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窑沟”的“窑”

识途老马

<p class="ql-block">出山丹县城南护城河便是南湖村,下辖一、二、三、四、五、六6个社,其中二,三,四社合称“碗窑沟”,又因和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名类似,故又被人戏称为“瓦岗寨”。中间被一条自然的河床隔开,四社在东故称“河东”,二三社在西故称“河西”。听老人们说此地在百余年前就圆窑林立,烧制各种碗盘坛罐等陶瓷器皿,故名“碗窑沟”。虽“离城三丈还是乡棒”,但因为这儿离城近且经济稍微活泛,所以本村人时时也自诩为“城里人”。</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碗窑沟四面八方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圆窑,有烧制石灰的,有烧制红砖的,有烧制陶瓷的,有烧制青砖的,还有烧制花盆的。虽好多窑早已废弃,却也是孩童们戏嘻玩耍登高望远的好去处,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的圆窑大多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只残存的六个也已是断壁残垣,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默默诉说着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残存的圆窑,诉说着岁月沧桑!</p> <p class="ql-block">坍塌的窑壁</p> <p class="ql-block">裸露的烟道和黄色的硫磺</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窑口</p> <p class="ql-block">圆窑的上面开口,小时无畏无惧常爬在边缘向中心张望,现在上去已是两股战战了,更怕年久坍塌不敢近前!</p> <p class="ql-block">私家小窑</p> <p class="ql-block">小窑的烟囱</p> <p class="ql-block">炉口处</p> <p class="ql-block">残存的陶瓷器具</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兴起,圆窑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村社积极办起了烧制红砖的轮窑,把集体经济称为副业。最早的轮窑是由土坯修建的,后来慢慢全都有红砖修建而成。最红火的时候,在碗窑沟地界上就有砖厂十多家,既发展了集体经济,又给村民就近务工带来了便利,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在竞争激烈时候,为了公平甚至村里每年都要进行指标分配。每家砖厂都有工人百余名,上下班时浩浩荡荡,丝毫不比城里的厂子差,也是人人羡慕的“工人”。时过境迁,由于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和对土地的保护,当年红极一时的砖瓦厂,如今都已人去窑空昨日黄花了。</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土坯窑现在都已坍塌</p> <p class="ql-block">废弃的车间</p> <p class="ql-block">现仅存的一家还在生产的砖厂</p> <p class="ql-block">转型为空心砖的一家也已停产</p> <p class="ql-block">原先的取土处大多又恢复成了耕地</p> <p class="ql-block">曾经最为红火规模最大的清泉砖厂旧址,当年企业正盛时,还开办了附属鞭炮厂和钢厂。夜晚钢厂灯火通明钢花四溅,在几公里外的县城看去都火树银花不夜天。</p> <p class="ql-block">钢厂车间</p> <p class="ql-block">当然规模最大的窑基地还是山丹陶瓷厂,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职工几百人。开始全是圆窑,后随着厂子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把部分圆窑拆除改建隧道窑。生产的大到缸、盆、坛,小到碗、碟、药罐、酒壶醋壶等应有尽有。当时的产品供不应求,就像现在的房屋预售一样,几家人合伙订下一窑产品,得等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才能提货。却也正是因这次的改建,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再加上社会性的外部因素等,最终使厂子走上了不归路。靠山吃山靠厂吃厂,陶瓷厂为碗窑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村人把陶瓷厂的产品坛坛罐罐统称为“家什”,去外面销售称为卖家什。基本上碗窑沟的家家户户都在从事这一职业,子女们的上学,成家,修房的花销费用都缘于此。我们的祖父辈,父辈,同辈们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个弟弟五年级毕业就开始跟随父辈走街串巷了。当时的村里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一是装车从最大的大缸到最小的药罐层层相套,中间用白刺隔开,小小的毛驴车里居然可以装下六套之多,走遍了张掖市的大街小巷拐角旮旯。二是手艺的巧夺天工奇思妙想,能把厂里处理的几角钱的残次产品,修复的和成品一模一样,并且买家还看不出来,手艺堪比古宫博物院的修缮高手。所以碗窑人的精致精明在当时名扬四方。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四轮车,汽车,更是远销民勤永登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为日后本村的各种产业大军四面八方落地生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个中的艰辛也只有局内人才刻骨铭心,先不说每卖一件都必须卸车任人挑选,单就有时连卸几次都卖不出去一件,从大到小一套要几百斤,还要重新装好再出发,每一次的卸装体力的消耗就可想而知。且因为过渡劳累,休息又只能是在车上,人有时会累的从车上滚落发生危险,有一发小的妻子就是在卖家什途中从车上滚落发生车祸而去的。后随着企业的倒闭,社会的转型,村里人也与时俱进,从卖家什转行为卖草、卖油、卖煤,并由原始的流动贩卖到立足各地开店经营,产业越来越深加工精细化了。</p> <p class="ql-block">就地取材,那时候好多人家的围墙都是用不能卖的残次品围的,省时省力简单易行。</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陶瓷厂早已灰飞烟灭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原先的窑址上已耸立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热力公司。</p> <p class="ql-block">新的厂房高炉取代了原来的旧窑</p> <p class="ql-block">原址处只留下了这高耸的水塔,还在回望坚守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虽然各式各样的窑已经湮没在了绵绵的历史长河中,但它们曾经的辉煌所代表的碗窑人民辛勤劳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永未止步,如今兴起的一座座养殖场,办起的一个个加工企业,成立的一批批现代化公司就是最好的见证,碗窑人民正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的百年梦圆而添砖加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