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山亭林园来过多次了,尽管每次都匆匆而过,但每次都留有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说起来最近的一次距今才十来天,4月26日我又来了。</p><p class="ql-block">这是单位退协组织的春游,本为雷打不动的一年两次短途游因疫情暂停了一年,今年算是恢复了。到昆山也许很多人兴致不高,出游的人不多,而我则重点是为了上次“补课”来的。</p><p class="ql-block">由正门进公园这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亭林园前高耸一石牌坊,牌坊上赫然大书 “玉出昆冈” 四个字。“玉出昆冈”四字出自《千字文》,为南朝梁周兴嗣撰写。</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昆山当然是指昆仑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玉出昆冈” 是指昆仑山盛产美玉。而这里的昆山因境内有一座玉峰山,产石如玉,名为“昆石”。人们将出产玉石的山称昆山,市名也由此借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正面对联:</p><p class="ql-block">归奇顾怪峰高文笔毓千秀 </p><p class="ql-block">玉润石灵山名马鞍传四方</p><p class="ql-block">此联为昆山大记者,杂文家冯英子所撰写,曾经的上海大书法家周慧珺书写。</p> <p class="ql-block">牌楼反面上书“一峰独秀”,两侧楹联: </p><p class="ql-block">亭亭秀秀此间洞幽桃源阁胜翠微 </p><p class="ql-block">林林总总是处莲开并蒂华结琼瑶</p><p class="ql-block">此联也是冯英子所撰写,上海大书法家张森书。</p> <p class="ql-block">亭林园因园中玉峰山形似马鞍,1906年始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号亭林)改名亭林公园,2000年更名亭林园。</p><p class="ql-block">正门照壁砖雕为“江南水乡”图,中间嵌有赵朴初先生所书“亭林园”三字。</p> <p class="ql-block">进大门,见两侧楹联“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玉峰”,为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所撰。</p> <p class="ql-block">“玉峰佳处”,或被称“玉山佳处”,为顾瑛“小桃源”遗址。两旁设有石狮子一对。</p><p class="ql-block">顾瑛,元代文学家。昆山人,家业豪富,当时远近闻名。至元正初,顾阿瑛就将田业全交给子婿辈。至正八年(1348年)在界溪旧宅之西筑园林,初名“小桃源”,杨维桢曾作《小桃源记》。后改“玉山佳处”,后又改称“玉山草堂”。</p> <p class="ql-block">“漫说天宫多玉树,不如仙馆一琼花”。被誉为昆山“玉峰三宝”之一的琼花,是我国古老的珍异花卉,同时又为昆山市花。</p><p class="ql-block"> 亭林公园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园内有琼花树多达500余棵。“玉峰琼花"后那一棵琼花王更是高达六七米,已近350岁高龄,被认为是目前我国现存琼花树中最古老的一棵。</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导游还在努力讲解“看琼花正当时”,结果这花都只剩碎瓣絮芯了。</p> <p class="ql-block">十一天前同学们在此相聚时,还能看到比较像样的满树银花。</p> <p class="ql-block">而在我印象中最漂亮的琼花是在2017年。</p> <p class="ql-block">琼花,有“聚八仙”之称,源于花开八朵。花瓣洁白如玉,整体叶茂花繁,后人将琼花的花语理解为美丽、浪漫、完美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2017年,人好多,犹如这银花满树,同学们,一晃四年了......</p> <p class="ql-block">顾炎武,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p><p class="ql-block">亭林公园系纪念缅怀顾炎武先生的重点场所之一。公园中央草地北端屹立的塑像,高四米,昂首挺胸,双眼炯炯,衣衫洒脱,惟妙惟肖,让人肃然起敬。塑像西后面的照壁上,携刻着已故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一珉书写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让人们热爱祖国之人情世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那天意外遇见又一老同学,也是亭林公园一日游,看来教育系统是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喔。