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三代人都在铁路工作的老党员,借此机遇,结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追寻管内沿途百年陇海铁路红色党史印记,很多照片,都是本人收藏,第一次公开与大家共享。</p> <b><u>自我介绍:</u></b><div>我1986年接父亲班,父亲对我的教育很严励,尤其在做人做事上,他经常教育我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要在政治上有所追求,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对铁路事业有奉献的人。多年来,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直铭记在心,也成为我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三十多年来,我没有因为父亲的职务原因,生活中高高在上,工作中挑挑拣拣,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了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工作。我是1963年出生,今年58岁,可以说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和成长。见证了铁路从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机车、六次大提速、和谐、复兴的发展和强大,目睹了中国铁路在世界地位不断提升。咱是一名铁路工人,只要有人提起高铁,我就觉得很给力、很提气、很自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是我对党100岁生日的认识。我想对敬爱的党说:我会一辈子坚定政治信仰,一生忠诚党,只要党交办的工作,我会毫不犹豫,积极主动去完成,决不挑肥拣瘦,决不挑挑拣拣。<br><br></div> 我父亲是洛阳机务段解放后第一代火车司机,也是解放后第一批共产党员。担任过司炉、副司机、司机、司机长、指导司机、队长、书记等职务。 洛阳机务段始建于1908年,经历了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百年老段。 父亲是解放前,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壮丁”,向西逃跑,1948年乞讨到西安宝鸡一代,遇到解放军解放大西北,参加修复被国民党和日本鬼子破坏的铁路,因表现突出,被保送到郑州铁路司机学校上学。工作中,他是洛阳机务段出名的“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报党恩,获得机务段党组织很多奖状。退休多年后讲起,当年牵引重点保密军用列车,安全正点分毫不差到达目的地,受到当年军委张万年的亲切赞扬和机务段党委嘉奖。 1970年7月1日,焦枝铁路黄河大桥建成开通,洛阳机务段党委,挑选4005蒸汽机车包乘组八名优秀共产党员,担当第一趟通过黄河大桥的先锋机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宣读中共中央贺电并为通车剪彩。对于焦枝铁路,毛泽东主席更为看重,他认为如果发生战争,这个与京广铁路平行的大动脉对于南北运输将起非常巨大的保障作用。因此焦枝铁路作为主要战备干线列入关键性工程。<div>当时为了保密<br>焦枝铁路工程代号“4001”。<br>焦枝铁路河南段指挥部工程代号“4050”。<br>河南省共有8个专区的民兵参战,组建4个民兵师,71个民兵团。许昌、商丘为第三民兵师,工程代号“4053”;南阳、周口专区为第四民兵师,工程代号“4054”</div><div>4005蒸汽机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div> 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去过这里,一号房是单身宿舍、二号房是保健站、三号房是段长办公室、四号房是运转车间办公室(父亲就在这里工作)。现在才知道,原来河南最早的党组织在这里诞生。 <font color="#ed2308"><b>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b></font><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一站:</font></b><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河南第一个党组织》</font></b><div> 1921年12月24日,伴随着震惊中外的“陇海铁路大罢工”的胜利,在中共领导人李大钊的建议下,游天洋、白眉珊、王顺福在这里成立了河南第一个党组织——洛阳党小组,这是河南的第一个党组织,从此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原大地上绽放出第一簇火苗。它的成立,像一盏明灯,为河南工人阶级指明了奋斗方向;像一簇火苗,燃起了全省创建党组织的燎原之势;像一粒种子,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历经磨难茁壮成长,对河南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iv></div></div> 纪念馆自2001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者100余万人次 2004年11月被中共洛阳市委命名为“洛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10月被共青团河南省委命名为“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二站: </font></b><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二七纪念塔》</font></b><div>二七纪念塔全称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为了纪念发生于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罢工而修建,位于河南郑州二七广场,建于1971年,钢筋混凝土结构, 是中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它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div> 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春由郑州市建筑设计院的三位建筑设计师林乐义、杨国权、周培南开始设计,7月1日开工建设,10月1日开放,三个月落成 。1971年9月29日改修成塔式,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br><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郑州101中学(原郑州铁路一中),始建于1929年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中共郑县党支部就在该校建立。</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37年10月,中共郑县县委成立,书记韩仲铨、组织委员苏明(苏栩)、宣传委员段超人组成‘三人小组’,把发展党员、建立组织作为重点工作,先后在扶轮中学、豫丰纱厂、郑州邮局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建立了党支部。