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追春(7)--肇兴侗寨

黄跃君

3月21日上午8:32,我们从贵阳坐动车前往从江,探访肇兴侗(“dòng”)寨。<br><br><div>肇兴侗寨,坐落于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黎平县南部,面积0.32平方公里,1100余户,6000多人,是中国最大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br><br></div><div>据载:南宋正隆5年,即公元1160年间,肇兴先民在这里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60多年历史。<br><br></div><div>10:25到达从江动车站。走出车站,顿觉眼前一亮。没想到在这深山一隅,还有这么漂亮的动车站。站前广场宽敞,极具侗族风格。</div> 动车站距肇兴侗寨只有几公里,坐上民宿派来接我们的车,10多分钟便到了景区游客中心。 接着坐景观车到肇兴侗寨门口。这里有二个平行的寨门,左侧寨门进去是白鹭湖公园,右侧大门直连主街。 肇兴侗寨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6大乡村古镇”、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还被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10大旅游首选地”、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亚洲仅两个,另一个是西藏)。<br><br><div>我们订的民宿位于右寨门进口约50米,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字--花筑.那年花开。</div> 这里四面环山,寨子建在两座山脉之间的狭谷里。一条小河穿寨而过,黔东南古朴神秘的边寨风光与青山秀谷融为一体。<br><br><div>放下行李马上去吃饭。<br><br></div><div>唯一一条主街不到1公里长,安静整洁。</div> 两边商铺、饭店林立。 我们在这家饭店吃午餐。 和主街平行的是蜿蜒顺流的小河,两条狭窄的石板路紧邻两岸栉次鳞比的吊脚楼,绿水淙淙,林木苍翠。 主街和河流两岸之间,以巷子连接,高耸的鼓楼花桥点缀其间,是一个保存得相当完整的传统侗寨。 我们不断穿梭在街巷中,近距离了解侗族人的生活习俗,找寻历史文化踪迹、领略侗家风情。<br><br><div>观看制作葛根糖片。</div> 肇兴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侗寨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br><br><div>鼓楼,侗族特有的吉祥物和文化符号,不仅是休闲娱乐、集会祭祀的场所,更是侗族人浓缩的精神家园。<br><br></div><div>肇兴侗寨分内姓外姓,对外全称为陆姓,五大房族分住在五个片区,称为“团”,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五个团都有自己的鼓楼、花桥和戏台。<br><br></div><div>仁义礼智信,来自儒教“五德(常)”文化,儒学之精髓。从团名可见,在古代遥远的边陲,儒家学说的光芒已穿透重重大山和浓浓云雾,普照肇兴侗寨。<br><br></div><div>信团鼓楼,唯一一座建在主街上的,在五座鼓楼中占地面积最大和最高,分别为136平方米和25.9米。</div> 鼓楼和花桥是侗族的两大标志。鼓楼象征阳,代表男人,寓意顶天立地;花桥象征阴,代表女性,守护村寨。<br><br><div>全部用杉木作材料,不施一钉一铆,柱仿凿穿,斜插而成,牢固精湛,以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br><br></div><div>信团的孟猫花桥有上百年历史。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壁柱、廊檐、桥身雕梁画栋,色泽鲜艳。</div> 其他的鼓楼、花桥,均始建于清末,“文革”时被拆,八十年代由全寨人集资重建。<br><br><div>智团鼓楼最为美观。与其他鼓楼不同的是顶部不封。智多无穷,寓意有大智慧的人更应低调、谦逊。