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之旅—-扬州(一)

翠竹

何园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5日下午,我们来到“晚清第一园”之何园。</p> <p class="ql-block">要知道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首先要了解一下何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何园主人是晚清官员和盐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芷舠,他在</span>49岁时突然辞去官职,来到扬州隐居,修建了这个诗意的园子。何园很特别,除了常见的中式园林要素,还有不少西方园林的特点:西洋玻璃、欧式壁炉、百叶门窗、水晶吊灯……晚清时洋楼并不少见,但是在园林里却很罕见,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园林要“载道”,要体现主人的情趣、志向和灵魂,这样看,何老爷子相当西华和开放。</p> <p class="ql-block">何园有两个花园,大花园叫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小花园叫片石山房,曾是明末大画家石涛的园子,后被何家买下。一家人主要住在院子里一栋洋房里,叫“玉绣楼”,因园中有一颗玉兰树和一颗木绣球而得名,这两棵树今天还在,而且已经长得很大。</p> <p class="ql-block">大园子中间有个池塘,里面种着荷花,边上还有一艘小木船,夏天孩子们会坐上小木船去池塘里采莲蓬。园中还有不少假山,是捉迷藏的好地方。小花园里种了很多树,秋天桂花盛开,小孩子采摘桂花给娘做桂花糖。</p> <p class="ql-block">如果岁月一直这么静好就好了,可惜那是天下大乱的晚清民初,隐居生活终于难以持续。</p> <p class="ql-block">1901年,在扬州住了20年后,何家终于决定举家搬到上海,寻求租借的庇护和新的商机,但是生意遭遇失败,财产都用来还债,上海的花园洋房也变卖了。1935年,何家历尽艰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何园,此时何芷舠已经去世。</p> <p class="ql-block">1901年“何园”主人何芷舠移居上海。</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打响后,生活每况愈下,断炊的窘境把何家彻底推到绝境,何家再也守不住,只能出售换米。所幸的是何家开枝散叶,后来又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同为物理学家的王承恩和何祚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园林的故事,也是一个大家族的命运。这个出过翰林、画家,也出过博士、商人的何园,不再是一个家族朝朝暮暮的栖息地,而成为每个普通人都能探访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时代如洪流滚滚向前,不可改变。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坚守理想的同时,还能豁达便通,在时代里博一个好命。就像何老爷子那样能“与时俱进”。</p> <p class="ql-block">何园导游图。“何园”主体可分为东西两部份,中间包围的是住宅区,三个部份以两层串楼和复廊连成一体,而何园东南角则是复建的“片石山房”。</p> <p class="ql-block">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一位集官僚、盐商、隐者、教育家多重身份的传奇人物,曲折隐秘的心阶历程在此淋漓披露;一个由封建走向开明的世家大族兴衰荣辱的生存活剧在此栩栩上演;一部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丰富多彩的外传故事在此生动展现……</p> <p class="ql-block">从“寄啸山庄”的院门走过。</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是“船厅”。东园的建筑以“船厅”最为精致,整座厅形似船形,四周地面以鹅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纹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船厅四周是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据说是园主人从法国购买回来的,给以“人在厅中坐,景自四边来”的意境。厅旁抱柱楹联为“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可见园主人对海上舟船生活的向望。</p> <p class="ql-block">船厅四周的地面做成水波纹的装饰,就像船行驶在水面上。真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最有意思的不是船厅建筑,而是藏在建筑景观背后的故事。这座名为“桴海轩”的船厅,就是主人身世的象征,它与园主一生的命运和追求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方,这里出生的何芷舠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名叫“芷舠”,含义是一只盛着香草的船;二十岁步入仕途,当的是盐官、粮官直到江汉关监督,始终在和形形色色的运输船只、船务打交道……身为江汉关监督,何芷舠在处理洋务的过程中经常被卷进华夷坚锐的漩涡,多次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努力着。面对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担心长此下去,自己的爱国抱负不得施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再三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激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绿杨城廓的古运河边上。</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车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时说过:“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 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都不接受我的主张,我就乘船到海外去。预示这船厅正是何芷舠心目中的“桴海轩”。</p> <p class="ql-block">厅内陈设着清代风格的红木圆桌,雕刻有灵芝的太师椅。栢木梁柱的造型为抬梁式,凉垫木上雕着鲤鱼摇尾,其神态古朴自然。这高悬的一块匾额“桴海轩”,叙述着园主耐人寻味的命运,加上船厅四周用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使人顿生“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之豪情。</p> <p class="ql-block">船厅东北角有一座60米的贴壁假山就像嵌在围墙上一样,沿壁面走向一路攀缘,状若游龙腾蛟,搅出万千气象,把原本封闭压抑的高强深院,打造成一座拥抱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有一六角小亭是“近月亭”,背依粉墙,别有一番情趣。