</p> <p class="ql-block">戒石碑,由《公生明》、《廉生威》两块石碑并列而立组成。</p><p class="ql-block">《公生明》碑高1.62米,宽0.63米,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董正位葺县衙时已有此碑。《公生明》碑正面刻“公生明”三字,楷书阳文,背面刻有 “戒石铭" ,以下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宋太祖赵匡嬴颁布的廉政令。</p><p class="ql-block">《廉生威》碑正面刻“廉生威”三字楷书阳文,背面刻“潔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十六字楷书阳文,并有落款:中共昆山市委监察局...2000年7月1日。</p><p class="ql-block">故戒石碑应为一古一今两个不同时代的石牌组成。但据考,明山东巡抚年富有文: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如此古今两碑倒亦成对。</p><p class="ql-block">至于“廉生威” 碑被刻于由张一麐题写的方还(字惟一,又名张方中) 墓碑之事引起的众议则又是另话。</p> <p class="ql-block">“顾炎武纪念馆”建立于2000年,2018年又对纪念馆进行了更新扩建,2019年7月修葺一新的纪念馆重新开馆。</p> <p class="ql-block">新馆扩建后占地2700平方,共分七个展厅,生动展现了顾炎武少年、青年、中年与晚年时期的主要事迹,同时呈现了其思想精华和代表著作,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顾炎武。</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庭院东侧草坪上有一马一骡组合铜雕,一匹为之代步,一匹为之驮载书箱。</p> <p class="ql-block">正厅正中,“心同山河”之下,亭林先生半身铜像眼神深邃悠远,形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的游学生涯,几万里的文化苦旅,晚年的顾炎武身心疲惫,日渐憔悴。他深感时间的弥足珍贵,以“君子之学,死而后已”的精神著书立说,传道受业。“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昆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93年,昆山市政府出资,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精心设计,在城隍庙旧址建造了占地2500平方的昆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为一座砖砌门楼,正中“昆曲博物院” 五个大字为己故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在90岁高龄时所书。</p><p class="ql-block">昆曲源于昆山,亭林园的昆曲博物馆占地不大,却呈现出一个精致的江南小院。</p><p class="ql-block">导游一直不见踪影,进昆曲馆后显得特别的兴奋,反复问着里面的工作人员: 怎么今天没有昆曲表演? 回答说周日有,今天没有。于是导游竟自己唱起了昆曲,还真的蛮像样的。盛赞之下回应说,做导游么,什么都得会!</p> <p class="ql-block">昆曲剧目《十五贯》雕像。</p><p class="ql-block">该剧塑造了苏州知府况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形象。</p><p class="ql-block">1956年《十五贯》在北京上演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使得况钟这位在苏州享有“包龙图再世”之名的清官享誉全国。更值得提及的是这一出戏救活了昆曲这个剧种,由此古老的昆曲开始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昆曲是从元明时期开始发源于昆山的戏曲腔调。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戏剧表演体系,对各个地方戏剧种都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p><p class="ql-block">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三座直立的太湖石构成的园林式建筑拟有留园味道。</p> <p class="ql-block">昆山腔最早孕育于傀儡湖畔。最初的演出场所是在湖岸船头,后来才渐渐转移到庙宇、客堂。