</div> 鼓楼倒影水中,颇具灵性。 义团鼓楼 瓦檐上雕塑着山水、花卉、鸟兽和人物彩绘,充满侗族文化元素。鼓楼上挂着好几个奖牌,哈哈,真是古今完美结合! 鼓楼底部中央设有火塘,四周有长条木凳。看到很多侗家人在烤火,我们便进去坐下来暖和一下。 义团花桥。 幸运的是,我们正巧遇上了寨子里一对新人结婚。<br><br><div>迎亲车队里,新郎亲自开彩车接新娘。</div> 没见过用这种车接亲吧?! 新郎新娘合影。衷心祝福他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新娘和伴娘在一起。 和新郎新娘来一张,讨个喜。 有意思的是,新郎新娘两家分别住在主街两侧,相距不到500米。双方在自家门口巷子里摆酒请客。 这是两家的酒席盘头、炉灶和大锅,真是久违了! 突然传来敲锣打鼓声,大家冲到主街上,原来是晚上演出的歌舞表演队演员路过。 礼寨鼓楼。 总感到没有看到全部的鼓楼花桥,于是找出在民宿拍的手绘地图一个个对照,和姨夫两个人继续寻找。 你瞧,屋前、河边晾的是蜡染侗布。 侗布是侗家人自织自染传统衣料。这里的中老年人大多穿着用侗布做的衣服。<br><br><div>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隐匿于一片民居中的仁团鼓楼和花桥。</div> 又是一群侗家人聚集在烤火、闲聊,这是鼓楼里最常见的画面。 仁团花桥。 侗族文化中心环境优雅,别具一格。 看了有关蜡染、侗布介绍,才知道蜡染是侗族千年世代传承的技艺,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布是肇兴的一大特色,制作工艺复杂,要将织好的布,放在经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中反复浸染、蒸晒、捶打而成。表面越亮的侗布通常要经过上万次的捶打,格外珍贵。真是涨姿势了。 天色渐黑,大街、鼓楼纷纷亮起了绚丽的灯光。此时的侗寨又是另一番景象。 最漂亮的是寨门口的夜色。一群鼓楼辉映着柔和的黄色灯光,凝聚璀璨,美醉了! 四周静悄悄的,为它的美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时,作为四大分会场之一的贵州分会场就设在这里。(网载) 这是白天的分会场景色。 第二天去吃早餐,主街上生机盎然。一群其他少数民族同胞来旅游。 在靠近信团鼓楼的沿街,摆着许多新鲜的蔬菜、猪肉和竹制品等,都是侗家人自己种的绿色食品和自己编的手工艺品,浓浓的市井气和乡土味扑面而来。 瞧,这两位侗族妇女背着孩子,边走边说笑,用牛角梳把又多又亮的黑发在顶上盘了个大大的髻。 早餐后,我们走出侗寨大门,到对面的山坡观景台,登高远眺肇兴梯田和侗寨。 薄雾笼罩群山,肇兴侗寨被拥抱在大山中盆地中。 周边和远处是参差错落的木屋,中间是恢宏壮观的寨门鼓楼群,近处是碧绿葱郁的梯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又诗意。 梯田时而闪耀着粼粼波光,凸显出曲折的轮廓,像一幅浩瀚苍茫、气象万千的油画。 在下山的小路上,看到一位肩挑担子的侗家汉子。见我想拍照,便主动停下脚步和我打招呼。友善的微笑让人感到很温馨。 回到寨门口,每天上午举行的迎宾仪式已接近尾声,侗族小伙姑娘们在列队唱歌。 从左侧寨门进白鹭湖公园,水面空灵,碧水荡漾,水车悠转,花桥、吊脚楼倒影水中,侗寨别样的情怀。 我们住的民宿对面是一间侗服出租店,8位美眉倾巢而出,全部换上了侗服。大家放飞心情,一场侗服秀开始了…… 肇兴侗寨是贵州之行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可意犹未尽。<div><br></div><div>看过鼓楼、走过花桥、观过梯田、穿过侗服,似乎每一处都能聆听到历史的声音、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感受到淳朴的乡土人情,体验到纯粹的民俗文化。从此,她将根深蒂固地留在我们心里,成为永久美好的回忆……</div> 后记:肇兴侗寨是我们到贵州后临时增加的游程,因事先功课做得不足,不知道歌舞和鼓楼、花桥并称为“侗族三宝”,侗族大歌是贵州唯一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没有去观赏晚上的歌舞表演,成了一大遗憾。亲们今后去旅游,记得一定要去观看哦!<br><br><div>(注:文中一些照片系同伴所拍,深表感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