</span></p>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三站:</font></b><br><div><b><font color="#ed2308"> 红色故居《董天知纪念馆》</font></b><div>1931年7月31日,董天知、薄一波、赵镈、赵林等地下党员在北平西城区一个秘密地方开会,因叛徒告密被捕,董天知被关进北京草岚子监狱长达5年。1940年8月,董天知率部参加百团大战, 决死第三纵队的任务就是破坏日军交通,拔掉日军部分据点,配合八路军开展破击战,粉碎日军的增援计划。</div></div></div> <b>薄一波在1988年3月15日题的字《董天知纪念馆》。</b> 薄一波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出狱后,我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来到山西工作。他(董天知)是我们中间年纪最轻的一位,牺牲时也只有29岁,我一直深深地怀念他。” <div><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四站:<br></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荥阳老城——索河畔的烈士纪念碑。</font></b><div>园内安葬的大部分是在解放荥阳的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荥阳烈士陵园曾于1991——1994年迁移至广场西边,后来又于1995——1996年搬迁至荥阳市乔楼镇七里村东至今。2004年5月18日被荥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荥阳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div> 老烈士陵园的大门正对着东街街口,园内现仅存两座塔碑。迎门一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在绿树的怀抱里庄严肃穆,冲天而立,塔身正面七个毛体大字洒脱奔放,遒劲有力。背面刻写着“<b>革命烈士永垂不朽”</b>,塔身东面刻写着<b>“继承先烈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b>的口号,西面因下半部破损字迹难辨 塔身正面七个毛体大字洒脱奔放,遒劲有力。背面刻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 第五站:</font></b><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ed2308"><b> 巩县第一个地方党支部</b></font></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38年1月,在位于东黑石关的巩县第二高级小学教员张正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张正兴和中共豫西特委介绍来的徐宝玉、高瑞林在学校成立巩县第一个地方党支部,张正兴任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巩县兵工厂支部是我党在巩县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她的建立及革命活动,提高了工人的思想觉悟,培养锻炼了一批工人积极分子,壮大了党的组织,打击了反动势力,有力声援了全省乃至全国处于低潮的工人运动,在全国工人运动中具有一定影响。 巩县兵工厂工人在旧政府的统治下,深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革命性,深受中共河南省委的重视。1927年7月26日,中共河南省委制定了10月至1月工作计划,把巩县兵工厂列为全省工人运动的重点。党在巩县兵工厂领导的工人运动有四次:背面粉斗争、反克扣斗争、反祝寿斗争、争取双薪斗争。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六站:</font></b><br><div><font color="#ed2308"><b>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旧址</b></font><div>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有一座四百多年历史的庄园民居,它既有明清时期豫西民居的特点,又有民国时期西洋建筑的风格,它就是张祜庄园。抗日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应抗日形势的变化,成立了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改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进入豫西,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控扼中原腹地,阻滞日军西进。位于巩义市琉璃庙沟(现新中镇新中村)的张祜庄园当年是一支队司令部和豫西一专署驻地,是八路军部队经略嵩洛地区的重要中枢所在。</div></div></div> 在那烽火连天、决定国家民族存亡的抗战年代,张祜庄园作为抗日根据地,是我军构筑的坚强堡垒。巩县人与抗日支队军民团结,共同抗日,为民族独立鼓而呼、起而行,为全国抗战作出了应有贡献。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巩义以张祜庄园为依托,建设了此地。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和当年物品再现了当年豫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恢弘历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font color="#ed2308"> 第七站:</font></b><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font color="#ed2308"><b>偃师第一个党组织、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b></fon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2年,偃师第一个党组织——偃师县工委成立。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刘潇然、邵曼冰、杨章武等进步青年就开始在偃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此后,当时的偃师中学逐渐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主阵地,党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广大农村。<br></p><p class="ql-block"><br></p> 偃师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申阳村支部,并始终坚持开展革命,留下了很多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故事。刘潇然的二弟刘道安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刘道安奉党中央北方局派遣回河南工作,回到申阳村开展革命斗争。<br>彼时偃师革命形势异常紧张,共产党员只能秘密开展地下活动,宣传抗日主张。刘道安到农户家中宣传马列主义、党的主张,先后介绍申阳村刘牛、齐北方、王九思等5人入党,发展了申阳村第一批党员,为成立申阳村党支部奠定了基础。 杨窑村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下辖的行政村。附近有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八站:<br>《洛阳烈士陵园》</font></b><div>洛阳市烈士陵园大门处的“洛阳烈士陵园”是薄一波题的字。