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1953年3月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记忆里年轻时候的父亲高大的身材、英俊的脸型,夏天脚上总是穿一双穿了很多年的轮胎凉鞋,闲下来就开始抽草烟,身上拴一条黑色的围裙,偶尔有咳嗽声。这是我对父亲最初印象的记忆!中年时脸上时常挂满幸福的笑容,每天都忙碌、快乐地面对生活。老龄的现在,背有些驼了、瘦了、脸上的皱纹多了、头发白了、咳嗽声也比以前多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在1961年经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后闹饥荒被活活饿死。那年,父亲才7岁。从此就是没有父亲的孩子,老家称为寡丁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苦。奶奶憨厚老实,在一些人眼里认为父亲会夭折。天无绝人之路,还好有能干的曾祖母帮助管理,才使坚强的父亲活了下来。父亲很爱学习、成绩也还好,只因为家庭贫寒带不起口粮(在学校没有饭吃),读到初一就被迫辍学回家干活帮助家庭争工分。没有创造寒门出贵子的奇迹,只是验证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20岁那年就与母亲喜结连理,从此,开始成家立业。结婚第二年奶奶去逝,命运再次给予父亲沉重的打击,21岁的父亲不得不独立支撑扛起家庭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祖上就是地道的农民,顺利继承他父亲没有做到父亲责任的黄土地。这一继承就在黄土地上耕耘已有60余年。</p> <p class="ql-block"> 传统农民的农业技术是根据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结合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来从事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个节气是古人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农民们就根据二十四个节气来从事一年的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这种文化是一种天意的文化,就象人们懂得东方日出,日落西山,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正是这种朴素的道理,深深印在中国农民的心里,代代相传。掌握季节播种,是不违背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生产力与生存关系、劳动力与价值。用货币来衡量人通过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农民是在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制下分得的土地上,种自己的地,吃自己种的粮食养活自己。勤劳的农民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岁就会五谷丰登。再通过粮食发展养殖业。人活着也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都有自己的梦想。一旦成家立业,就有妻儿子女、柴米油盐醋。子女读书、建房、嫁娶等都需要大量的钱。农民要想有钱就只有用自己从事农业所得的农产品拿去市场变卖换成货币。</p> <p class="ql-block"> 地处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土地资源匮乏,我家分得的土地更是一般。其中有两块田有点特别。有块地名叫仰天窝,在一座山巅上,水源只能靠田对应的天上下雨。犁田的季节,天什么时候下雨,父亲就去梨田。那些年经常都是晚上下雨白天晴,马灯、斗篷、蓑衣是父亲黑夜雨中犁田的装备。把马灯挂在田边的树上,在黑夜里、在雨中一点一点的犁。一块不大的田要根据下雨量来确定犁田的面积,有时要下几次雨才能把田犁完。由于没有水源,即使雨季把田灌溉好把秧苗栽下去,在后期只要一段时间不下雨田就会干旱,还没有成熟的稻谷干旱成了秧苞草。父亲在田里低头看未成熟稻谷和已经开裂地,再抬头看看天,天空的太阳额外耀眼却没有下雨的迹象,父亲只能伤心地在田坎上来回地走着。在我的记忆中这块田就没有全收过,由于当时生活艰苦,大米紧张,只要还有一点希望能种稻谷就坚决种稻谷。只有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才真正渴望每年都是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块田地名叫竹岭坡,位置差点四面环山,三面多被高山、森林包围。全年日晒时间短,水份充足,要是水渠、田坎和引水沟管理不好,就会被冲沙和垮田坎。父亲为了保证田地面积不减少,再多的沙、再高的坎都是一个人一挑一挑往外挑、沙船一船一船往外拖、一个石头一个石头地磊田坎。记不清被冲了多少次沙、垮了多少次田坎,每次都坚持恢复成田的原状。</p> <p class="ql-block"> 传统农民的农业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田土主要种植水稻、大麦、油菜、玉米和蔬菜等。父亲中年时期年轻力壮,身体健康。也正是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父亲得拼命地干活。为送孩子读书、女儿嫁妆、儿子房屋和子女结婚做好充分准备,尽父亲的责任。辛勤的付出总有收获,农业发展得最好,庄稼年年丰收,家里常年都有母猪、母羊和鸡鸭成群。</p> <p class="ql-block"> 养殖业、农家肥、种植业是很好的生态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庄稼人就是要做到圈不空、地不荒才能粮满仓。人骗地皮,地皮就骗肚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下的是种子、丰收的是粮食、收获的是希望、扛起的是家庭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一年的收获,除了保留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剩下的就拿去卖成钱变现。有时候卖点红薯苗都会挑很远的路,守很久才能卖掉。只是为了把自己的农产品换成钱,那怕就是一角、一元也好。