂The Church of the Propylaea 位于杰拉什罗马古城遗址的中心,有一座供奉主神阿尔忒弥斯月亮女神的神庙,也是整个古城遗址中最精华的部分。两排高高矗立的石柱顶端,雕刻的花瓣精美,虽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清晰可见。 <h3><br></h3> 宏大高耸的罗马柱顶端非常精美。 <div>阿提密斯神庙后方是建于公元六世纪的 Church of Bishop Isaiah,跟之前几间教堂一样保存有完好的马赛克地砖 </div> 部分教堂遗有完好的马赛克地砖 拥有约800个座位的北方剧院建于公元165年 北面剧院之外是一条较短的东西大街The North Decumanus,大街另一面是市集及一些公用建筑物The Agora and the Civic Basilica,这东西大街跟主大街The Cardo的十字路口之上是四塔门The North Tetrapylon,从四塔门往北走会到达杰拉什古城遗址的北门The North Gate。 <div align="center"><h1><b>国王大道 King’s Highway الطريق الملوكي <br></b></h1></div><div align="center"><br></div><div>古代近东地区一个极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它从埃及开始穿越西奈半岛经过约旦南部的亚喀巴,往北向外约旦和大马士革直到幼发拉底河。除了作为贸易经商的通道,君王大道也是近东朝圣者的主要路线。现在是35号公路。</div> <h3><br></h3> <br>Mujib大坝 سدالموجب <br> 位于约旦马达巴省Madaba和Kerak市之间的Wadi Mujib。 它是经过碾压的混凝土坝,经过六年的建设,于2004年完工,带有粘土芯堆石基台。 它所蓄积的水与从死海沿西至死海的微咸水井管道输送的淡化水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拥有3500万立方米的水库,该水库主要向北向100公里的安曼供水,这有助于缓解 非常紧张的国家供水。 <div align="center"><h1><b>喀拉克城堡 Qal'at al-Karak قلعةالكرك</b> </h1></div><div><br></div><div>是位于约旦al-Karak的大型十字军城堡。 它是黎凡特最大的十字军城堡之一。 城堡的建造始于拜占庭时期和十字军时期,在耶路撒冷国王帕格Pagan和富尔克Fulk的统治下。 十字军称它为Crac des Moabites或“史前摩押中的卡拉克”,俗称“沙漠克拉克”。一般认为此地即《圣经》中所说的“摩押的吉珥”。 </div> <h3><br></h3> 在君王大道沿途的高地建造了坚固的城堡和要塞作为保护基督教朝圣者和商旅。 <div>达纳Dana生物圈保护区</div><div><br></div><div>是约旦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约旦中南部。 Dana生物圈保护区成立于1989年,面积达308平方公里。 </div> 达纳生物圈保护区从Qadisiyah高原的1,500米高度下降到Wadi Araba的低洼沙漠地区。达纳的地质条件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石灰岩,砂岩和花岗岩。 瓦迪达纳Wadi Dana地区设有风蚀砂岩悬崖。 达纳Dana是约旦唯一跨越四个生物地理区域的自然保护区。 达纳保护区在中国旅行者中没有什么名气,相对来说西方旅行者较多,特别以法国徒步团为甚。这里的峡谷景色甚至比佩特拉的峡谷还壮观,但因为主要活动是徒步,对体力和冒险能力都有一定的挑战,而且线路基本被约旦野生中心和当地人垄断。 Ata'ta部落的人是达纳生物圈保护区的土著居民。 他们在达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年,但是他们最初在该地区的定居日期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除了Ata'ta人的存在之外,考古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埃及,纳巴泰人和罗马人定居的物品。 被遗弃的村落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达巴 מהדבא مأدبامأدبا</b></h1><h3 align="left"><br></h3><h3 align="left">由摩押人建立的这座城市在圣经中被多次提及。公元前一世纪这座城市由纳巴泰Nabataean统治,从公元106年开始就是罗马阿拉伯省的一部分。在4世纪,这座城市是主教的所在地,在614年被波斯人征服。 746年,地震摧毁了这座城市,随后这座城市被居民抛弃并荒废。 在19世纪末,由奥洛穆克Olomouc科学家阿洛伊斯·穆蒂Alois Mutil领导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大型马赛克。巴勒斯坦的地图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其次是带有希腊文字的马赛克图片。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3>马达巴是在阿拉伯世界的基督徒居住区。