洛阳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坐落在邙山南侧半山腰上,这里安葬着537名烈士的遗骨,他们是两次解放洛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部分解放军指战员。</div></div> 在解放军两克洛阳之际,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城市已经属于人民,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 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b>就镌刻在洛阳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副碑右侧。副碑的中间是《革命烈士英名录》,右侧上部是陈赓题词:“为人民解放而战”,下部是陈士榘的题词:“四十春秋弹指间,挥师洛阳战犹酣,古城新生湍春色,龙门日照醉牡丹。”</b> <b>洛阳烈士陵园纪念碑29.9米高的纪念碑上,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b>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九站:<br>《八路军驻洛办事处》</font></b><br>"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巩固统一战线的成果,1939年11月,经与国民党政府协商,我党在一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建立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简称"洛八办"。</div> 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我党我军领导人曾多次亲临办事处,指导和部署工作。办事处设有接待科、秘书科、机要科、电台室、救亡室、医务室、经委派、炊事班等。工作人员最多时达到一百余人。先后有刘向三、刘子久、袁晓轩三位处长在此主持工作。<b>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9年9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b><br><br>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b>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b></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ed2308"><b> 第十站:</b></font><br></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新安县第一个党组织》</font></b></p><p class="ql-block">1933年初,新安县第一个党组织在此诞生。革命先辈侯步云在家乡仙桃村发展中共党员18名,建立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党的领导下与敌人展开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br></p> <font color="#ed2308"><b>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第</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 是十一站:<br></b></font><div><b><font color="#ed2308">《新安县正村镇古村革命老区》</font></b></div><div>新安县正村镇古村革命老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司令部驻地,是中岳战斗我军的指挥机关和后方医院所在地。1948年后,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洛阳市委、市政府前身)曾在此驻扎,是我县红色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2007年,古村村被洛阳市命名为革命老区,2013年古村村对纪念馆房屋进行了修缮。2017年7月被评为洛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洛阳市第一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div></div> 新安县正村镇古村是一个小村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挥过重要作用,见证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走进位于这里的洛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豫西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区旧址,了解那段血与火组成的光荣岁月。古村位于新安县西北部浅山丘陵地区,距县城12公里,位于一个天然小盆地内,全村有三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共524户1900口人,耕地面积1800亩,村内交通便利,正白公路贯穿而过,东临李仓路、西接新峪公路。 <div><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十二站:</font></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渑池县第一个党支部活动旧址》</b></font><br></div><div>渑池仁村向北走大约1公里,就看到一个三岔路口,中间竖一根杆子,杆子上挂着2块指示牌。一块是蓝底白字“大水沟”,一块是枣红底白字<b><font color="#ed2308">“渑池县第一个党支部活动旧址”</font></b>。据渑池县党史记载,1938年2月,为恢复发展渑池党组织,以适应抗战形势需要,根据洛宁中心县委的指示,中共新安县委派共产党员刘书景到渑池县仁村乡的槐圪塔村开展党的活动,刘书景经常向在学校教书的亲戚赵进和郭勇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因为是亲戚关系,她们三人都居住在赵进家。5月,由中共新安县委批准,赵进、郭勇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建立了仁村学校党支部,归属新安县委领导<br></div>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 第十三站:<br>《豫西边陲“红色据点”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font></b><div>在渑池县城东关小寨村仰韶大街东段,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豫西特色四合院,这就是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含兵站旧址、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三处。</div></div> 抗日战争时期的几年间,这个兵站为我党我军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抗日前线运送了大批军需物资,护送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华北、华东、苏北等地的大批干部和进步学生。 