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五四青年节寄语

常抓不懈

<p class="ql-block">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所谓“忧患兴邦”,艰难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翻开历史一看,每一代在开创的时候,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孙的手里,就慢慢不行了。政治安定、经济富庶、社会繁荣之后,逸乐就来了,这就开始走向衰败了。</p><p class="ql-block">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辈,天寒地冻时尚且赤了双脚,鼻尖冻得红红的,手执锄头,在田里一锄一锄地翻土松泥,准备春来播种。到了他的儿子这一代,虽然由种田的父亲培育上了大学,但亲眼看见父亲辛勤劳苦,也许自己也下田帮过一些小忙,还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生活朴实,也努力振兴农业,继续置产。可是到了孙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已不知祖辈、父辈的辛劳艰苦,于是“般乐怠敖”的毛病都出来了。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车要最时髦的,还要年年换新,吃喝嫖赌样样都来,于是就走向了衰败。也许传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顶着寒风冷雨,佝偻着在田地里挥锄头、踩泥巴了。人世间之事,总是这样反复轮回。</p><p class="ql-block">这都是人类的一种惰性,家庭、社会、国家政治,都在这一惰性下循环起伏,交替兴衰。所以孟子说“忧患兴邦,安逸亡身”,又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没有困难,就容易死亡了。家庭、个人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论语别裁》《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读了这一段书,就深切感到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中之一临到身上时,不能“动心忍性”,经不起磨练,没有坚强的意志站起来,而自杀的,精神分裂的,消沉的,都下去了。千千万万的人,能够成功的,能够创造划时代事业的,没有几个。</p><p class="ql-block">“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是政治哲学中千古不移的铁定道理。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大智慧、大学问、有修养的人,提相反意见的拂逆之士,对外也没有敌人,没有战争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很容易败亡。换言之,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使与邻国和睦相处,如果没有假想敌,没有想到友邦可能随时反脸成敌国的话,那就危险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多难兴邦,忧患兴家,贫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几十年来,就看到这样的人发大财,也看到不少有钱人家子弟的失败。因为受过那么大的艰难困苦,才能够担当那么大的责任。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凡少年得志,如楚霸王项羽之类,公子哥儿出身的,几乎没有不失败的;成功者只有百分之五,失败的占百分之九十五。越是艰难困苦中出来的,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艰难困苦是一种最大的、最好的教育。所以为人父母的,对孩子不可太优容骄宠,该给他们多些磨练,否则是害了孩子。</p><p class="ql-block">孟子最后讲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不管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离不开这个原则。人越在艰难困苦中,越有希望,会奋斗,能站起来。尤其青年们,环境越舒服,生活越优裕,前途越有限,越暗淡。所以有大学刚毕业的同学来问我,他将来的前途如何,我告诉他,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因为他们几十年来,太舒服太安乐了,连天有多高,历史有多长,钞票是什么纸印的,都不知道,还不满意这里,不满意那里,这里埋怨,那里生气。这样的修养,这样的见解,这样的学识,那还不构成前途有限,后患无穷吗?</p><p class="ql-block">《孟子与滕文公、告子》(东方出版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