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我们坐高铁到济南,然后直奔山东聊城的临清市。临清被称为“另一个开封”,在古代经济结构下,它与开封一样,其兴盛荣衰,他们的命运,都与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开封依靠水路运输的兴盛,在唐宋时期很快就成为天下第一大都市。可,随着元朝的建立。将首都定于大都也即现在的北京,从而调整了大运河的航道,从此,直接造成了开封的衰落,却成就了山东聊城临清的崛起。临清逐步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尤其到了明朝时期,临清达到了鼎盛阶段。所以,临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清朝末期,临清走向了衰落,更由于科技的发展,海运必然替代水运,最终使堪比苏杭的临清成为了现在的普通县级市。可它的历史痕迹却还是那么顽强地存在。在临清,我们游览了宛园、运河钞关、鳌头矶等名胜古迹,领略潮起潮落历史的起伏沉浮。 首先我们慕名参观了宛园。宛园原来是临清具有3万职工的三和纺织集团的办公场所,后因企业搬迁,这位私企原董事长宛秋生投资三个亿,将其改造成为仿苏式风格的占地110余亩的园林,在2016年才开始对外开放,并以宛秋生的姓命名。 一进宛园的大门,一块大型的砖雕影壁映入眼帘。只见此砖雕影壁以运河为主线,集运河钞关、鳌头矶、舍利宝塔、清真寺等名胜古迹于一体,生动地展现了当年乾隆下江南途径临清时的隆重场景,也展示了当时临清商业重镇的历史风貌。 宛园景区占地116亩,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水面也有1.8万平方米。山林绿化覆盖3.3万平方米,真的是一家江南水乡风味的古建筑园林。 走进园林,深感其仿的苏州园林可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园内汇集了诸家名园的精华,布局精巧,疏密有致,曲径通幽,移步易景。 亭台楼阁全部结合现代苏式技法建造,全部采用榫卯衔扣,结构稳定,精致美观。 青砖灰瓦,假山构筑均出自苏州工匠名家之手。不得不惊叹”千景汇集小天地,百幅图画在园中“。 观芍亭、翠芳亭、观瀑亭等亭阁,雅趣横生,在这北方园林见到,实属喜出望外! 小桥流水,柳暗花明,名联盈目,奇石百态,苏园风格之精巧跃然眼前。 置身宛园,不得不为其方圆宽阔,门楼高耸,气势恢宏,十分壮观的景象而震撼。那楼廊亭榭错落有致,山水绿树交相辉映,小桥连接婉转回环,恍若江南水乡。江南园林的精巧与北方园林的气派完美契合,珠联璧合,真是巧夺天工,宛园真不愧为当代园林建设的绝佳精品。 船舫建筑的香洲,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是榭,船尾是阁,阁上又起楼。站在船舫头向北眺望,那是步步飞流,流光溢彩,好一个满园秀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宛园内有好多这样的异形窗,造型别致,美观典雅,充分诠释了古典建筑中借景的绝妙手法。透过这样的异形窗,真是景中有景,画中有画,让人享受了视觉的美餐,真是巧妙绝伦,美艳无比。 伸出异形窗外观望,,又一副美轮美奂的图景。 水边亭子里,大多摆放着太湖石、灵璧石等各种自然造就的奇石造型,尽显天然奇石的灵秀气息。 月岩望瀑之景,此处称得上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林木葱郁,峰岚叠嶂,怪石嶙峋,洞壑毗邻,真是太美了。 藕花坞旁蓬船横,一泓碧水卧岩生。好一派景色宜人的船坞码头。 槐柘松舍是宛园内唯一以植物名称命名的二进四合院、二进山房。是典型的苏州园林式宅院。其前院有正房,东西厢房,而后院建有抱山楼,是主人全家居住、待客的场所。园内柘树与松槐为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槐柘松舍后院的抱山楼又称绣楼,是古代大家闺秀生活学习休息的住所。宛园复原了当时绣楼的摆设和场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这些大家闺秀们必习的乐器书籍包括画笔等都一一展示了出来,而其中的家具,都是用小叶紫檀打造,由红木名匠雕刻,造型考究,工艺复杂。尤其是此闺秀卧榻中那房中之房的拔步床最具观赏价值。 宛园内建筑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个单体建筑,就是揖峰指松馆。该馆借鉴了苏州留园有江南第一厅堂之名的五峰仙馆的建造结构和手法。家具十分讲究高档,这些高档讲究的家具,就足以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厅堂画卷。而馆名巧借两个历史典故。堂内悬挂着清末探花张岳崧题写的匾额,使面积达300平米的揖峰指松馆显得厚重而典雅。 以三和纺织集团名字命名的三和桥,高大而气势宏伟,飞架于两边古色古香的木雕花连廊之上,真是美不胜收! 不同角度看这三和桥,都不失其为伟岸典雅,其风格真可谓南北融合一体,刚柔并济,漂亮极了! 宛园中还有一个藏宝之地—三和博物馆。在馆内地下,有一个博大的地下私人收藏厅,都是宛秋生一生的收藏品。原则不对外开放。我们在朋友的帮助下,有幸观看了这地下收藏厅的珍贵藏品。自动扶梯来到地下展厅,一幅幅历古至今的名书画家的字、画规规整整悬挂在高大的墙上,有的年代久远有些破损的,都按书画的收藏标准订立完好在墙上。