说起渑池兵站,必须提到一个人和一部著作,这就是刘少奇同志和他的政治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8年11月28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在前往中原局途中在此居住。刘少奇旧居,位于渑池县城海露大街95号(原名中山大街)王姓院内。该院坐南面北,北临大街,分前、中、后三院,后院有出前檐上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室内设备简陋,旧居内陈设的木床、桌子、椅子和火盆,均为刘少奇当时所用的原物。 1938年12月20日,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在此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30多人吃住都在窑洞。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在会上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组建了豫西省委和5个地委,制定了豫西省委的工作方针,具体部署了豫西党组织的发展与巩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等项工作。对巩固发展党的组织,推动豫西抗日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font color="#ed2308"><b>追寻百年陇海铁路沿途红色印记</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第十四站:<br>《刘少奇旧居》</b></font><div>1938年11月,刘少奇赴任中原局书记途中,在渑池兵站停留近两个月。当年12月20日,他在兵站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又称渑池会议),会议历时7天,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将下属的五个中心县委改为五个地委。渑池会议在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br><br></div></div> 说起渑池,必须提到刘少奇和他的政治名著<b>《<font color="#ed2308">论共产党员的修养》</font></b>。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化名“胡服”,由延安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渑池,于12月20日在渑池兵站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在这里,刘少奇完成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并在党训班上首次进行了宣讲。抵达竹沟后,为了给党员干部进行党性锻炼和修养的教育,刘少奇在提纲的基础上精心撰写,题目加上“论”字,内容也进行了归纳、增删,成为了名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五站:<br></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陕县和陕州地区最早的党组织--观音堂车站党组织》</b></font><div><br><div>1903年,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借款合同,修建陇海铁路汴洛段。至1921年,东起徐州、西至观音堂的千里铁路全线通车。<br></div>1922年初,陇海铁路大罢工和陕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的建立<br>1921年11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爆发了陇海铁路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派中国劳动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罗章龙到观音堂发动工人运动,陇海路沿线各大站开展了建党活动。洛阳、郑州、开封、徐州、观音堂相继发展共产党员,建立中共党的组织。观音堂相继发展共产党员,建立中共党的组织。观音堂车站的符敬宗(实名符继宗)、水湛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观音堂车站党组织的成员。这是<b><font color="#ed2308">陕县和陕州(今天的三门峡)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符敬宗、水湛寅是陕县和陕州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font></b></div></div></div> <div>陇海铁路大罢工的消息传出,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关注。李大钊立即在北京大学红楼召开中共北京区委紧急会议,决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义派人前往领导罢工斗争,并下达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国各条铁路工人积极援助陇海铁路大罢工。同时,北京党组织派罗章龙(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武汉党组织 派包惠僧(时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前来陇海路指导罢工斗争。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当即写信支持,并派李震瀛(后任中央委员)前来指导罢工。罗章龙(化名文虎)从北京到郑州、洛阳,由洛阳铁路工会负责人游天洋(罢工领导人)、白眉珊(时任陇海铁路工会常委兼秘书长)陪同,乘火车头到陕县观音堂车站巡视,了解 罢工情况,与工人们亲切交谈。因当时观音堂至会兴镇(今三门峡市区老车站)的铁路尚未通车,沿线千余名筑路工人都住在道棚里。罗章龙等乘轧道车由观音堂至会兴镇,将分散的道棚工人组成小组,向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陇海铁路大罢工的伟大意义,坚定了道棚工人夺取罢工胜利的信心。罗章龙在会兴道棚住宿一 晚,次日返抵洛阳,并留诗一首:“偕天洋与眉珊宿陕州道栅”以作纪念。</div><div>《偕天洋与眉珊宿陕州道棚》<br></div>文虎(罗章龙)<br>浩荡邙砀万壑陈,<br>千日落日大河驯。<br>道棚虽小人群阔,<br>又伴工潮到孟津。 在陇海铁路大罢工胜利的影响下,1922年初,继河南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洛阳组成立之后,陇海铁路沿线的观音堂和郑州、开封、商丘、徐州等地相继建立了党组织。在罢工中表现突出的观音堂站搬运工人符敬宗、水湛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成立中共观音堂组,他们是陕州历史上最早的中共党员。 <div><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六站:</font></b><font color="#ed2308"><b><br>《杨连弟纪念馆》<br></b></font></div><font color="#333333"><b>墙上的老标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日期;一九四九年十日,铁道兵团一支一大四中十连建。</b></font> 1949年8月 国民党军炸毁陇海铁路8号桥,切断我军挺进大西北的运输线。