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1日受邀经西安转机回通江。

秦志红

<p class="ql-block">通江县,位于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现属巴中市。通江县素有“一府三乡”(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溶洞之乡、红军之乡、银耳之乡)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争取苏维埃中国”是红军解放通江后,在苏区首府诺江河畔海拔342米的壁山上。所刻的一幅标语。崖高24米,字高3.15、宽2.74米,笔画宽0.5、深0.2米。驻足红军广场隔江观望,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刻在书院街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旧址靠街面的石墙上的“赤化全川",墙高5米,字高1.98米,宽2.17米,笔画宽0.3米、深0.2米。当时把这幅标语刻在党校门口,对于进入党校学习的学员,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p> <p class="ql-block">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川陕苏区首府,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通江县城,馆舍为明代修造的通江文庙和学宫。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城后,设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于此至1935年春。这里历史地成为川陕苏区军事、政治指挥中心。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更改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经中宣部批准更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胡耀邦、江泽民先后题写了馆名。1995年和2001年分别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p> <p class="ql-block">前往陈河乡祭拜父亲</p> <p class="ql-block">午餐,家乡的特色菜。</p> <p class="ql-block">蓑衣。当年蓑衣是红军长征时不可少的,下雨当雨具,晚上当被子。</p> <p class="ql-block">百年染桶</p> <p class="ql-block">沿路都能见到樱桃树,可随意采摘吃。</p> <p class="ql-block">小背篓。四川称之为“娃儿背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冒雨 前往毛浴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座石桥便是道往毛浴古镇的,石桥将古镇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成了百姓往来的重要枢纽,石桥的建筑看上去十分结实,虽然在风雨的冲刷下已经略显斑驳,但依稀可见做工之精湛,一砖一石都彰显着匠心精神。石桥的高架上写着“宕桥”两个大字,白底红字,遒劲有力,十分夺目,给古朴的石桥增添了几分气势。</span></p> <p class="ql-block">  毛浴红色古镇,是通江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之一。该镇历史悠久,明末设总兵大镇。1932年底,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置赤江县及毛浴镇于此。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了连以上干部800余人参加的全军党政工作会议,徐向前、陈昌浩等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建国后,为毛浴乡人民政府驻地,街道沿河岸线状排列,场上有明末副总府、清初守备署旧址、红军石刻标语、红四方面军政治工作会议及赤江县苏维埃政府遗址数十处。小镇上人口不到两千,一条500米长的小街贯穿南北。木构古建筑均难觅痕迹,仅存遗址。只有那些红军石刻和石狮分立在场镇的南北两处,成为古镇兴衰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毛浴镇因背靠山体小岛犹如吐出的长舌,故又名为“龙舌镇”。</span></p> <p class="ql-block">漫步毛浴古镇,让红色文化的血液一直流淌。临街门店不大但一间间年代十足的店铺名,无不透露出当地百姓对红军的怀念,身临其境,一砖一瓦似乎都诉说着当年的红军故事。</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小红军发屋、魚水情饭店、长征商行。</p> <p class="ql-block">  一墙石刻标语是见证革命历史的“活化石”。龙舌街尽头,是一座明代城门,青石堆砌而成的城墙大约两米多高,城墙上的红军石刻标语字体很大,文字雕刻力度较深,笔法流畅。标语以红色油漆着色。面向城墙而站,右边城墙上刻着“实行共产主义!”“打倒国民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苏联!”“拥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川陕工农解放万岁!”等标语口号,“这些都是1933年4月由红四方面军一位名叫魏传统的老红军书写,红军錾字队錾刻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石刻标语也饱经风霜。“老人们说,在红军离开后,地主还乡团回来了,为了防止石刻标语墙遭到破坏,老乡们在石墙敷上黄泥巴,然后在周围修建房屋,把标语墙藏在房屋之间才免遭毁坏。”直到2005年,当地政府把石墙周边的房屋拆掉,这堵石刻标语墙才又一次进入人们视野。左边城墙早年遭到了破坏,是2016年重建的。著名的16字红军训词以及“冲破川陕会剿”“汇合中央红军”等标语也是在那年临摹刻下的,“当时,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毛浴镇设了分会场。”