</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乔治教堂 St George's Greek Orthodox Church</b></div><div><br></div><div><h3>教堂里保留一幅公元6世纪耶路撒冷的马赛克地图。它标绘最早的基督圣地。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东地图。用了超过二百万块小马赛克镶嵌而成的,覆盖了从埃及到黎巴嫩的广大地区,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h3></div> <div>经考证,该地图在公元560年制作完成,用了超过200多万片的彩石镶嵌而成的,长25米,宽5米,面积足有125平方米。虽然地图已残缺不全,但其精美的拼图工艺、地理位置的准确表示,以及地图的多功能用途都令人叫绝。</div> <div>这副马赛克地图显示了耶路撒冷的Nea教堂,该教堂于542年11月20日被奉献。 570年以后在耶路撒冷竖立的结构在马赛克中丢失,因此可以将地图的创建限制在542年到570年之间。马赛克是由不知名的艺术家创作的。可能是代表马达巴的基督教社区,该城市是基督教-东罗马时代的主教。该地图显示了约旦两侧重要的基督教朝圣地。</div><br>在上古晚期,该市还制作了其他精美的马赛克,其中一些已经保存并可以查看。 614年,马达巴被波斯人征服,于630年回归奥斯特罗姆Ostrom,然后在636年左右沦落到阿拉伯人手中,并在746年的地震中被严重摧毁。后来被其居民抛弃的这座城市陷入了严重的失修。<br><br>1894年,在已故的古董遗址上建造新的希腊东正教教堂的工作中发现了马赛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大火,建筑工程,教堂的火化以及水和湿气的影响,使未受保护的镶嵌图的大部分遭到了破坏。 1964年12月,大众基金会最终向德国巴勒斯坦勘探协会提供了90,000马克用于救援马赛克。从1965年9月到1965年11月,莱茵莱茵河畔国家博物馆的后来的负责人海因茨·库珀斯HeinzCüppers和旧约学者赫伯特·唐纳Herbert Donner进行了急需的工作,以恢复和保存镶嵌图的其余部分。 <div>马达巴的镶嵌图最初代表从北部黎巴嫩到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以及从地中海到东部沙漠的区域。所有自然空间单位都标有希腊文的解释,其中大部分是圣经中的解释。在马赛克地图上显示并命名了大约150个城市和村庄。<br></div><br>马赛克清楚地显示了耶路撒冷旧城的一些重要结构:从北到南,两条柱街,穿城而过。东门(图片的左边)和北门上,都清晰地刻写着‘圣城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狮子门,金门,锡安门,圣墓教堂,大卫城堡和卡杜马克西姆斯。地图上对Neapolis,Ascalon,Gaza,Pelusium和Charachmoba等城市的详细描绘也各具特色,例如建筑物,寺庙,教堂,柱廊等。 同样在拜占庭时期,特别是在六世纪,马赛克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教堂、在公共建筑、在私人家庭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这城市有别于其它东岸城市,几乎所有的老房子地下,都能找到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地板,很多人家的马赛克地板挖掘出来后被展示在城市的博物馆里,但有更多马赛克还埋在房屋地下,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因此马达巴被誉为“马赛克之城”。<br> <div align="center"><h1><b>尼波山 جبل نيبو‎ הַר נְבוֹ‎ </b></h1></div><div><br></div><div>海拔约680米。圣经中提到,这是摩西得以观看他永远不会进入的应许之地的地点。从山顶可以看到圣地的全景,约旦河西岸的耶利哥,在晴天甚至可以看到耶路撒冷。</div> 圣经里叙述耶和华将摩西埋葬在摩押地,伯昆珥对面的谷中,现在人们假设他的坟墓在此。 <h3><br></h3> 摩西独自矗立在尼波山顶,远近一切的景物尽收眼底。山脚下,是以色列人排列整齐的帐棚。北边是青翠的基列地和巴珊地。夹在这片绿地两旁的,一边是无垠的沙漠,一边是约但河谷地,从蔚蓝的加利利海一直延伸到黝黑的死海。约但河以西,就是美丽的应许之地,北从白雪皑皑的黑门山、黎巴嫩,一直向南延伸到以法莲、玛拿西的高地。其中密布肥沃的良田谷地、葡萄园、果园、及热闹繁荣的城镇。再往西看,耶利哥就近在脚底,座落在离伯利恒不远的山麓,有一条道路通耶路撒冷,四周栽种了翠绿的棕树林。 登上摩西走过的山,眺望耶路撒冷。 <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佩特拉 Πέτρα البتراء‎</b></h1></div><div><br></div>佩特拉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纳巴泰王国首都,在希腊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旧约圣经》中的“塞拉”(Sela)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来人的领袖—译注)点出水的地方。这个事件发生在古代希伯来人从埃及出逃后处于一片荒野的40年里。公元前 1 世纪,在国王阿雷特斯三世统治时极其繁荣,疆土曾扩大到大马士革。