江南水乡,船是流动的屋宇,也是流动的演出场所。大船吹奏笛声,小船散落四周,呈现一派动人景象。直到明清时期,不少商业性的演出仍然在船头举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中间是一块空地,南面是戏台,北面为观演楼,两侧似包厢,也就是一个相当规模的昆剧院。</p> <p class="ql-block">按这里工作人员所说,每周日在舞台之上能欣赏到一些昆曲表演。</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方的藻井做得极其漂亮,在古代舞台常作隔音设施。细看可见藻井由420块木刻凤凰镶嵌而成,重重叠叠盘旋而上,形成圆穹,覆盖舞台中央,圆顶中心的园镜象征太阳,与周边凤凰相配成为“百凤朝阳”情景。藻井四角各有"三狮戏球"图。“三狮戏球”被视为喜庆的象征。“三狮戏球”谐音“三世戏酒”。能戏酒者必富,“三”有多、全之意。“三狮戏球”寓意“世世富裕”。</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当然少不了对于昆曲艺术的各种介绍。譬如服装,昆曲穿戴及行头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表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个性等。昆曲服饰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风格,以后又吸收清装、旗装的服饰特点,以红、黄、蓝、白、黑、紫、粉色为主色,色彩鲜艳热闹,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p> <p class="ql-block">昆曲之源</p><p class="ql-block">在昆曲老祖宗们的传奇故事中,“十年不下楼”则是首当其冲: </p><p class="ql-block">“曲圣”魏良辅是豫章(今南昌)人,以行医为职业,频繁活动于昆山、太仓等地,他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据传,为了创新“水磨腔”,他心静如水,闭门谢客,独自躲藏在古娄江畔的小楼上,穷讨古今乐律,“十年不下楼”。后来在梁辰鱼支持下,致力于昆腔新声的完善和推广,终于获得成果。</p> <p class="ql-block">魏良辅主要活跃于明朝嘉靖年间,十二岁考中秀才,却不喜欢读圣贤之书,着迷于音乐。</p><p class="ql-block">他把昆山腔的语音定位为“昆山——中州韵”;他组合了打击乐、管乐和弦乐三大类乐器,完善了昆曲乐队的基本阵容;嘉靖三十九年前后,昆山腔和音乐的改革基本成功,让昆曲有了其他南曲无法长拟的两种演出形式: 清唱和戏场演唱。</p><p class="ql-block">没有魏良辅就没有昆曲,故魏良辅被后人称为昆曲的“曲圣”、“鼻祖”。</p> <p class="ql-block">梁辰魚,字伯龙,昆山人。以诗歌和书法闻名,尤其喜欢唱曲,并深得魏良辅真传,又有所出新。梁辰鱼对昆曲的最大贡献就是充分发挥文学特长,按照昆山腔的音乐乐理创作了《浣纱记》,并把《浣纱记》搬上了舞台。从而奠定了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汤显祖,江西临川人,书香门第出身,早年即以诗文著名,中年钻研音律,晚年从事戏剧创作,传世名作《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记》,后被人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最为著名。在世界戏剧史上后人常常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p> <p class="ql-block">黄幡绰,唐玄宗时的宫廷乐师,为人滑稽谐趣,精通音律,善于表演参军戏。安史之乱后,黄幡绰流落到昆山,把“字有肩、板有眼、阴阳浊清” 的宫廷音乐带到了昆山。</p><p class="ql-block">元代时,北方流行唱北曲的杂剧,南方流行唱南曲的南戏。南戏的声腔主要有四种,而《南词引正》中说: 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幅绰所传。</p> <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江山易主,战火纷飞。吴中巨富顾阿瑛弃商从文,在界溪与绰墩山附近建造玉山草堂,延揽天下名士,举办玉山雅集,文人填词,曲家谱曲,唱者高歌。</p> <p class="ql-block">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太学生。《南词引正》中提及顾坚居昆山,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p><p class="ql-block">顾坚是顾阿瑛的好友,常聚集于一处诗客宴会,吟唱南曲,昆山腔逐渐在昆山一带形成。