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仓回来一直忙于他事,今才得空说说对太仓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太仓距离上海极近。用朋友青鸟的话说,想去上海红房子吃西餐,一脚油门40几分种便可抵达。她们常上午去,吃了西餐,喝了咖啡,下午再心满意足晃晃悠悠返回。不过,就那么点距离,太仓却没有上海那般车马川流熙熙攘攘。走在太仓城区的街上,绿荫掩映,出奇般的清静幽雅,街边保留着不少青砖或白墙的老式民居,三三两两的行人也都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我怀疑自己走错了年代,总觉得马路尽头会走出身着旗袍的玲珑女子,操着吴语向楼上阿婆问话。这种情景和感觉在我以前走过的许多县级市里是不曾有的。那些城市大多嘈杂,商业化过头。我很诧异,太仓为什么会在市场逐利求富的挑逗下活得如此沉稳淡定,如此温文尔雅?</p><p class="ql-block">太仓第一站天妃宫。几乎所有青鸟的朋友到太仓,她都会先领去天妃宫。这不仅是想祈祷天妃保佑平安,更是想将太仓古时和今世的两段历史推给众人。古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都是从太仓出发的,每次行前郑都必率舟师来此进香祈佑。天妃宫由此也成为我国存留不多的郑和下西洋重要历史遗迹之一。今世2006年,太仓和香港凤凰电视台联合举办纪念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重走郑和之路”大型电视活动也是在此拉开序幕的。青鸟是这次活动太仓端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她用清丽的文笔在新出版的书《三生有幸》里详细地记述了自己的亲历。那些跃然字里行间鲜活的人和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太仓人是多么执着多么努力多么拼命地想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寻求家乡发展的最佳契机和最优支点。如今到了天妃宫,这种感受也愈发强烈了。天妃有“向四海经显通千秋不朽”之功德,她一定知道为太仓发展作出努力的这些人们,就请庇佑他们吧,当然也庇佑我和我的家人、朋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日有些小雨,青岛带我们去了青年画家慧儿的工作室。工作室不大,墙上挂满了慧儿创作的画,墙边还躺着一架古琴,琴身通体发光。慧儿拨动琴弦,悠悠琴声送出幽幽古意。福建来的洲洲会古琴,忍不住也弹起了《关山月》。我们就这样闻香品茶听琴赏画闲聊,不经意间邂逅了一个在太仓诞生、统领整个清代画坛的画派,那就是以王世敏、王原祁、王鉴、王翚为代表的娄东画派。娄东画派重视笔墨的趣味和美感,将中国山水画的技艺表现推至登峰造极,慧儿正是这个画派王氏家族的后人。我对中国画全然不知,更别说什么画派影响,不想在这斗室寸地,竟有了这么一个学习机会,了解到太仓历史上有这样的文化名人和中国画的一些知识,真是开心啊!青鸟是个有心人,她又一次成功的将太仓历史文化的璀璨辉煌不动声色地甩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慧儿画的山水图和扇面。</p> <p class="ql-block">慧儿抚琴。</p> <p class="ql-block">洲洲弹奏《关山月》。</p> <p class="ql-block">与娄东画派王氏后人慧儿聊天是件很愉快的事。我特别好奇娄东画派为何在独领风骚清代画坛后一落千丈的。慧儿说,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娄东学派受到了来自文化界思想界的强烈批判。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撰文,“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康有为、齐白石也持此类观点。在西方文化介入中国、文化变革之际,娄东画派倡导临摹古画,代表一种对传统绘画技术的集大成,缺乏对现实的真切关照,受到批判是自然的。此后,娄东画派日渐衰败。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才开始重新审视娄东画派的社会价值,认真品味那些诞生在康乾盛世的伟大作品。然,王画在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艺术实践中积累的深厚笔墨功夫,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超逸萧散的文人审美特征,至今无人超越。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年,在太仓一个新娄东画派正在悄悄崛起,他们承先人之志,弃先人之陋,贴近现实,注重写实,断层多年的画派文脉又得以重续。看着慧儿挂在墙上的那幅参展画,一股清流涌上心头,我再一次感受到太仓人的文化观。</p> <p class="ql-block">从慧儿画室后门可以进入其祖上的私家园林—-南园。太仓第三日,雨后天晴,我们兴高采烈地去逛了南园。南园建于明万历年间,抗战时曾毁损于日寇炸弹,建国后辟为菜园,改革开放后,被深圳一家公司买去准备开发房地产,后经有识人士呼吁,市政府重金收回,并于上世纪末按祖先遗留的图纸重建恢复。我们在园子里闲步。园子小巧精致,虽已暮春,但新绿葱葱,碧波粼粼,充满生机。当年娄东画派作画之楼正在维修,我们只能隔着花窗相望。前辈古时栽种的鹤梅随先祖去了,后人又补种了一颗,虽外行剪枝断了一翅,但从另一角度看,依然有翩翩起舞之形,来年梅开定当诱人。绣雪堂中,我看到了娄东画派四王的画像,都是帅哥,还有他们的名画。出了回廊,我们又有新收获。原来被世人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兴起于太仓,而昆曲《牡丹亭》也是在南园首演的。那戏台如今还在,我仿佛听到崔莺莺婉转唤郎的叫白,好美!</p> <p class="ql-block">补栽的鹤梅。</p> <p class="ql-block">首演《牡丹亭》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太仓三日,每日都被青鸟引导游走在太仓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哪怕吃顿饭,也被餐厅浓郁的书香气息所吸引。闲谈里我还听到了李时珍为得《百草纲目》一序,在太仓生活等待十年的故事。感叹万分!古时作者求序,愿花十年等待;名家落笔,也花十年认真阅读。这般严谨,这般沉稳为的是能对他人负责,对自心负责,而非功名。难怪太仓那么沉稳,不带浮躁,原来是有渊源的。</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的书吧。</p> <p class="ql-block">青鸟撰写的《三生有幸》。</p> <p class="ql-block">在艺术气息浓郁的餐厅里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精致小菜,不忍下手。</p> <p class="ql-block">墨中有禅,门内存香。</p> <p class="ql-block">挥手告别之际,我已喜欢上太仓。我想,一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由文化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所造成的。太仓之所以如此温文尔雅,那与太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太仓人的文化自信、行为自觉是息息相关。这种自信和自觉,犹如大江大海源头的一股涓涓细流,默默地、缓缓地、不懈地一路前行,逐步成长,最终气势磅礴不可阻挡,改变了自然,改造了天地,也成就了自我。</p><p class="ql-block">我也喜欢太仓的朋友。回杭后,我不敢忘记青鸟、慧儿弘扬娄东文化的初心,于是用这篇小记也诉说一下太仓的文明之美,以报答朋友的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末了再说一句,洲洲和青鸟摄影极好,美片里部分图片是她们拍的。我可是第一次盗图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