公元 106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812年为瑞士人J.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 佩特拉遗迹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建筑物雕凿在悬崖峭壁面内,其房间也隐没在岩石之中。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左右,两侧雕凿有洞窟、岩墓等。峡谷尽头豁然开朗,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依山雕凿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在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是历代国王的陵墓。现设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该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特拉城地处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横越干旱乡村地区疲乏的旅行者们喜欢的歇脚地。<div><br>佩特拉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尚无定论。根据其中陵墓半埃及半希腊的样式估计,佩特拉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之后,很可能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即前3世纪到前2世纪。前2世纪末,随着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国的衰落,纳巴特王国开始兴盛。公元106年,纳巴特王国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3世纪时,可能是由于萨珊波斯帝国的崛起和红海海上贸易的兴盛,作为陆路交通要塞的佩特拉渐渐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1世纪时十字军东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统治该地一个多世纪。13世纪末埃及苏丹拜巴尔一世到过此地。1812年瑞士人 J.L.布尔克哈特是第一个证实佩特拉幸存下来的的欧洲人。 <br></div><div><br></div><div>纳巴泰人的佩特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曾经是那么的繁华与宏伟,似乎一夜之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没有尸骨,没有典籍,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仅有的一些刻在石崖上的图案文字,至今没能破译,只有一整座石头城让现代人去思考,探索。<br>佩特拉古城2007年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div> <h3>通往佩特拉的入口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名为“蛇道” Siq。周围悬崖绝壁环绕,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A9%E7%89%B9%E6%8B%89" target="_blank" class="link" contenteditable="false"><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Petra</a><strong></strong></h3> 早晨的光線柔和,Siq內兩旁峽谷岩壁紋路清晰可見。 <h3>Siq 峽谷通道中漂亮的光影變化。</h3> <h3>穿过细细长长的蛇道,卡兹尼神殿Al-Khazneh (阿拉伯语: الخزنة)豁然在眼前,虽然多次读到人们的描写,还是被映入眼里的景象惊艳到,有些穿越时空的感觉。 </h3> 晨曦射入,经历了几个世纪洗刷的卡兹尼神殿傲然挺立。 1989年电影《圣战奇兵》中印第安那·琼斯到此地寻找圣杯,使它蜚声远播。<br>一座依山凿出的大广场,正面是一座高40多米,宽30多米,依山雕凿的殿堂——卡兹尼,意为“金库”。整个殿门分为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米左右,门檐和横梁都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有壁画,石壁上的原始壁画色彩虽已暗淡,但粗犷线条勾画出的画面仍然清晰可辨。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也有人说它是一座陵墓。卡兹尼造型宏伟。 <h3>阳光下泛着黄色与玫瑰色的Al-Khazneh,跪坐在地上休息的骆驼,完全就是明信片上最常出现的经典画面。 </h3> 整座宫殿完全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传说中,埃及法老王追逐以色列人时把宝物藏在这里。有人相信顶端的圆球里藏有珍宝,所以拿枪射击只是岩石雕刻成的装饰。最后当然没有找到宝藏,只留下被严重破坏的圆球雕像。