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行

老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隔几年,我就想去安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萍乡安源是我国近代工人运动的摇篮,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爆发地。凭这两件大事,就足以让它彪炳青史、千载流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源是古老的,古老在于它具有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安源又是常新的,常新在于安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安源的面貌日新月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春光明媚。我和好友一行三人又一次踏上了安源这块红色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点50分,我们来到安源区大牌坊前。牌坊上“安源国家矿山公园”几个大字格外耀眼。我们走过影视城,来到安源广场。广场上鲜花盛开、旗帜飘扬、欢歌笑语、人来人往。广场正上方即纪念馆台阶前的小广场中央,在那翠色欲流的松柏丛中,矗立着一尊七米多高的青年毛泽东塑像。他长发飘飘,右手撑腰、左手轻舒抱拳。他器宇轩昂,充满阳光和正气。他是改造中国,改变世界的历史巨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年毛泽东从1920到1930年共十次来到安源。前八次他深入考察安源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政治诉求,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建立起工人革命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创建人民军队。第九次即1927年9月,他在安源发动武装起义。以安源工人为主的第二团,是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1928年4月,毛泽东在井冈山茨坪接见中共安源市委委员邓贞谦(21岁,返萍途中被捕遇害);11月指示安源工人领袖袁德生负责在萍乡建立交通机关;同月指示中共湖南省委选送安源工人上井冈山,充实红军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第十次来安源是在1930年9月,他和朱德率领红军攻打长沙,22日回师萍乡县城。24日到达安源,安源一千多工人参加红军,其中还有不少是技术人员。他们挑了一百多担炸药和一批通信器材组成工兵连和电话大队;他们为红军修理了大批枪支;他们打开矿局金库,缴获十余箱银元交给红军。28日,毛泽东率军到达宜春,10月4日攻下吉安,史称“九打吉安”。1936年朱德跟《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宁谟·威尔斯谈到这次军事行动时说:“红军在醴陵、萍乡、宜春一带活动后,到达吉安时已扩充到五万人,财库里积聚着三百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源在中共党史上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安源的中共党员人数曾一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前后有五千多名工人参加红军,从中还走出了一批开国将领。安源矿被称为“将军矿”。安源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登上台阶来到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纪念馆前。纪念馆屋顶正前方旗帜中央的青年毛泽东肖像格外引人注目,两边墙体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八个金字耀眼生辉。此时此刻,一种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万分敬仰之情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走进纪念馆。纪念馆的两层主楼作为陈列室,基本陈列系统地介绍了从1920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展示了许多图文并茂的资料、文物,还有很多配有声光电效果的影像、场景和雕塑,展现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我站在《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前驻足凝望。这幅肖像画是安源的光荣,是人民心中永远的太阳和精神支柱,其政治意义和艺术价值无可估量。安源也因此画而身价倍增。</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来到肃穆庄严的萍乡烈士陵园。陵园牌坊的四根立柱上赫然刻写着两幅对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联语意境博大深远,气势恢宏、气壮山河。陵园四周绿树环绕。我们踏着台阶,抚摸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读着感人至深的烈士事迹介绍,我们的思绪回到了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那高高耸立的纪念碑,象征着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和丰功伟绩;那庄重的烈士墓仿佛在讲述着烈士生前宁死不屈的斗争故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陵园,我们走过长长的街道。参观公务总汇大楼即刘少奇谈判大楼后,爬上山坡来到盛公祠前。这座欧式建筑原为萍乡煤矿总局,后为矿局所聘德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住房。可以想象,当年顶戴花翎的大清官员和西装革履的洋人在这里进进出出、办事当差,这里曾经是何等的热闹和风光啊。1916年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宣怀去世后,矿局为纪念他,将此屋命名为盛公祠。我们来到祠后一座低矮的平房里,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正在炒菜(老人留守老屋)。她和我们走到门前,热情地告诉我们:“这座祠墙砖实、墙体厚。冬不用生炭火夏不开空调,冬暖夏凉,住着舒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源一万七千矿工,一万七千家属,一万七千学生(全国各地的都有),盛公祠里住满了人。他们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地开展政治运动,热闹极了。那时,祠堂旁边也住满了人家,现在都拆迁走了……”如今,傲然屹立百年的盛公祠,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它笑看人间沧桑变化,正在向人们深情地诉说着清末洋务先贤们的工业强国梦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盛公祠下来,我们又参观了八方井44号毛主席旧居,然后来到“总平巷”矿井口。我顺着主巷道走了几百米,里面一路灯光,运煤小火车来回穿行。洞里大巷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大大小小的管道和电缆线分布在巷壁。我趁机向工人师傅了解井下的一些情况。毛泽东曾七次在这里下井调研,与工人促膝相谈,进行革命活动。晚清以来,安源的煤炭主要运往湖北汉阳铁厂,钢铁大量用于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汉阳兵工厂制造枪炮武器。“汉阳造”步枪是抗日战场上的主力枪械,这种枪甚至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样说来,安源煤矿为国防,为国计民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参观了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毛主席去安源铜像、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刘少奇和李立三旧居、黄静源烈士殉难处、工农兵政府旧址、补习夜校旧址、工人俱乐部、消费合作社(廉政馆)等纪念设施,让我感慨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们重读了安源近代史,重温了它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又一次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圣地安源,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再相见。</span></p> <p class="ql-block"> 编写:ZengShengqu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