</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中年时期的农业为家庭奠定了很好基础,让我们过上解决温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父亲非常珍惜粮食,节约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我们小时候碗里没有吃完和掉在餐桌上的菜饭他都会吃。早上没有吃完的,下午继续吃,这是常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是农民的本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写出了农民的辛苦。它凝聚着农民的心血和汗水。告诉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大米是农民在土地里种,不是超市生产。只有庄稼人才体会到一粒米饭要流多少汗水才能到嘴里。粮食是用来填肚子的,是救生命。民以食为天!从小就教导我们不能乱浪费。</p> <p class="ql-block"> 贫穷的年代落后的农业技术,父亲即使已经很勤劳地耕种和简朴地生活,每年的收入很难养活一家6口人。记得在我5岁的那一年,地里的新稻谷还有两个月才成熟,家中就没有了米,当然也没有钱。一家人吃饭成了严重的问题,每一餐都需要吃很多,在没有大米、大麦主粮的时候,只能依靠玉米、红薯和蔬菜等杂粮作为主食,就这样煎熬了两个月。这时生存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只要能活下来等到新稻谷的成熟就有米饭吃了。煎熬的两个月,父亲看见正在长身体的我们每天吃的不但没有营养而且还吃不饱。心里非常难过、自责。</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唯一的一次饿饭,却成了最难忘的记忆。经历过饿饭难关的农村人,我还有什么资格挑食厌食呢?只要时间到了有饭吃就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随同父亲一起干活,在劳动中感受亲子快乐时光、在农活中思考人生,在一起耕种中领悟父亲的不易,这是人生的必修课。只要回到老家就是地道的农民,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身上留下泥土的芬芳一直伴随着我。</p> <p class="ql-block"> 父亲尽最大努力送我们四姊妹读书,只是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贫穷的命运,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因为他深深知道自己就是家庭贫寒,想读书而读不起。大姐小学毕业、哥和二姐初中毕业。在当时年代的农村人小学毕业的都很少。原本性格多样化的我并不适合读书,只是为了考虑父亲的心情就多读了几年。在2003年高考的前两天,父亲还给我带去了100元让我高考的时候买点好吃的好好考。或许他在想,这可能是读书路上最后一次给钱,高考过后就会出去打工。</p> <p class="ql-block"> 原本生活就很艰难,读书的学费更是让家庭承受很大的压力。每学期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父亲坚持要送读书。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从来不让我们耽误学习,农忙季节再忙都是自己没日没夜地干活。常说,日子再艰难,书也要读下去。只有把书读好后才能更好地生活! </p> <p class="ql-block"> 有家得有房、有房才像家、要居住要生活。父亲继承的只是一套老旧木房,那时候在农村男生每人要有一套房才好找对象,父亲为了让我们两兄弟都能找到对象,从我们还小的时候就开始省吃俭用筹备建房。那些日子里,父亲最辛苦。除了正常农活,还要筹备建房材料。</p> <p class="ql-block"> 建房的砖、瓦要经过稻田里踩泥、堆垛、搭砖(瓦)、挑煤、烧砖(瓦)、搬运等工序。木料需要从森林伐木、裁据、去皮、改小、堆放等。细沙和粹石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有时候利用挑粪上山空桶回来,就在路边捡小石块挑回来。年轻力壮的父亲只是在确实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才请人,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很多时候是在煤油灯和月光下完成。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一土都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成品。</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的农村建一套房要经过3年到5年的材料准备才敢破土动工。在准备材料和建房的那些日子里父亲像燕子一样,辛辛苦苦盖新房。</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公路的年代所有的材料全靠自己体力搬运。那沉重的担子总是在肩上从左肩磨到右肩,不知磨破了多少次肩膀,压弯了身体、压突了腰椎。</p><p class="ql-block"> 新房建成的那一天,当盖完最后一片瓦时父亲满脸笑容,急忙拿出酒来,给帮忙的人都满上。多年的准备、多年的付出和多年的心愿,这一刻终于实现。这一切都在酒里、在脸上、更是在心里。房屋是家庭的基础,日常起居、是我们生活的寄托、是心灵幸福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顺利成家。</p><p class="ql-block"> 后期还帮助子女在街上修了几栋房。</p> <p class="ql-block"> 父亲总觉得子女的结婚是应该尽的责任,只有结婚了才算成家立业,做父亲的才放心。在老家传统嫁娶的婚礼还是有点麻烦。除了过事务的正常费用、材物外,我和哥的结婚需要几头猪作为彩礼,两个姐结婚需要全套嫁妆。在为4个子女完成婚姻就操劳父亲很多年。</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直到去年坚持每年都喂猪。他总说自己种的玉米、红薯、土豆煮成熟食料喂的猪,肉要好吃点。现在老了也不能为我们做什么,在家喂头猪,大家回来过年吃顿泡汤肉也好。</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一个家庭要杀头猪才像过年的样子,辛辛苦苦一年要过闹热年。每年的腊月等大家回家后才杀猪(不等我),一家老少一起忙碌杀猪、一起吃泡汤肉的场景就是农村老家最闹热、是天伦之乐、是人间幸福、是家的温暖!是一家人一年难得的一次团圆!</p> <p class="ql-block"> 辛苦了60多年的父亲,只是自己一直在咬牙坚强。去年全家再三劝导不要再干活了,好好照顾身体,安享晚年。这一次,他终于答应不干活不再喂猪了! 