所有照明都采用感应自动化技术,走到一幅字画前,这幅字画的照明自动点亮,一走开就自动熄灭了。厅内始终保持恒温恒湿,可见,这种书画光保管都是难度很大的。厅内绝对不允许拍照。收藏品数量之巨真是难以想象。看了这个,其他什么古钱币等的展厅也就不感兴趣了。 离开宛园,我们慕名参观了临清的舍利宝塔。该舍利宝塔与杭州的六和塔、扬州的文峰塔以及通州的燃灯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舍利宝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也即1611年,是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塔高61米,八面九级,通体近乎垂直。该塔最大的特点是塔顶呈将军头盔形,实属罕见。 舍利宝塔屹立此处已愈四百余年,经历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坚挺不倒,后一直成为临清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大运河上的航标,人们远远看到这将军头盔形塔顶的宝塔,就知道临清到了。 舍利宝塔这边一大片荒地,原来都是运河,可现在都已干涸。清朝统治后期,大运河年久失修,淤泥增多,水位逐渐变浅,致使很多船只无法行走,这也是使临清逐渐出现衰落的原因之一。 临清位于山东和河北省的交界地,过这座大桥的对面,就是河北邢台。 临清三分之二人都是回民,故临清的清真寺规模宏大,现一共有东寺与北寺两座。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礼拜殿内可供2000余人进行礼拜。 北清真寺与东寺遥相呼应,各在一条马路的两端。现在,每星期去两清真寺做礼拜的人还是非常兴旺,他们的信仰还是非常坚定。 清真寺出来,路过了元朝时的运河。据说,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经过临清,都是在此处下船,因而,这元运河段还作为古迹保留着。 平时经常会说“独占鳌头”,其实这句话出自于临清“鳌头矶”这组明代古建筑群。鳌头矶就在临清市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分岔处,建于明嘉靖年间,其布局严谨,幽深玲珑,院内竹影婆娑,照壁刻石相映成趣,建筑技艺高超,其中有登瀛楼、吕祖堂、观音阁等。 登瀛楼内展出了好多有关临清随大运河兴衰沉浮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介绍,可以较全面了解临清经济发展的历史概况。 自元朝建立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改道,使位于山东和河北交界的临清,成为了当时的运河要关、漕运咽喉,临清便很快成了北方地区的货物中转站和集散中心,来来往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从展示的图片中,也可以看出,就是西藏人用的哈达,都是由临清纺纱织成。临清当时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明朝时期更是达到了最鼎盛时期,真可谓“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当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要在临清下船逗留,站在这“独占”“鳌头矶”上向前眺望,看到远处的凤凰岭犹如一座小土堆,顿觉豪情满怀,“独占鳌头”! 大众公园内,那树丛中小小尖尖的,就是当年乾隆皇帝站在鳌头矶上看到的凤凰岭。 物流运输发达,商贾云集,繁华富庶的临清,肯定也设立了大规模的税务机关,那就是“运河钞关”。这是运河钞关的遗址大门。上面门楣上还刻着“钞关”两字。 进入运河钞关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对当时钞关官员的复原铸铜像,显得神圣而威严。 在每一片空地上,都摆放着对该地的原址说明,诸如“公堂,也称大堂。钞关官员审理案件的地方”等等。 室内展示了当年钞关官员办公、会客的情景,很是逼真。 对外国人也不例外,按章收税! 展示了一些碑帖,这是“遵谕撤销私行抽用布商渔利碑”,以示钞关官员必须大公无私,遵章守法。 进入临清钞关展览馆内,这复原当年真实钞关规模的结构模型图,真令人震撼。有这么大规模的钞关,当年临清的繁华可见一斑。怪不得在小说”金瓶梅“中也有对临清的描述:”到了临清,这临清市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如此繁华的景象,也只有在苏、杭、南京等城市才有。因而,临清自然被誉为”另一个开封“了。 钞关展馆展示了明朝钞关的组织结构及关税税种等一系列钞关的具体事项和规章,也揭示了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些都是复原当时钞关官员在收粮现场计算税收情况的实体场景。 走出钞关大门,这周围一大片砖砌平房和宽广的场地,全是当年运河钞关的遗址所在。现在,已是临清的一个旅游胜地!历史的潮起潮落,令人嘘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