</p> <p class="ql-block">玉峰山山门,四柱花岗岩牌坊,上书 “玉峰” 两字为太仓著名书画家朱屺瞻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7年老同学们在此的合影,十四年前我们还是很“年轻”的。</p> <p class="ql-block">千年银杏,非常的挺拨。宋《昆山杂咏》在描绘这里景色时,曾有“高岩耸怪石,老木缠云根”的诗句,“云根”两字的石刻至今仍留在树旁的巨石上。</p> <p class="ql-block">龙亭桥,花岗石单孔拱桥,但拱圈为青石,纵联分节并列筑砌。始建于元至正初(1341)年,由僧希颜建。此桥原建在甲子弄河上,1992年甲子弄河填没,桥被移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一座经幢式灵塔,六角形,上下三层。据说上二层安放灵骨,下层供焚烧香火。南、西两面有字,南侧为: “十方比丘尼及优婆夷xx塔”,西侧为: “乾隆戊申住持沙门伟明x”。有人说和尚尼姑同葬一塔? 不甚明白。</p> <p class="ql-block">三贞祠碑</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年(1524年) 始建三贞祠,祀节妇李氏、烈妇薛氏、孝妇黄氏,知府胡缵宗题额。嘉靖十四年,烈妇郑氏、节妇朱氏入祠,更名五贞祠。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邑诸生郑起濂重修后又增祀节妇烈妇多名,道光、咸丰年多有发展,后祠毁于太平天国祸乱,未再建。</p><p class="ql-block">三贞祠碑立于明嘉靖十一年七月,碑为石幢形,三面镌刻,东面为“三贞祠铭”,楷体,由邑人方鹏制;南而为“三贞祠颂”,行楷体,由邑人周伦作;西面为“三贞赞”,蒃体,由太原王理之书。</p><p class="ql-block">2013年三贞祠碑列入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此牡丹亭会让人更多的想到昆曲“牡丹亭”。</p> <p class="ql-block">龙泉九曲桥</p> <p class="ql-block">尽管己接近中午,园内仍有不少大妈们在认真锻炼着~</p> <p class="ql-block">箓竹居</p><p class="ql-block">“箓竹猗猗”,出自《诗经》,描述了一个绿竹环绕的桃源。</p> <p class="ql-block">感觉很是优雅~</p> <p class="ql-block">也许,如今面对中国最强最富之县级市谁都无法相信这里也曾经是 “穷土、恶水、血吸虫” 这三害蔓延的地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当时在昆山千灯、周市、陆桥等乡镇并不罕见,千灯镇的竹丝浜、土马泾等不少村庄变成了无人村、肚饱村。</p><p class="ql-block">1964年,昆山被列为全国血防十个重点县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1970年起,连续七年,昆山每年春秋季节都普遍开展查螺灭螺的群众运动,完成了河沟、稻田、芦草滩、陆地上的各种复杂环境的灭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全市农村逐步推广饮用自来水,改建厕所。卫生条件大为改善。1982年起,昆山就再也没有发现粪检阳性的新发病人。</p> <p class="ql-block">为不忘这一段历史,马鞍山南麓,翠微阁下方,便有了一座春风亭。</p><p class="ql-block">亭中所竖的石碑“为人民造福”,由原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组长魏文伯1983年秋为祝贺昆山消灭血吸虫病而题写。</p><p class="ql-block">东侧花岗岩石壁上,镌刻着毛泽东《送瘟神》诗的手迹。西侧则是昆山消灭血吸虫病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古人让昆山人自豪,那就是南北朝时期昆山县令祖冲之,时年才35岁。祖冲之是南京人,名门之后,其爷爷是南宋工部大臣,通晓机械和工程。祖冲之为数学天才,通晓天文,31岁就制成《大明历》贡献朝廷,并将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后7位。这个纪录直到千年以后的16世纪才被阿拉伯学者所破,亭林公园玉峰前没忘记树此石雕让后人怀思。</p> <p class="ql-block">这一片水杉给人以悠悠林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落星潭</p><p class="ql-block">一片长满野草的水潭,潭中有巨石一块,相传是天上落下之陨石。越说越真,越修越象,于是“落星潭”成为又一景点。</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道一路漫步,见园边铁门外有一寺院样的建筑,保安说那是“华藏寺”,园内进不了,那就下一次再去吧。</p> <p class="ql-block">这一片绣球花的地方很是熟识,十多天前来亭林园是从西门进入的。说是来看望老同学的,其实还真是来麻烦老同学了。