记得曾经我有一次劝导他不要干活了,我们现在有责任也有能力赡养父母,实在闲不下来就只在房屋周围种点蔬菜。父亲说,要是现在不栽秧,家里的谷子只能吃3年。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就是老农民的粮食安全、危机意识,想到的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我们现在年轻人经常是煮饭的时候发现没有米了才去买。我知道对你来说,你一生的事业就是种地,让你一时放下一生心爱的事业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呢。放下农活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干了一辈子的活习惯了,一时闲下来反而感到不习惯,不知道干什么。父亲现在种的不是地,是老农民的情怀!这时,我也多想接过你的农具,在你耕耘60多年的土地里继续播种。只是我已经选择了远方,还好,曾经和你一起干过活,我都记得属于我们土地的边界。以后回老家要是有时间我会到属于我们的地里走一走、看一看,寻找你曾经辛勤劳动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又怎能理解父亲心中的苦呢?</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这60多年来,黄脸朝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日晒雨淋。中午太阳实在太大了,就到树下、小溪边乘凉避一会暑。下雨了,到岩阡里、大树下躲雨。渴了,哪里有水那里喝。饿了,抽支草烟或喝口小酒。</p><p class="ql-block"> 一日两顿粗茶淡饭填饱肚子,农忙季节有时只是一碗辣椒下饭,过年过节才会适当做几个像样的菜。</p><p class="ql-block"> 以前穿的衣服非常朴素,缝缝补补穿几年,有衣服穿就行。住的是父辈留下来的老屋和自己建筑的都有跑风漏雨。</p> <p class="ql-block"> 一直在大山生活的父亲,改革开放初期也很想出去闯一闯,考虑我们没有亲人帮助照管就只能在家守望着大山、守护着我们、守着家。渴望外面的世界始终没有实现,直到 2010年我在贵阳买房需要签字,父亲才第一次离开大山来到外面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来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也不说命运的苦,只是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耕耘自己的黄土地。不奢望大富大贵,只求风调雨顺有好的收成不挨饿,通过自己的勤劳不断改善家庭条件。艰苦朴素的父亲每一分钱都有来历,每一角钱都有去处。不该用的不乱用,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父亲平时勤俭节约就是为做事业做好准备,办事时只要觉得有价值有必要,自己认准的事,价高点也要办。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有点钱就做点事业,钱用了还可以找。始终把最好的给予子女,尽最大能力把子女养好。几代人总有一代人要吃苦,每一代的人都不懈努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总会过上好日子。努力做好父亲的样子、担当父亲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闭塞的大山里把黄土地看成是最值得依赖和托付的生存之本,开荒拓土,守土尽责。把自己的黄土地耕耘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黄土地上播种、给庄稼除草、松土、施肥、杀虫、灌溉等管理,一粒种子从播种、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最后到我们的肚子里把人养活了。父亲把自己的灵魂注入大地,泥土就有了灵气,大地活了,人也就活了。人能活下去就是最初的想法,只要能活下去始终有一天会过上幸福的日子。庄稼人种地就是毕生唯一的事业。把种地就能养活自己的妻儿子女的信仰深深刻在骨头上、流淌血液里。父亲种的不是地,是对家人的责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心目中的父亲都很伟大,我的父亲也一样。父亲在我成长中慢慢变老, 感恩缘分赐予我这么优秀的父亲。别人的父亲在党中央,我的父亲在田中央,依然让我直到如今都是享受皇儿般的恩宠。父亲从小就缺父爱,给予我的却是世间最伟大的父爱。贫穷的家境让父亲从小就有男子汉的骨气和志气。用世间最美的爱组建幸福的家庭,依靠自己的勤劳俭朴创造美好的生活。父亲是一本无字之书,让我一生去学习、传承和发扬。父亲的爱穿越时空,在我成长的路上一直鞭策着我!父亲的责任决定了我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早上到傍晚、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又一年,从8岁到68岁,都干了60年的农活,如今已是饱受岁月洗礼的沧桑老人。</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百年政党波澜壮阔,父亲这68年正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 感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贫困人能过上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献给父亲今天68 岁生日,愿父亲好好休息健康长寿。同时献给父亲们那个年代的庄稼人,更是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感谢你的阅读!祝好人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明 </p><p class="ql-block"> 辛丑年3月21日于贵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袁才明 现贵州贵阳 毕业于昆明陆军学院 步兵指挥专业,网名:在路上。笔名:社明。座右铭:峥嵘岁月敢闯敢拼,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做个社会明白人。空闲之余运动、读书和创作。代表作有《母亲与老屋》、《再见了,军号!别了,我的芳华!》、《父亲的黄土地》、《家乡那口古井》、《三角山那山那人那些事》、《妈妈的味道》、《我的家乡乌江》等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