</span>闲坐船厅,观花赏景,可赏雪、可赏月,处处透着雅意闲情。</p> <p class="ql-block">近月</p> <p class="ql-block">翰林公子读书楼,紧邻贴壁假山近月亭。</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东接贴壁山的嵯峨登道,南临“桴海轩”的万倾波涛,不知是有心设计,还是无意巧合,它的环境景观正是一幅著名的古代治学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的二层就是何园大公子何声灏的读书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声灏终日在书房苦读不负父望,于1882年乡试中举,1890年殿试二甲第六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span></p> <p class="ql-block">当年何家大公子何声灏在这里三更灯五更火发奋攻读,从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之后,又一举闯过会试、殿试、朝考大关,步祖父何俊后尘,被皇帝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也给何园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读书楼”。</p> <p class="ql-block">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园园主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做了大官,留下了后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名人学者。</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内</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里的陈设简朴清寒</p> <p class="ql-block">写字台</p> <p class="ql-block">何家读书写字之规</p> <p class="ql-block">何家对子嗣的读书规</p> <p class="ql-block">何声灏进士及第后从京城发来的捷报(何园陈列的原物)。何声灏被翰林院钦点为庶吉士。</p> <p class="ql-block">从读书楼出来,沿游廊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蝴蝶厅</p><p class="ql-block">水池的北面有上下两层楼房,歇山顶式建筑四角昂翘,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被称之为“蝴蝶厅”,是园主宴请宾客所用。</p> <p class="ql-block">玉绣楼</p><p class="ql-block">来到玉绣楼所在庭院,顿有开阔疏朗之感。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因院中种植广玉兰和绣球而得名。一百多年前,何家的老少主人们,就在这样的一个园居空间里一幕幕演绎他们的人生故事。
</p> <p class="ql-block">玉绣楼的主体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此外,在体现住宅建筑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细节,如地面设通风孔、地下建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等,可见当时园主人“与时俱进”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玉绣楼,共有28间,中西合壁,新颖别致。</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小姐闺房,是园主人女儿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会,小姐是不可以轻易与人见面的,因此园主派"重兵"把守,客人也不敢越雷池半步。</p> <p class="ql-block">小姐房是不允下人入内的,所需物品就是从这圆形洞传上楼。</p> <p class="ql-block">“何园”的住宅区内陈列了何家一百三十多年五代人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国名园,江南孤例。何园主何芷舠自己取名为寄啸山庄。曾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扬州何园建园者何芷舠的情况颇为特殊:从他父亲起,连续5代才俊辈出。</p> <p class="ql-block">何氏家谱谱系表</p> <p class="ql-block">何园主人何芷舠</p> <p class="ql-block">何园首任园主何芷舠,并无功名,在清朝末年从小小的盐官、粮官做起,升至江汉关监督。官场上的顺风顺水,或许是沾到了他父亲何俊的光,因何俊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进了翰林院。当然,何芷舠本人的能力想必也属“非凡”,否则退隐时哪来大把银子打造何园?不过,他最为过人之处也许是深谙“进退之道”:49岁那年,突然“急流勇退”,闲居于绿杨城廓的古运河边;18年后(1901年),67岁时却又带领一大家子到上海定居(仍然留着何园,至抗战后期才由子孙们出售),为后代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园主何芷舠应该是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早的人。儿辈虽大多为清未读书人并出仕为官或经商或教育,也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文化。至何家孙辈则多人曾出国深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效力。而另一方面何家与民国期间著名书画家,国学家如黄宾虹、朱千华等交往甚深,又汲取了许多国学精髓。以至何家一百三十多年来历经五代都能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何园里陈列的何芷舠夫妇画像</p> <p class="ql-block">何芷舠的父亲何俊,翰林院庶吉士。</p> <p class="ql-block">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p> <p class="ql-block">何芷舠母亲赏月楼内的罗汉床</p> <p class="ql-block">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20岁即走上仕途,后由户部郎中调往湖北任督粮道、盐法道,步入红顶商人的行列。光绪2年(1876)迁任湖北汉黄德道员,同时兼任江汉关监督,当时汉口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后来新中国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就建在了武汉),但主要业务却由取得鸦片战争胜利的英国人把持。几年后,秉持"舒啸"之志,又有万贯家财的大清道台拂袖而去,以"奉母"为由辞官归隐,这时的何芷舠才刚刚49岁。</p> <p class="ql-block">何家祠堂内陈设容像为原祠堂的真迹复制品,展出的是何芷舠及其上五辈人的容像。