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万物至此皆生长

×3

<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立夏</u>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盛夏时节</span>的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 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立夏以后,中国江南地区气温回升快,降雨量和降雨的天数都会明显增多。 </p><p class="ql-block">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直立长大</span>。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炎暑</span>将临,<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雷雨</span>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p> <p class="ql-block">“立夏蛋,满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们在立夏的游戏。要用熟鸡蛋,一般是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蛋(蛋壳不能破损),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斗蛋的规则挺简单,说白了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小强,被尊为“蛋王”。至于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p> <p class="ql-block">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 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还产生了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p><p class="ql-block">关于立夏,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所以,江南的立夏习俗里有所谓的“见三新”,就是吃些这个时节长出来的鲜嫩物儿,如典型的“三新”有:樱桃、蚕豆和竹笋,或者因地制宜地替换为青梅、麦子、豌豆之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