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湘剧科同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9月,我考进湖南省戏剧学校,入舞美科,学画舞台佈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学后不久的一天,忽然,看见排练厅前面的操坪里摆了一副棺材,上盖了一件戏服,旁边花圈林立,一问,才知道这是湘剧科的一位老师仙逝,学生在同他告别,棺木上的戏服,想必是棺内人生前的最爱。</p><p class="ql-block">哀乐声起,下面齐扎扎站着的几排学生都低头垂泪,念完悼词,告别就开始了。一位学生快速奔至棺木前,先作揖,下跪,扶棺大泣,口中念念有词,伤心至极,退下;接着,又上仨,同样悲痛,作揖,跪拜,起,退后;再一排;接一排……也是,学生们学唱戏,十一、二岁就进校学戏,老师苦口婆心,一句一句地念,一招一招地教,把一身的本事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如今,天天拿着小竹鞭边敲边唱的恩师竟离他们而去,徒弟能不悲伤吗?那个情节,眼润;那个动作,如一场戏。这场别开生面的追悼会,使初进梨园的我大开眼界,体会到梨园世界内特有的师生深情。至今,我还记得那个音乐:勒多拿瘦,多勒多瘦那,瘦那瘦那多勒咪瘦勒多拿瘦……(曲名《彈四郎进行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就这么地认识了湘剧科的同学,记得有贺小汉、陈美德、唐伯华、童晓阳、周贡强、王凯、沈吾怡、沈吾东、黎焕玉等等,还有好多记不住名字了。</p><p class="ql-block">听说,我们进校时他们就应该毕业了,但他们始终没有毕业离校,为什么?不知道,只知道他们经常到下面市、县去演出。听他们回来说,那个场面几多热闹,台下人头挤挤,没得一点缝,烟蒂子只能朝台上丢,谁要是把手举起来,即刻就缩不回去,只能搭在别人肩上,有些人就乘机搭在妹子肩上,没人怪你。而且是,到一个县,同时联系几个剧场上演,一场演完,不用卸妆,又有人用车子载着他们直接飙到下个剧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回来以后,我们的校服钱、过节发的点心钱等等,就不用愁了……怪不得毕不了业。他们在学校读了八至十年书,应该算博士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高人说,“真艺朮是艺术家自由灵魂冥化酿就的苦酒,苦且美”,湘剧科的同学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他们的宿舍和我们隔得不远,每天都听到他们在过道上面壁喊嗓,抬头清唱,我们进校半年后文革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但湘剧科大部分同学还是坚持练功,天天就这么唱,就这么练,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我印象最深的是贺小汉,又练功又练唱,嗓音好亮,对着墙唱,整个声音在巷子里回旋,好听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演丑角的童晓阳告诉我,他两边脸上的肌肉可以自由运动,耳朵也能动。他做给我们看,呀,哟哟哟,不可思议,是真的!他立在那堆石头上,不动也不笑,眼睛一转一转,两边脸不停地起伏,上下摆动,好像皮下安了一台马达,耳朵也前后幌动,让人情不自禁大笑。问他咋弄的,告:每天坚持左边脸一二三四、右边脸一二三四,坚持揉,至少三年,就ok了。你莫以为他真天生有特异功能,冒得那么简单,你揉揉试试看,你坚持得了吗?童晓阳就是为戏而生的,他就是一块戏料,挪到哪里都是戏。他唱戏,写戏,还当了五十多年导演,得的奖状证书堆起来有尺把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个徐恩德,练得一身好武功。有次演《红军不怕远征难》,他从台后翻跟头,连翻地翻,翻、翻、翻,一不小心,哦嚯,翻到台下去了;三秒钟,站稳,速转身,又从台下翻上来,站稳,把手一举,头一斜,眼珠子一定,一个亮相,搏得观众一片掌声,还以为这是特技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贡强是班上的音乐生,他性豪人爽,为朋友两肋插刀,他属牛,而且是上半年的牛,那就是吃得苦中苦的人了。莫应丰老师曾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湖北艺术学院表演系召生,进来一位,往中间一坐,考官问,“会唱吗?”“不会。”“会跳吗?”“不会。”“那你考什么?”“我考经理。”“经理我们今年不招。”在那个年月,学校是没有经理专业的,但是经理又是社会能力最强的角色才能做得起的,周贡强就做到了。他当了湖南大剧院的经理,理上理下,理进理出,理四面八方,理财米油盐,总之,他都能理得顺,理得平安,理出财来,后来又调到省演出公司,还得了中国演出行业特别贡献奖、湖南宣传工作优秀奖。湖南省的戏剧舞台,经他调理,热闹非凡,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周边一比,湖南更强。贡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湘剧科的同学吃得苦,他们告诉我,练功夫是个苦差事,前几年过苦日子,他们翻跟头、压腿,耗体力,硬是饿得受不住。有次半夜里跑到食堂偷了八钵冷饭,用衣包着,一个跟头翻到矮屋顶上,把那八钵饭全吃了。我惊呆了:“那不要菜吗?”“要么子菜啰,五指一抠,搓一个团,鼓眼一吞,下去了,化作了精神食粮。”他做了一个动作,把手从脖子上往下一压,再一摊,眼一闭,抿了一下嘴巴,美美地回味着,口水都跌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湘剧科的同学人好,本份,他们的文化基础,大都来源于老戏文化的潜移默化。几年后我们下农村,在学习班相见,他们班的女生会做衣服,跑过来教我们做。就是那几天,我学会了用手缝好一件衣,缝出来的线缝粗看和缝纫机踩的不相上下,这个本领跟了我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到湖南省湘剧院去借软片网子挂佈景用,一不小心,掉到了路边的石灰坑里,还是我的湘剧科女同学把我救起来,给我换下湿衣,洗好,晒干,穿上,再送我出门。</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我打电话到学校找涂锡玉,对方问我:“盛磨人(甚么人)?”一听,就是湘剧的音腔,那一刻,我热血一涌,好熟悉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幌几十年,我们同学天各一方,看不见摸不到,偶尔从电视中看到贺小汉、唐伯华在唱,听到童晓阳在导,又听说他们得了梅花奖、文华奖,童晓阳最近又在长沙湘剧院导演田汉的《国歌时候》,准备参加建党百年演出,更是为他们骄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着去摸那个打打闹闹折腾了几年的日子,到老了那场景越发地清晰。只可怜了我们的那些老师,那几年没机会能教我们;还可惜了我们接受能力最强的岁月,全都交给了那场浩劫,毕业时大部分被四处丢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工厂里混得无味,有时和老师傅谈起那时的遭遇,他说:“听说你们是文革中的‘廢品’,冒读完书,跛子操洋操,瞎子吹玉箫,你们就只有这个命了”气死我了,操不得吗?就操给你看,让你醒醒瞌睡。戏校就是一个操得洋操的地方,操得出大款,操得出经理,操得出名演员、画家、教育家、作家。</p><p class="ql-block">我画过一张小画,记录那个时代有名的“黑鬼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老香客每天烧香,求老天保佑,他说“我等老天保佑我,老天说我屎尿多,你都等了一辈子,再等几年算什么”?他很惆怅,我想告诉他:“等吧,但要下功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湖南戏剧学校舞台美朮科学生 陈巽如2021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