</p> <p class="ql-block">祠堂中还挂着《何氏家规》十一则,包括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p> <p class="ql-block">【何氏家规】</p><p class="ql-block">一、孝敬亲长之规</p><p class="ql-block">二、隆师亲友之规</p><p class="ql-block">三、鞠育教养之规</p><p class="ql-block">四、节义勤俭之规</p><p class="ql-block">五、读书写字之规</p><p class="ql-block">六、出处进退之规</p><p class="ql-block">七、待人接物之规</p><p class="ql-block">八、饮食服御之规</p><p class="ql-block">九、量度权衡之规</p><p class="ql-block">十、撑持门户之规</p><p class="ql-block">十一、保守身家之规</p> <p class="ql-block">何芷舠的长子何声灏</p> <p class="ql-block">何芷舠隐退了,他的长子何声灏似乎并不满足于坐享其成、继承何园的产业。他在何园的一座很不起眼的小楼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奋发读书;终于在光绪年间进士及第,像他祖父一样被皇帝钦点了翰林。</p> <p class="ql-block">左起三为何大少老爷,翰林何声灏。</p> <p class="ql-block">何家第二代</p> <p class="ql-block">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何芷舠次子何声焕的2个儿子 - 何世桢、何世枚同为留美密歇根大学的博士。1924年,兄弟俩用祖父留下的钱在上海创办了“持志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持志大学,培养了参加东京审判的联合国国际大法官倪征懊、科学史学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胡道静、古籍版本学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p> <p class="ql-block">何园里有关“持志大学”的展览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门俊秀:</span>何家第三代、第四代。</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老照片,何世桢与毛泽东,汪精卫等人。</p> <p class="ql-block">何芷舠的曾外孙女王承书和曾孙何祚庥,表姐弟俩,又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王承书,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为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做出了贡献,并隐姓埋名至去世;何祚庥则被冠有“科学之剑”的美誉。</p><p class="ql-block">何园人家,祖孙翰林、兄弟博士、姐弟院士,可谓“才俊辈出”。这,也许是我更为偏爱何园的一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百年望族</p> <p class="ql-block">何氏家族为一书香门第,无论从学从仕从商从教都非常出色。何家历代都十分重视读书,“何氏家规”中最为详细的是“读书写字之规”,而且不同的是还强调了量材施教的原则。太平天国期间何芷舠协助曾国荃管理钱粮,任湖广海关总督后又精通商务和海内外贸易,因此后来也经商有道。</p> <p class="ql-block">何氏第二代何声灝清未曾高中进士二榜第六名(即进士第九名)。何家家规森严,五代子女在各行各业都頗有成就,现在虽散居世界各地,然名望犹在。如现在祚字辈中就有罗干夫人何祚芝,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也是第一个站出来怒斥法轮功的院士)等。</p> <p class="ql-block">顶上的西洋吊灯。</p> <p class="ql-block">由于何园的主人何芷舠在清政府驻法国公使馆担任过职务,对西方建筑非常喜欢,所以,这座园林,在建筑装饰上体现了部分西洋风格,是一座中西建筑风情相结合的园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茶几上的西洋酒</p><p class="ql-block">何园中何芷舠的卧室。卧室的中间为拉门,后隔间置有阔大的梳妆台和小圆桌。</p><p class="ql-block">从陈设上体现出“西洋气息”,也体现出何芷舠并不是个“墨守成规”者。</p> <p class="ql-block">洋楼闺房</p> <p class="ql-block">琴棋书画</p> <p class="ql-block">书香门第。这是当年何芷舠的书房,从其写字台和其它摆设以及壁炉上的瓷砖细查,已见一派浓郁的西式风情。</p> <p class="ql-block">女孩也求学</p> <p class="ql-block">女佣女儿兰子</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与何家六十年的书画缘</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居室“芷虹斋”,何芷舠的“芷”,黄宾虹的“虹”。</p> <p class="ql-block">渊源从国画大师黄宾虹与何园主人何芷舠的交往说起。黄宾虹是何芷舠长媳的族叔,他28岁时初到扬州,受到何芷舠的热情接待和器重。30多年后,已经蜚声画坛的黄宾虹成了何芷舠孙子和曾孙女的提携人。祖父何芷舠49岁辞官,长房次孙何适斋干脆“三十以后不为吏”,当起了终日以笔墨自娱的散淡闲人。而他的长女何怡如又继承父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成为一名丹青高手。</p> <p class="ql-block">何园里蕴藏着四个“天下第一”,三处位于西园。“天下第一廊”指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或直或曲,贯穿全园,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雏形。而复道回廊上的花窗被称为“天下第一窗”。造型阔大,气宇轩昂,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是园林花窗中罕见的极品。“天下第一亭”指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园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一座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在上面轻歌曼舞,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起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位于园东南的片石山房称为“天下第一山”,在石涛大师叠石人间孤本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石屋有两间,东西都有洞门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这里便成了养心消暑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亭、</span>廊、窗。