红军石刻标语墙既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的“活化石”,又是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来到毛浴的人都能看到这段历史,所以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教育生动教材。”</p> <p class="ql-block">红军树</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石刻标语墙处,有根据古镇内最初原住居民中的一位长者回忆,在他小的时候,红军树长势就特别茂盛,树龄已无从查起。当年红军入驻毛浴古镇以后,就喜欢在树下乘凉学习,讨论工作,或者给街道的儿童讲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红军树依然枝繁叶茂,不仅成了古镇内的一个景点,冥冥之中似乎也象征着红军精神的不断传承。</p> <p class="ql-block">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现为全国最大、唯一由红军为牺牲的战友修建的陵园。</p> <p class="ql-block">铁血丹心雕塑,背向红军烈士陵园千秋大道最前端,长19米宽32米高7.8米基座高1.2米,由19名石雕人物组成,气势宏伟。这组数字代表1932年12月18日红军入川的时间,高代表陵园集墓中埋葬着7800余名红军烈士,雕塑生动他再现了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的场景。该雕塑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援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石为天然形成的。像卫兵日夜守护形似山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称之为守陵石,</span></p> <p class="ql-block">千秋大道是陵园贯穿迎宾广场、陵园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的中轴线的一部分,寓意红军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全长425米,共9个纪念平台, 341步青石板梯步,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迁入王坪村的时间契合。梯步最宽处35米,最窄处12米,寓意红军1935年12月撤离川陕苏区北上,当年12月入川相对应。</p> <p class="ql-block">此牌坊2012年时新建,整座牌坊是5孔6柱,气势雄伟是牌坊中最高的规格。我们以最高的规格来致敬红军英烈。同时,牌坊的高度是12米,宽度是25米,这组数据记录的是1932年12月25日解放通江县城的这一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这座纪念碑,是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并题写的碑文。碑由碑帽、碑柱、碑座组成,通高4.57米。碑帽呈塔形,碑座为须弥座,碑身为正方体。正面竖刻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边刻有对联,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为“是革命的先躯”,横批是“万世光荣”,左右两侧镌刻着手枪和步枪的浮雕图案,碑座正面镌刻着镰刀斧头和五星浮雕图案。墓碑前有石供桌一张,左右两边各置一门仿真石质迫击炮。寓意红军将士永远进击永不休止的刚铁意志。</p><p class="ql-block"> 1935年春,红军撤离通江后,当地恶霸地主王笃之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返回王坪村,强迫长工毁碑掘墓,大地主家长工王朝吉深夜组织群众冒着杀头的危险,在纪念碑还未砸的当晚,将碑移至附近掩埋于水田下。1951年王维洲等率领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这里访问时就提起这里还有一块张琴秋主任亲自设计的墓碑,于是,当地政府和群众经过多方打探和寻找,才找到这块纪念碑并重新竖立在这里。现在这块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纳入中国名盛词典。</p> <p class="ql-block">1934年3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迀驻王坪村,当时因条件难苦,环境恶劣,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缺医少药,医治无效而光荣牺牲。最初将烈士一人一墓就地安葬,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战士愈来愈多,没有那么多棺材,当地老百姓就自发的捐献出自家的楼板门板做成"匣子"(简易棺材)安葬,再后来连木料都不够用了,只能用竹席进行裹埋,最后连竹席也不够用了,只能一穴挖大坑集中埋葬。于是就形成了偌大的红军烈士集墓,在整个核心陵园区安葬有7800多位红军英烈,在集墓的两边安葬的是40多位师团职以上的将领。这是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红军烈士集墓。</p> <p class="ql-block">无名烈士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英烈纪念墙</p> <p class="ql-block">"红军精神万岁"是2002年纪念红军入川70周年镌刻的。</p> <p class="ql-block">  红军入川以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让穷苦的被压迫的女性心中,燃起了求生存求解放的希望。她们大胆地挣脱命运的苦海,纷纷请求参加红军。在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歌谣:“脚不缠,发不盘,剪个毛盖变红男,跟上队伍打江山”。