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天要出去走步,发现我一双喜爱的运动鞋开线了,是在鞋头皮革和鞋网面连接的部位,两只鞋都是在小拇趾根外侧处张开了嘴,这种情况已经久违多年,今天这双走步鞋破口与我偏好穿它有关外,也与我的毛病相关,我从小走路由马信缰,如牛蹄乱踩,这是家里大人在我一双鞋穿不了一个月就破,经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要求我走路稳重点,但对一个孩子,那哪行啊!儿时我每次放学回家途中或课间,不是同学间相互追逐疯跑,就是见石块当足球踢,或者拿树干当沙袋,看能蹬下多少树叶,或者从高处往下跳,比谁跳下的高度高,加之学医以后知道每个人足部的着力点不一样,我的着力点就在足外侧,因此从小时候每次鞋首先破的就是鞋外侧;在十八岁上大学前,我没有穿过皮鞋,小学之前春夏秋三季,买的基本是那种手工千层底老布鞋,冬天是母亲手工纳制的千层底绒面棉鞋,上了中学,打死再也不穿那种千层底布鞋了,嫌土气难看,威胁父母要是不买一双白塑料底黑布面的机制鞋,就不去上学,可我不曾想过,1980年一双这样的鞋需要两元钱,而当小学教师的母亲一个月工资仅有三十元,在满足了我的虚荣后,我那野蛮生长的脚和土匪玩法相互配合,一双撑面子的鞋不到一个月就穿帮了,补鞋,成为我少年时期记得最真切的事!每次我们把鞋洗刷干净,待弟兄四个需要修补的鞋凑到一起,由父亲一块拿到他熟悉的修鞋匠那里,那时一个破口修补需要一毛钱,一次修的多了,可能优惠点;有时我跟上父亲去修鞋,为的是能够迫不及待地穿上修好的鞋,让暂时过渡的千层底布鞋下岗。当时在家乡修鞋的基本是江苏人、安徽人,他们修鞋技术好,又会说话,在家乡最繁华的广场路边常年摆摊,不管风霜雨雪,总能看到他们的摊点,成为当时城市生态的一部分,据说他们许多在我的家乡修几年鞋,就可以回故乡盖起二层楼了,可见当时修鞋生意之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上大学时父母给我买了第一双皮鞋,穿上十五元的牛皮鞋,我都不会走路了,我生怕不小心弄坏它,这双鞋很久以后也生病了,做了好多次手术,直至我上班后的十多年,修鞋成为我鞋出问题后下意识的举动,穿上修补过的鞋也没有什么难为情。近十年我似乎再没有穿破一双鞋,可能是现在鞋质量好不易坏,还有现在替换的鞋也多,皮鞋、布鞋、运动鞋谁没有好几双?家中许多鞋好好的,就是因款式过时了而束之高阁;今天突然发现鞋开线了,第一感觉抛弃它,家中好多运动鞋都难得一穿,可是又觉的可惜,只是开线,加之这双鞋款式、色泽、舒适度都合我意,我决定给它治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印象中隐约记得在家属院外超市门口有一个修鞋摊点,现在在城市里路边几乎找不到修鞋摊,倒是在一些大商场中出现个别高大上的专业修鞋店,收费相对较贵。循着记忆寻找,果不其然找到了这个摊点,修鞋师傅正在修理一个双肩背包,看到我他即刻放下手中的活招呼我,他六十开外,瘦削黝黑,头发花白,眼镜后面是一双和善睿智的眼神,操一口地道的山东话,修鞋摊边挂着一个写着“修鞋、修雨伞”的木板,上面字体遒劲有力,能看出有不俗的书法功底,交谈得知,他儿子是大学老师,他是来兰州帮着带孙子的,只有周六周日儿媳休息时他才有闲暇,儿子不让他出来修鞋,但他闲不住,就一周出两天摊,不仅能修鞋,而且会修雨伞、修拉链。我递上我的鞋,并问能不能修好?他接过鞋,看了看说,这鞋好好的,修一修照样能穿,咱可不要像现在的年轻人,好好的鞋动不动就扔了!随后他在鞋里面开线处粘衬了一块软革,然后用手摇修鞋机仔细的缝线,经过认真细致的操作,没一会两只鞋就修好了,修补手艺之好,几乎看不出修补过,更让人过意不去的是,两只鞋修补他只收两元钱,我心中立刻为刚才没有和他议好价格,他会不会乱要价的担忧而心生愧疚,我心中预期可能需要十元修理费,我说你收的太低了,要不你收上五元钱,我心中也舒适些,但他坚辞不受,告诉我他干这些,不太看重收入,为的是发挥技艺余热,老来有个干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 中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让老年人有尊严的生活,在家庭、社会体现他们的价值,有质量的度过闲暇时光,也是需要重视的话题,许多老年人退休后又承担起抚养孙辈的职责,大多离开原来熟络的生活圈,整天埋头于带孩子的工作中,这个工作并不轻松,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劳困,如果子女能够体谅通达,不给老人增加怕带不好孩子或小有失误的压力,或许老人累并快乐着!反之,动辄得咎,老人的疾苦谁来理解和抚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马元福2021年于兰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