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游在山西,必然要去云冈石窟。 云冈古称武州塞,自越武灵王以来, 就是贯通西北的边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西域,中西文化交流再掀高潮,武州山大石窟寺成为平城(今大同)丝绸之路的前站,唐辽金元以后,这里是胡汉之间的重要孔道。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现存洞窟53个,石像5.1万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集雕刻和壁画于一身,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闻名于世。 进入景区大门,两侧有13对骑象四棱神柱礼佛大道作为引导,穿过山堂水殿,烟寺相望,伫立石桥,就看到了武州山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的石窟轮廓。 <div><br></div><div><br></div> 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东西绵延约1公里。此窟石雕造像气魄雄伟,菩萨、力士及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在塔柱雕造的蟠龙、狮、虎和金翅鸟等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雕刻技艺,在继承和发展秦汉石雕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精华,形成独特风格。 云冈石窟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div><br></div><div><br></div>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走过分界门,就是第五窟——四十五窟。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内容丰富多彩,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八窟为一组双窟,两窟窟前有三层木构窟檐,七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是三世佛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壁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和表现佛传故事的佛龛,窟顶平棋飞天和南壁门拱上部的六个供养天人,雕刻十分精美,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四壁雕像风化严重,门拱两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雕刻技巧与造型都较成熟,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div><br></div><br> 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九窟分前后室,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后室窟门上凿有明窗。前室东西壁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壁面满刻佛像、飞天。后室北壁主像是释迦佛。十窟也分前后室,后室门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的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十一至十三窟为组石窟。十一窟正中凿出方柱,四面各雕上下龛。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历史的重要资料;十二窟前室正面凿成三间仿木构建筑的窟檐,东西壁也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窟顶雕有伎乐飞天,手持排箫,琶邑、笛、鼓等乐器;十三窟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是此窟中的精品。 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统称“昙曜五窟”。十六窟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 和佛龛。 第十八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的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佛,高15.5米。东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娴熟,堪称杰作。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高8米的坐像。 20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公元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晚期雕饰精美,法像清秀脱俗,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过程自此完结。 总体看来,相比之下,皇家修建的前20窟集雕塑和壁画于一身,要比皇家迁都洛阳后,当地达官贵人修建的小型洞窟观赏度高的多。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健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的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