讲解员用四川话说着当时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  距通江县城60公里的通江县沙溪镇景家源村红云崖的“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字高5.9米,宽4.9米,笔划深0.35米、宽0.9米;距离地面25.9米,字距7.1米,所占面积达3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刘瑞龙刚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他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来,搞好党的宣传工作,巩固工农政权。他在周边调查时,发现通江、南江、巴中山高林密石多,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经过一个多月的考量,他终于想出了办法。一天黄昏,刘瑞龙站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通江县城文庙门口,指着对岸的石壁对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说:“你看对岸石壁那么大,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你有啥点子?”张琴秋好奇地问。“把我们党和部队的宣传标语刻在石壁上,不就是击溃敌军心理防线最好的武器吗?”刘瑞龙耐心地解释说,一条振奋人心的标语,一句鼓舞士气的口号,胜似千军万马,赛过百万雄兵,杀伤力无穷。张琴秋一听连说:“这个金点子好!这个金点子好!”两人随即把想法汇报给了根据地其他领导,大家表示支持。</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等人都在指挥部,部队里二十多名“秀才”“石匠”也被召集到场。刘瑞龙首先告诉大家:“今晚找你们来,就是成立书写队和錾字队。”他的话音刚落,下面的同志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成立书写队和錾字队究竟有什么用。此时,刘瑞龙揭开了谜底:“你们中间有的会写字,有的会打石头。你们的任务就是把党的革命纲领,红军的宗旨和纪律等錾刻到石头上,‘烙到’劳苦大众的脑子里,‘插进’敌人的心窝子。”大家一听,立刻欢呼起来。随后,徐向前摆手示意大家安静,又给大家提了几点要求,意思是标语和口号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大家纷纷站起来表决心,一定要让川陕苏区的石头“开口”攻心。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书写队和錾字队的同志们纷纷奔赴川陕苏区各地,他们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街道周围等地方,把党和部队的宣传标语口号和文献錾刻在石崖、石墙、石柱、石板壁上,很快激发出广大军民的战斗热情,让敌人看了心惊胆战。</p><p class="ql-block"> 1934年3月的一天,刘瑞龙下去指导工作,正好路过沙溪乡(后改为沙溪镇)景家源村的大石崖。他看到錾字队的同志们站在吊着的箩筐里,腰上系着粗绳,正“叮叮当当”刻着“国民”两个字。“这块石壁上刻的啥标语啊?”刘瑞龙面带微笑问大家。“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有人大声说。“嗯,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是……等一下!这条标语字数太多,读起来不上口,没气势,缺乏冲击力。”刘瑞龙沉吟片刻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对大家说:“干脆改为‘赤化全川’嘛!既简洁,又醒目,还好记,对敌人也是一种震慑。”大家一听纷纷竖起大拇指,暂时停下此处的錾刻工作。回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刘瑞龙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赤化全川”这个口号叫响叫亮。过了两天,有人向他举荐说,巴中县恩阳乡一个姓张的小学教员书法深得名家真传,字体遒劲有力。刘瑞龙听罢马上赶到恩阳,拜请张教员献墨送字。张教员被刘瑞龙的真诚打动了,他泼墨写下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刘瑞龙拿到标语,如获至宝,连夜赶回通江交给錾字队。錾字队的同志们再次回到景家源村。他们坐到箩筐里,悬至石崖上,披星戴月,历时两个月时间,“赤化全川”四个大字终于錾刻而成,傲然雄踞大石崖上。为了防止敌人搞破坏,他们把每一个字的笔划都刻得很深,深到可以卧下一个人;每个字都用石灰涂成白色,三四十里开外一望,非常醒目。1935年3月,红军队伍陆续离开通江,北上长征。景家源村的豪绅地主阎升平、阎际风等人,以一石二斗小麦为赏,命令甲长阎成文带人将“赤化全川”标语铲除。当地群众得知消息后,提前组织人手,连夜搭架爬上大石崖,用稻草灰调的米汤,将标语填平,最后谎称已把标语铲除,才使这幅红军石刻标语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将大石崖改名为红云崖,把笔划中的泥浆炭灰清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再次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因拍摄时下雨雾大,不是很清晰。</p> <p class="ql-block">正在沙溪镇苏坪村修建的无名英烈墓“黄树坪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  根据党中央关于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川陕苏维埃政府制定了符合川陕苏区实际的《土地纲领》,并将之刻于石碑之上,号召广大农民立刻行动起来,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平分土地”四个遒劲的大字堑刻在20余米的高崖石壁之上。整个字幅面积396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军28团錾子队,</span>錾<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刻下“平分土地”的大型标语,历时3个月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24日从巴中回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