<br><br>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原本被认为是神殿的Al-Khazneh,于2003年挖掘出下方的墓穴与资料显示,这里是国王 Nabatean King Aretas III 的墓穴。 纳巴泰人的起源至今不明。在公元前586年发生的巴比伦囚虏使犹太陷入权力真空,以东人移居犹地亚(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的放牧地,纳巴泰人碑铭自此留在以东境内(正值安提哥一世攻击佩特拉失败,早于312年)。佩特拉或 Sela 是古以东首都。以东人在巴比伦囚虏得益后进入犹地亚南部,纳巴泰人趁机占领古以东,成功发展商业,并成为亚喀巴湾海岸和 Elath 重要海港的主人。<br><br>纳巴泰人首次在历史舞台出现已经略带外国文化─自然是阿拉姆文化,他们甚至用古叙利亚文(古阿拉姆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方言文字)写信给安提哥皇帝。随着塞琉古帝国衰落,纳巴泰人从部落壮大至王国,把其边界向北扩至约旦以东的富饶国土,但民族自尊没有使放弃使用阿拉姆文(从硬币和碑铭可知)。而纳巴泰人发明的北阿拉伯文字演化为现代阿拉伯文字。纳巴泰人占领了浩兰(阿拉伯文:حوران‎;拉丁转译:Ḥaurān,今叙利亚南部,在《圣经》《以西结书》47:16-18提及),在约前85年他们的皇帝亚哩达三世(Aretas III)成为大马士革和“叙利亚山谷”(Coele-Syria,今叙利亚、黎巴嫩边境)的统治者。 <div>贝都因人</div><div><br></div>“贝都因”在阿拉伯语意指“居住在沙漠的人”。骆驼对贝都因人至为重要,故贝度因人又喜欢自称驼民。“没有骆驼,就不能设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凶手的赎罪金、赌博者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是以骆驼为计算单位。驼乳可解渴,驼肉可以充饥,驼皮可以做衣服,驼毛可以做帐篷,驼粪可以做燃料,驼尿可以当生发油。”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们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他们不承认部落传统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长外,不服从任何政权,不承认任何政治制度,没有纪律秩序和权威的概念,也没有定居社会所具有的政治组织。他们遵循前人的习惯,受部落惯例的节制只要公意认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他们所处的社会被称为“没有政府的社会”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是其社会基础。凭着血缘关系,他们把家庭结合成氏族;把氏族结合成部落。为了加强势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在贝都因社会里,女子负责砍柴、打水、挤奶等家庭劳动,地位低下活埋女婴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婚姻方面,唯重血缘关系,近亲繁殖,相沿成习。 <h3>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人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公元前600年,来自阿拉伯西部的游牧民族纳巴泰民族Nabateans也迁移到这片区域,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h3> <h3>Street of Facade 乌纳舒胡之墓 Tomb of 'Unayshu</h3><h3><br></h3><h3>这个有着亚述风格的建筑,大大小小加起来供有超过40几个洞穴屋,其中大部份是墓穴。要辨识墓穴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上方有阶梯状的装饰就是墓穴。导游说纳巴泰人相信人死后会到天堂,而墓穴门面上雕刻的阶梯可以帮助亡者抵达天堂。跟大部份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一样,越有钱有权势的人,墓穴就越大越豪华,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埋的是达官贵族。 </h3> <h3>High place of sacrifice 祭坛步道入口</h3><h3><br></h3><h3>这是另一个热门的健行路线。一开始是急升阶梯,顺着阶梯往上,可以抵达High Place of Sacirfice</h3> Garden Temple Lion Fountain <h3>High Place of Sacirfice</h3><h3><br></h3><h3>除了这里可以看到献祭仪式的地点,最值得爬上来的原因是从高处欣赏壮丽的景观。 </h3> <h3>Monastery 修道院是佩特拉最传奇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方式与设计风格与Treasury 一样,都是从山岩中凿出来的希腊式建筑,不过 Monastery 的规模更大 (高45米,宽50m)。修道院是大约于西元前300年建造的,一开始的建造目的是作为坟墓使用。不过后来考古学家从大殿墙面上刻划的十字架推断,这里于Byzantine 拜占庭时期被当作教堂使用,所以最后被称为 Monastery 修道院。