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篇

天之骄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篇于牛年大年初二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起广泛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继《尚书》篇之后,《天工开物》篇于3月7日与广大观众见面,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再次引起了全国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与《尚书》篇相比毫不逊色,依然让人沉浸其中,感动无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初识《天工开物》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知宋应星为古代科学家。今看《典籍里的中国》才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纺织、陶瓷、染色、机械、榨油等工业技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也有人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宋应星自年少就立志学神农氏,让百姓吃饱饭。&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期围绕宋应星福泽百姓的梦想展开,少年-中年-老年,六次科考的坎坷没有磨灭他的意志。&nbsp;在科考失败之后,结合六次科考的所见所闻,宋应星决定回归家乡,回归自然,将一切见闻编辑成册,让当时的生产技术广为流传,使更多人知道并且运用于生活中。&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年的宋应星回到家乡,耕读持家,把书里的技术传给乡邻,写书,传书,一直不忘自己的初衷。在哥哥宋应昇和好友涂绍煃支持下,最终完成这部囊括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节目开始,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来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试验基地,听着袁隆平院士向学生们讲着他的禾下乘凉梦。转而又穿越到了明代宋应星所在的时期,听着宋应星向哥哥讲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两个时代的人都有着同一个梦想,五谷丰登,物阜民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穿越至今,看到如今的袁隆平也有“禾下乘凉梦”,他感觉遇到了知音,深深的握手让人动容。当撒贝宁给他介绍当今的技术发展,他感慨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节目最后通过撒贝宁带领老年宋应星观看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听到南昌到北京西做高铁只要三个小时,坐飞机只要一个小时这样的讲解时,宋应星震撼了。因为他那个时代是要走上半年的。当宋应星来到袁隆平的试验基地看着粒粒饱满的稻子,听着袁隆平院士有着和他一样的禾下乘凉梦时满眼的激动,特别是两个时代有着共同梦想的两位科学家跨世纪的握手时,无不让人感动落泪,多希望那是真的穿越时空的知己之间的相握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工开物》,使人感受最深的是传承中国精神。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它展现的是永不言弃失败,努力奋斗的精神。宋应星走出书斋,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体现了他勇于创新的精神。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工开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但这种精神仍然没有过时&nbsp;。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中国精神薪火相传。蒙曼老师说,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因为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工开物》篇,在90分钟内,通过话剧舞台把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讲给电视观众,提炼了素材,突出了主题,又平易近人,具有震撼力。“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两句话,凸显了宋应星关注民生疾苦的悲悯之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农业科技入手,讲述宋应星著述《天工开物》的意义,与当前时代关注民生、注重科学的主旋律相吻合,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效果显著。《天工开物》篇不是《天工开物》的全部,但它徐徐拉开了《天工开物》的大幕,引起了观众对典籍的极大兴趣,引导观众去阅读、理解、体会。这是《典籍里的中国》的巨大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本篇从典籍守护和传承的视角去理解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体会《典籍里的中国》带给我们的艺术冲击力。宋应星《天工开物》在历史传承中几乎湮灭的坎坷命运,是旧中国不重视科技人才和科学技术,最终走向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工开物》的价值被重新发现、传播、弘扬的历史,也是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逐步找回文化自信的现代中国的缩影;而如今对典籍传承的探索,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其中包含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寻找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思考我们走向何种未来的多重意义,这正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缩影。当宋应星与袁隆平穿越三个多世纪,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从泪眼中看到了宋应星期待的眼光,看到了今天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奋斗,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