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知青与村民的握手。</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看美篇时,背景音乐可轻一些。</p> <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初春,一场大雪,不期而至。一群青年,20左右;响应号召,下乡插队。素不相识,相聚于桃园乡张墩村;半世纪的握手,情深谊长。</p><p class="ql-block">图为下乡光荣证。落款为:嘉兴县革命委员会;填发单位:新塍镇革命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被桃园公社革命委员会评为五好社员。</p> <p class="ql-block">回想半个世纪前,正值文革期间,企业停产闹革命,执政的革命委员会,要求城镇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大有作为的农村去。根据镇里的安排,我们去插队的地方主要是桃园乡。</p><p class="ql-block">下乡光荣证:时间为1970年3月18日。</p> <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11日,突遇一场初春极为罕见的暴雪。第二天,我们三位同学穿着高帮套鞋,走在白雪皑皑、路途茫茫的乡村大地上,去落实插队落户的生产队。</p><p class="ql-block">图为张墩知青纽扣厂,当初的知青大本营。 </p> <p class="ql-block">桃园乡位于新塍镇北侧,紧靠江苏,较为偏僻。其中的张墩村与康和桥村距新塍(当初的小镇)最近。那时除走路、行船外,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走路近一小时可到这两村。这两村,张墩多为本地人,瓦房多;康和桥多为绍兴来的农民,大多住草棚。我们当初以张墩为目的地,就是奔着瓦房去的。离镇近、瓦房多,使张墩成为桃园乡知青最多的一个村。</p> <p class="ql-block">2009年1月公布的嘉兴市文物保护点:桃园张墩知青点(宿舍、厂房、食堂)。</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后,有重大纪念意义的知青相聚,原定于去年,因疫情推迟。</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3日的知青相聚纪念会在新塍镇康和桥村新礼堂举行。康和桥村与张墩村,原属桃园乡,今属新塍镇,现合并为一个村,定名为康和桥村。</p><p class="ql-block">知青相聚,村里极为重视。当天,包书记一大早就赶到村里,将会场布置好,还准备了茶水与水果。</p> <p class="ql-block">会前,四位新老书记合影。从左至右:现任的包书记、元老级刘书记、下派的第一书记、曾经的杨书记。</p> <p class="ql-block">有幸与新老两位书记合影。</p> <p class="ql-block">会议开始,包书记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图中戴帽老人是令人尊敬的刘书记,我们下乡时,先后任村支书 、乡党委书记。刘书记为张墩人,既是我们的老领导,也是我们的老朋友。</p><p class="ql-block">与老书记在一起的,是我们这批知青中的金大哥。金大哥是文革前的老高三,如果没有文革,定是妥妥的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张墩杨书记与方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戴着帽子、慈祥的方老师,执教张墩小学多年,是知青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村小,除有教室外,还有篮球场;不仅有利于孩子们就近入学,更是村里的文化和体育中心。所以,村小负责人方老师在村民和知青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p> <p class="ql-block">图中戴着眼镜的胡主任,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召集人之一。前期准备工作主要由他与利生、阿民等人操办,当天分给我的任务主要是接送刘书记和方老师。</p> <p class="ql-block">像是领导在莅临视察!从表情看,感觉比较满意。</p> <p class="ql-block">“领导”继续听取汇报。</p> <p class="ql-block">非常投入地交谈!</p> <p class="ql-block">少年+半个世纪=白眉大侠!</p> <p class="ql-block">包书记在系统介绍康和桥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张墩知青点建设的远景规划。</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知青馆、宿舍、食堂。</p> <p class="ql-block">知青学堂。</p> <p class="ql-block">知青码头。</p> <p class="ql-block">知青广场。</p> <p class="ql-block">知青纪念墙。</p> <p class="ql-block">纽扣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包书记介绍完后,刘书记深情回忆了半世纪前的知青往事。</p> <p class="ql-block">活动主要召集人盛律师也作了激情洋溢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盛律师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以志半个世纪的记念。</p> <p class="ql-block">沈书记是从市广电系统下派到村的第一书记,为村里的建设和发展,投资不小,贡献很大。</p> <p class="ql-block">沈书记在讲话。</p> <p class="ql-block">回顾知青岁月,结识众多朋友,我也感慨万千,有许多感恩的话要说。</p> <p class="ql-block">会后,在村部便民服务中心大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村里集中活动结束后,咱们各自回到当初插队的生产队。</p><p class="ql-block">在咱们插队的张墩(前进)七队,虽然好多老人已不在,有位90多岁的老人,我们认识他,他已不认识我们;不少老人,不堪生活重压,背驼得厉害。但是,相较于20年前,村貌已大变,硬化道路通达每户家门口,村民们新建的住宅,建筑面积都很大,装潢也考究。</p><p class="ql-block">图为刚下乡时,咱俩合住的村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这房子还是比较新的。当初,我看到这房子还可以,就跟队长说:我就落实在你的生产队了。</p> <p class="ql-block">一些老人,背驼得厉害。</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的精髓之处:连接南北岸的小环桥。</p> <p class="ql-block">张墩老书记、当初知青纽扣厂的负责人,虽年事已高,仍是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在勤奋地写着与知青有关的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知青阿民与村民的握手:跨越半个世纪,笑得灿烂无比;真情交流,情深意长!</p> <p class="ql-block">张墩纽扣厂:曾是知青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我与夫人同时下乡,她下乡时,还不满17周岁,这是当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下乡光荣证:落款时间为1970年3月18日。我岳母已九十有余,竟然将她女儿的下乡光荣证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光荣证周边已被虫蛀坏,是岁月流逝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数十春秋;经风历雨,在所难免。回忆当初,正值少年,无奈下乡,历经磨难。来到晚年,反思人生;少年坎坷,人生财富。磨砺之后,安度晚年;宁静从容,淡定自若。这大概是晚年生活的最佳状态,能够进入如此境界,知青岁月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照片大多由夫人用微单所拍,少数由知青好友提供。感谢胡文毅提供下乡光荣证和五好社员证书的照片资料,感谢盛利生提供张墩知青点成为市级文保单位的影像资料。</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有点远,其中某些表述可能不够准确,望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