修道院对面有一个茶屋,有很大遮阴棚子和座位区,可以坐在那里休息喝饮料,欣赏修道院的景观。 </h3> <h3>Urn Tomb</h3><h3><br></h3><h3>纳巴泰Nabatean时期是国王的墓穴,西元447年则被作为大教堂使用。</h3> <h3>公元106年纳巴泰人Nabateans和平并入在罗马帝国下,之后古城也改名为 Petra (来自希腊文,意思为石头)。并入罗马后,城内一部分的建设依照罗马设计元素改建,扩大罗马剧场的规模,市中心铺设石头路等,同时也增建了许多建筑与雕像,因此在佩特拉里可以看到罗马建筑遗迹。 </h3> 这座能容纳6000多人的罗马式扇形露天剧场,沿山而上排成阶梯的观众和舞台席都是从岩石中雕凿出来。 佩特拉因其赤褐色砂岩高山的色彩闻名。这里的岩石呈褐色、红色、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等。各种不同颜色岩石的扭曲岩层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颜色曲线。 纳巴泰人在公元50年就设计了水坝,把雨季带来的洪水巧妙地疏散到旁边的水道。 中部沙漠地带。 <div align="center"><h1><b>瓦地伦 وادي رم</b></h1></div><div><br></div><div>是约旦最壮观的沙漠景观,因为它像月球表面一样宁静沉寂,所以又被称作“月亮谷”。又因其红色沙地在日落时显示出如红酒般颜色而有“酒红色山谷”之称。</div><div><br></div><div>2300年前瓦地伦是纳巴提王国等古文化的领地,现在该地气候炎热干燥,为贝都因人游牧之处。</div> <div>出行前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的电影,印象深刻,红色的沙土,红色的岩石,一望无际。那些已经风化的巨大岩石有如一个个城堡,为平缓的线条增加了跳跃的变化。</div> 细致的红沙、如月球般的地表瓦地伦 车子就像在海上一样跌宕起伏,身处于沙漠的海洋,千年风化的沙山,形态各异。 放眼望去,只见辽阔的大沙漠呈现出粉红色、紫红色 、黄褐色等不同的颜色,加之蓝天白云,五艳六色光彩夺目。 二千三百年前,瓦地伦是纳巴提王国等古文化的领地,留下了许多岩画和庙宇。 <h3>辛亏跟着贝都因人一游,否则这沙漠中真分不清方向,根本就没有路😌</h3> 走在这片红色的沙土上,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如果没有蓝天白云,真的就像游离在星球之上。 连绵的山丘,无垠的沙海,苍凉中透着凄美,雄浑中透着婀娜。 自然的鬼斧神工 站在高高的红色岩石上,会觉得天太蓝了、沙太美了、人太渺小了。 <h3>雄奇巍峨的石山,矗立于红色的沙漠之中,塔楼般陡峭的悬崖与熔岩,在日升日落中变换着永恒的色彩。<br></h3> 奋力爬上坡顶。 沙漠周围的山丘,被西下的夕阳晕染成红色、黄色和橘色。余光洒落在由整块岩石组成的山丘上,洒落在天然拱形峡谷断裂处,洒落在空旷无垠的红色沙漠里,一波连着一波,层层叠叠的向远方无限延伸..... <div align="center"><h1><b>亚喀巴湾 Gulf of Aqaba خليج العقبة‎</b></h1></div><div><br></div><div>西奈半岛在红海北部形成了两个海湾,亚喀巴湾在其东方,而苏伊士湾则在其西方。亚喀巴湾最宽处宽24公里,从蒂朗海峡向北延绵160公里至以色列与埃及和约旦的边界,这里有三个重要城市:埃及的塔巴、以色列的埃拉特和约旦的亚喀巴,都是战略上重要的经济港口和驰名的渡假胜地。1950年代以阿冲突之际,沙特阿拉伯将亚喀巴湾的蒂朗(Tiran)和塞纳菲尔(Sanafir)2座无人岛托付埃及保护,2016年计划将这2座岛归还给沙国[2]。<br><br>亚喀巴湾也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最深处位于海湾的中央,有1850米深,比更宽阔的苏伊士湾还要深100米。<br><br></div><div>位于海湾最北端的古城艾依拉(今亚喀巴)是约旦最南端的一个红海海滨城市,也是约旦唯一的海港。古时是与纳巴泰人贸易的节点 。</div> <h3>亚喀巴湾水深浪平,海水如蓝宝石般晶莹而深邃,由于赤道暖流和海风的影响,即使在冬季平均水温也在15℃以上。</h3> 隔着亚喀巴湾西奈半岛依稀可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死海 ים המלח‎‎ البحر الميت‎</b></h1><h1><br></h1><h3>位于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交界,水源为约旦河。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湖泊。</h3> <h3>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湖面海拔负424米,在沙滩留下的一层层盐迹就能看出水位一直在下降。</h3> 死海的水又苦又咸,不小心弄进眼睛里是很痛的。湖水中除细菌外没有其他生命。在死海里漂浮,是在学校里就梦想的。不过上岸后水被吹干后,变成了盐花,有点像条淹过的咸鱼😝。 海里的珊瑚已经变成化石😂 <h3>死海盐度极高,为一般海水的8.6倍,且越到湖底越高。最深处有湖水已经化石化。岸边被海水泼洒晾干的盐旮瘩坚硬无比😉</h3> 2012年12月21日西阳无限好,传说按玛雅历法这天是世界末日,想了下没有下死海浮游。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