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p><p class="ql-block">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词——《浪淘沙令》,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这首词寄托了王安石迫切希望能为君主所知以成就伟业的宏伟理想。</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不只是大诗人,还是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故后人又称王文公。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的一生是政治的一生。王安石生于1021年,卒于1086年,主要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当时国内官僚臃肿腐败,军队骄横而缺战斗力,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对外,辽和西夏不断侵扰。宋朝每年向其输纳大量银绢,这沉重的经济负担又落到广大人民身上,人民生活困难。</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看到“民劳财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为后来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他22岁考中进士,48-55岁间,两度为相,为改变北宋的“积弱积贫”的政治局面,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48岁那年,朝廷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是他创立的管理国家财政的机关,负责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实际上是个领导变法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成立后,宋神宗特命宰相之一的陈升之和王安石共同领导这个部门。王安石当时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主持这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议行的新法有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市易、保马等。</p><p class="ql-block">青苗法是怎样的呢?就是救济农民的新法。因为农民很穷,经常向土豪劣绅举债。现在由官家散钱给农民,归还的时候只加利息两分。一年散两次,收两次。如正月散钱给农民,五月还官家。五月散给农民,等秋收的时候,再还给官家,官民可以合作起来。</p><p class="ql-block">均输法是怎样的呢?就是官家运输,不让商人操纵利益,譬如产品出产多的地方,把产品运到出产少的地方。出产香蕉多的地方,香蕉就会很便宜,把这些便宜的香蕉运到贵的地方。老百姓就可以用很少的钱,买到很甜的香蕉了。</p><p class="ql-block">市易法是怎样的呢?就是官家在市场上,置一市易省使人民从市易省买得市场上不卖的货物,或者和官物互相交换,这种钱放给商人,拿田宅或是金帛作抵押品,只出十分之二的利息,过期不赎的,在利息之外,再罚些钱。</p><p class="ql-block">保马法,是怎样的呢?就是官家给每家马种,或是一匹马,教百姓养。如果有能力养两匹也可以的。不过每年官家要到每家去观察一次,看看养得如何。如果把马养死了,需要补偿。如果愿意卖掉,官家也可以出钱买。</p><p class="ql-block">还有保甲法、免疫法等,这些新法都是造福百姓,救济农民,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王安石,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他失去信任。王安石百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职务,回到南京家中,打算从此寄情于山水。</p> <p class="ql-block">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未获批准。1075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p><p class="ql-block">1076年,王安石56岁了,他一再坚持,宋神宗终于同意王安石辞去宰相一职,并任命他为镇南军节度、同平章事、判江宁府、领经局。1078年,他58岁,并特别授予开府同三司,并封为舒国公,以集禧观使的名义在江宁闲居。1080年,他60岁,改封荆国公。1085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由于年幼,由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授予65岁的王安石司空的名誉。</p><p class="ql-block">第二年四月,王安石去世,时年66岁。哲宗追赠他为太傅。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又授予他文公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传说王安石是一位妖人。</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王安石什么样的呢?父亲王益去世了,他继续侍奉祖母十余年。他在《忆昨诗示诸外弟》上说: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那是他和母兄守孝三年,一直在金陵住着,吃厌了钟山的薇蕨。</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常穿着污秽的衣服,扣子有时也扣错,领子也翻在后面。头发不剪,脸也洗不干净。他着实邋遢,总是脏兮兮的,让人厌恶。他的夫人吴氏非常爱干净,两人的故事就有趣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有人说王安石爱吃獐子肉。他的夫人不相信,就特意去试。吃饭的时候,菜摆满了一桌,把獐子肉放在最远的地方,把一碗青菜放在他面前。王安石一坐下,就一直吃那碗青菜,放在最远处的獐子肉一口也没吃。原来他是“只拣近的吃,并不是特定爱吃什么”。</p> <p class="ql-block">虽然王安石性情高傲,但他未得志之前,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曾子固是他的抚州同乡,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也是曾子固介绍给王安石的。曾子固写信给王安石,说欧阳修见了他的文章,“爱叹诵写,不胜其勤”。</p><p class="ql-block">欧阳修曾给王安石写过诗:</p><p class="ql-block">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p><p class="ql-block">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p><p class="ql-block">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p><p class="ql-block">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尊酒盍留连。</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您(王安石)的诗像李白的那样富有才气,文章像韩愈的那样流传后世。虽然我老了,但是雄心尚在,以后的人谁还能与您争高低呢?如今官员腐化,终日贪图享乐,很少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只有我们不与世浮沉,依然忧国忧民。很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但是缘悭一面,今日我们相聚,何不把酒详谈呢?</p><p class="ql-block">曾子固虽然欣赏王安石的文章,但也怪他的脾气不好,曾经多次在政治主张上劝告王安石,可王安石并不理会。</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也是王安石的朋友,后来二人因为政见不同闹翻了。</p><p class="ql-block">一次,包拯请客,司马光和王安石同去。他们在园里看牡丹。司马光本来不喝酒的,因为包拯劝酒,他也跟着喝了一点,而王安石依旧不管不顾,一点儿也不喝。他的脾气也就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后来,王安石为相,兴新法,用小人。当时司马光写信劝他,可他不肯听,所以司马光骂王安石是“拗相公”。</p> <p class="ql-block">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也是不同的。元丰七年七月,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调至汝州团练副使,到金陵曾到蒋山去探望王安石。他们一起作诗。</p><p class="ql-block">此外,韩琦,文彦博,富弼等,都曾帮助过王安石,后来不满王安石的新法,导致政见不合。</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晚年颇好佛学,有一些一同向佛的朋友:宝觉、智缘等,对他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很有气魄。他的诗词瘦硬雄直,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p><p class="ql-block">作者登高临远,俯仰古今,从吸取兴亡的历史教训出发,在词中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这首词立意不凡,识见高超。词中有写景,有议论,用典使事相当贴切。其风格雄健,意境壮阔,堪称宋代第一首成熟的咏史怀古词。苏轼对这首词极为赞赏,据说他见到这首词后,赞赏王安石道:“此老乃野狐精也。”(《古今词话》)</p> <p class="ql-block">说起王安石很有气魄的诗,我想起了他的《登飞来峰》。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散文说理逻辑严密,行文峭拔凌厉,给后人留下800多篇优秀散文。</p><p class="ql-block">散文《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本文和《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课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四首王安石的诗。</p><p class="ql-block">《梅花》仅用二十个字,抓住了梅花的特点,突出了梅花孤芳自赏的品格。全诗构思精巧,寄寓深远,既是咏梅,又是自况。《乐府诗集》中有苏子卿的诗《梅花落》,前四句是:中庭一树梅,寒多叶未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王安石的《梅花》承此而来,却反其意用之,别出新裁,别开新境,为后人所称道,而苏子卿的诗几乎被人遗忘。</p><p class="ql-block">《元日》描写人们喜迎春节的情景。作者在诗中抓住了春节习俗的特征,加以概括的描写,通篇洋溢着喜庆的基调,反映了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时的欢快心情。诗的后两句虽描写迎新之景,但也表现了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这一规律,颇具哲理。</p><p class="ql-block">《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入京,舟至瓜洲写下的。王安石初次拜相时,因推行新法遭到围攻,以致不得不被罢相回金陵。因此这次复相进京,不能不使他顾虑重重。这首诗触景生情,既反映了他对复相进京的喜悦心情,又表现出他对故乡的依恋,表达了希望早日身退、投老山林的心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看似信口而成,实际上是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第三句中的“绿”字作动词,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极富表现力。这一字据洪迈的《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这充分反映了王安石严谨的创作态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安石,近千年前的改革风云人物,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