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老弟

老虎棒棒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昨天早上六点从泰山脚下出发,心想此时不出去旅行,更待何时?五月气温适中,既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风和日丽,真的特别适合出行……结果在路上遇到几次堵车之后,到达本次行程的第一个景点陕州地坑院的时候,已经关门谢客了,直接入住了酒店。旅行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能放平心态,随遇而安就好。</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作为身体的阅读,可以开阔人的眼界,改变人的气质。当你重复到过的地方多了,毎一次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你的内心自然就会变得丰盈。</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第二次游览三门峡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nbsp;</p> <p class="ql-block">前年去甘南的时候到过此地,当天查看了一些信息,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著名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有空闲的时候,不论远近,每年最好能有几次自驾旅行(我是酒鬼,早上开车也属于酒驾的那种,所以好多年没怎么开过车了,朋友笑话我所谓的自驾游,其实就是坐驾游)。我是真的无所谓,能看着车外的风景倒退,思绪能驶向远方就好。</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从容。人过中年每一次旅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起落沉浮间,看一场人间烟雨;于山重水复间,寻一处柳暗花明。如果你也喜欢旅行,那就跟我一起来走一波吧……</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函谷关历史上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另一处叫做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p> <p class="ql-block">潼关桃园古渡坊地处黄河湿地公园,南踞女娲东山景区,北临黄河,主要分为仿古商业业态区、关中文化展演区和古栈道桃园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风陵晓渡就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还有私人和上下游经常过往的客商船只。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的老潼关渡口是黄河最大的古渡口,相传皇帝六相的风后,于蚩尤作战被杀,葬在此处,后建风后陵,风陵渡以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你不出来走走,永远不会知道远方的景色有多美。也永远不会知道,旅行会带给你什么样的体验和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