有好多话想说,不说了,记着吧!</p> <p class="ql-block">这西门口耸立的石雕为镂雕的良渚文化玉鸟,它出土于昆山,特别罕见。目前这镂空雕神鸟形玉饰作为馆藏孤品收藏于南京博物馆,是南博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到西门准备返回时见一路牌,上面标有“拱辰门”的指示。问一路人,他说值得去看看。攀谈中得知两人竟是同龄人,于是他就非要带着我走,真是个热心人。</p><p class="ql-block">到这里我才知晓,这昆山原先也是有六城门的,自然也就有城墙。</p> <p class="ql-block">嘉靖十九年(1540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顾鼎臣疏请为昆山县城建造石城墙以抵抗倭寇流乱,建有宾曦门、迎薰门、朝阳门、丽泽门、留晖门、拱辰门六个城门。昆山由此形成了“六城门、五水关”的城墙格局。</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望远景。</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城墙早早就消失于历史的变迁中。现在亭林园之东北角,于原古城墙北门遗址重又恢复了水陆城墙拱辰门。</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陵园,1956年建,1988年重修。这里有226名烈士长眠于此,其中34名为抗战烈士。</p> <p class="ql-block">昆山有“三宝”: 昆石、琼花、并蒂莲,闻名于全国,而昆石为“三宝”之首。由于山中出产洁白如玉的玲珑石,故马鞍山雅称玉峰,因为有玉峰,故所在镇称玉山镇,因有玉山和昆仑山产玉一样,所以市名称“昆山”。</p><p class="ql-block">昆石,号称“四大名石”之一,故亭林园的昆石馆成为游客们必到之处。“昆石馆” 三个大字,是曲昆山著名书法家陆家衡先生所书,馆的前身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慧聚寺”之“东斋”。</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二十米的石板路,迎面可以看到费孝通先生的手迹: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这包涵着费老对昆山的赞美,对昆山的讴歌。其两侧有一副抱柱长对,上联是“三山五岗产奇石,昆岗蕴玉”,下联是“百洞千壑藏良壁,鹿苑精灵”。把昆山蕴玉,玉峰藏壁的典故,巧妙的表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掏出手机一看,和导游约定集中的时间接近了,好在四年前在这里有过较认真的拜阅,那么就过了。</p> <p class="ql-block">昆石馆前即为培育昆山三宝之一 "并蒂莲" 的池塘。</p><p class="ql-block">关于并蒂莲的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晋时期的有关著作。如陈淏子的《花镜》以及后来的曾瑞卿《留鞋记》、《全方备祖》、《群芳谱》等古籍。1934年冬著名社会活动家叶恭绰无意中发现了一则关于并蒂莲的线索,当即赶至正仪顾阿瑛处寻访,随后对原并蒂莲池疏浚修葺,并在岸边建起君子亭。</p><p class="ql-block">1954年昆山县政府将正仪并蒂莲全部移入亭林公园东斋前的池塘之中。</p> <p class="ql-block">亭林园并蒂莲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处并蒂莲集中养殖基地。每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观赏昆山并蒂莲的最佳时机。</p><p class="ql-block">当然眼下只见一泓池水中零星的几片小小荷叶~</p> <p class="ql-block">亭林园就这么转了个圈,告别了,又要告别了,其实还有好多地方没时间转到,下一次吧,下一次。</p><p class="ql-block">每人发了张面票,奥灶馆双浇面一碗打发了中饭。告别了,昆山。</p> <p class="ql-block">回苏途中按计划特地到“阳澄湖服务区”停顿片刻。</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和石君专程赶来打卡,确实很美。一段时间都公认为中国最佳服务区,也许喷子太多吧,小心翼翼地改成“最美园林文化服务区”,于是,太平了。</p> <p class="ql-block">那一笔一划构成的苏式粉墙黛瓦真是醉了!</p> <p class="ql-block">那永远“蓝天白云”下的苏式购物街很有个性喔...</p> <p class="ql-block">综合了苏州各著名园林特色的东西两个小院,给众多往来各地路过这里的人流展示了一种如何休闲的诱惑。</p> <p class="ql-block">阳澄湖畔,高铁、动车、高速,永远匆匆的人们是否需要缓行片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