</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亭</p><p class="ql-block">首先要说的便是位于西园的天下第一亭——水心亭。水心亭位于水池的正中央,相比传统的亭子,水心亭的体量要大很多。亭子四周皆是假山建筑。如此私密的环境不仅显著增强了唱戏时的回声效果,同时也为原主人提供了私密的谈生意场地。</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窗</p><p class="ql-block">西园并非绝对的封闭。在东南两侧的复廊上设有十几种形式各异的漏窗。通过漏窗的框景,将西园与其他地区的景观联系起来,做到了隔而不断、相互渗透。</p> <p class="ql-block">更为巧妙的是漏窗的位置。如果你来过何园你一定会发现,每一个漏窗都正对着建筑的门、窗或者亭子,不偏不倚,角度恰好。</p> <p class="ql-block">花窗的造型分别取自折扇、梅花、海棠、莲瓣等</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廊</p><p class="ql-block">何园的长廊长达1500米,更让人惊叹的是它采用江南园林中少见的双层复廊。上下两层皆可行人。从这一点不得不让我们惊叹何家雄厚的财力。长廊连接园林中的各个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通向不同的院落和房屋,下雨天到家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走湿路。所以何园的回廊有“立交桥”之称。</span>同时提供了绝好的观景角度。</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山</p><p class="ql-block">位于园东南的“片石山房”则称为“天下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相传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之手,现在可算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了"。专家们认为,片石山房叠山之妙,在于独峰耸翠,秀映清池,当得起"奇峭"二字。此园的设计,以石涛画稿为蓝本,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石涛,原名朱若极,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明朝宗室的后裔,明朝灭亡之后,为避免清统治者的迫害,出家为僧,亡国之痛使之寄情山水,并在叠石时将胸中郁愤转化为佳山秀水。石涛死后葬在扬州蜀冈。</p> <p class="ql-block">石涛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还开辟了扬州画派,为扬州八怪的先驱。石涛遍访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晚年侨居扬州,留下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假山内藏有一所石屋,可作夏日消暑的好地方。它本非自然而追逼自然,出自人工却巧夺天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游“片石山房”最不能忽略的景观就是“镜花水月”,西边廊壁间镶嵌的一面大玻璃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面镜子都能将园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从片石山房西边廊壁的大方镜子里能别致地映照出园中秀色,称为“镜花”。片石山房对面,无论黑夜与白昼,湖石假山下的清池中,时刻倒映有一轮明月,随着观者的步伐移动,会发现或如皓月明镜,又或如锋刃镰刀,称为“水月”。</p> <p class="ql-block">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称一绝,光线通过留洞,映入水中,在湖中水面上有一轮明月的倒影,而且左右移步会发现所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不一样的,满月、上弦月、下弦月都有。</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水中的小白点就是"人工造月"。</p><p class="ql-block">月亮倒影的源头在哪呢?原来是假山上有一个石孔,光线通过石孔反射到湖面上形成的月影,这“人工造月”就是片石山房的一绝。</p> <p class="ql-block">七律 何园</p><p class="ql-block">芳菲不尽一堂花,斜柳依依乱茜纱。</p><p class="ql-block">片石山房观月曲,回廊复道赏楼嘉,</p><p class="ql-block">明心碧落连台戏,悦目红罗晓日霞。</p><p class="ql-block">无水船厅通大业,江都寄啸是何家。</p> <p class="ql-block">何园是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作,而且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奇葩。</p> <p class="ql-block">扬州的园林虽没有颐和园和避暑山庄那样皇家的大气恢宏,也没有苏州城官宦府第那般温婉大雅,但却吸收了儒商宅院的奇巧,有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味道,其中寄啸山庄可谓是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提到何园,就不得不提起浪漫爱情剧大师琼瑶,浪漫的她极为眷恋扬州古城,曾先后六次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而且她尤其喜欢扬州的何园,并且在这里拍摄了自己的多部作品,《婉君》、《苍天有泪》、《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3》等等,可以说何园是琼瑶女士书中最为心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园还是国内著名的影视取景的天然基地,</span>也许你经常会从影视剧看到类似场景,除琼瑶作品外还有《红楼梦》、《上错花轿嫁对郎》<span style="font-size: 18px;">等近百部影视剧在此取景。</span></p> <p class="ql-block">骑马楼</p><p class="ql-block">骑马楼是一幢整齐、对称、具有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的建筑。上下两层。正面看,其形似马鞍,中间有一狭窄的巷道。由此巷道,将骑马楼分为西楼与东楼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骑马楼之功能,是留居客人的客舍。为了内外有别,在主客居之间设了一道不常开的门。为主人广交良友之需,当年,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从1980年—1985年),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宋)</p><p class="ql-block">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p><p class="ql-block">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