危急关头,铁道兵团第一支队铁路职工杨连第带领18名勇士搭架云梯成功,把红旗插上45米高的墩顶,大桥很快得以抢。通钢梁上的标语<font color="#ed2308"><b>《畅通八号桥解放大西北》</b></font> 由于修复正桥所用钢梁规格不同,有4个桥墩需降低高度,凿除混凝土总量达49.8立方米。杨连第创造出小药量浅眼密爆法,提高了凿除进度。部队从1949年8月21日开始,奋战59昼夜,于10月18日架通了8号桥,为打通陇海线排除了最大障碍。<b><font color="#ed2308">钢梁上标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font></b> 登高英雄杨连弟 俯瞰杨连弟大桥,列车满载各种运输物资、旅客呼啸而过,天堑变通途。这里己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英烈杨连弟精神永放光芒! <font color="#ed2308"><b>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br>第十七站:《陕县烈士陵园》;</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15年-03月-25日,陕县烈士陵园被命名为三门峡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b><div>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或新中国成立后为国捐躯的321位革命烈士的灵柩或遗骨,统一迁葬到陕县烈士陵园,进行集中管理保护。陵园先后被命名为“陕县德育教育基地”、“陕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县国防教育基地”、“三门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成为一处集参观、展览、纪念、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红色教育基地。</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div>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八站:</font></b><font color="#ed2308" style=""><br><b>《万里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黄河大坝》</b></font><div> 50年代的新中国,三门峡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十万水利精兵为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齐奔三门峡,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这座新中国水利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大坝,这座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1961年建成,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为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装机容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大坝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b>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b></div></div>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b>人门"、"鬼门"、"神门"</b>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新中国一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着手治理黄河。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到工地现场。主持会议,研究工程建设问题。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陈云、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邓颖超、罗荣桓、陶铸、郭沫若、习仲勋、万里、李鹏、胡启立等领导同志也都曾来此指导工作。董必武同志视察了三门峡大坝以后,曾欣然命笔《观三门峡枢纽工程》四章,并为建设者写下“功迈大禹”的题词。郭沫若视察后写道:“鬼斧神工天作险,人工民斧险为夷;三门峡上英雄汉,动地惊天大史诗。”1999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三门峡大坝视察,对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卧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 <b><font color="#ed2308">沿着百年陇海铁路追寻沿途红色印迹</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第十九站:</font></b><font color="#ed2308"><b><br>《大营村周总理视察纪念馆》</b></font><div> 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坐落在河南陕县大营镇大营村中心,距三门峡市区20公里。该馆落成于1977年,主体建筑连同外宾接待室和综合展览馆,总面积为2360平方米。馆内陈列有 1958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时的照片和有关实物,还有彭德怀、习仲勋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党政负责人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时的照片。</div></div> 1977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19周年之际,大营村民自愿捐资并自己动手兴建周总理视察纪念馆。同年9月竣工并对外开放。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一厅两跨中5边3开间,分中央瞻厅和东西展厅。中厅正中置放周总理半身石膏像一尊;东展厅陈列总理视察时30余幅照片和部分总理使用过的实物原件;西展厅为总理生平资料、文字说明等62幅图照。<br><br> <b>陕县大营村志,1989年3月3日 习仲勋题词</b><div>1984年9月22日,习仲勋为韶山题词:"毛泽东思想是亿万人民革命意愿和实践的结晶,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b><br></b></div><div>1989年3月,习仲勋为"纪念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四十周年"题词:"光辉历程 严峻考验 重大的贡献"。<br></div><div>1990年3月25日,习仲勋为家乡人民题词:"总结历史,吸取教益"。<br></div><div>村民们没有想到能为小小的村题字。<b>平易近人</b>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div><div><br></div>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ed2308"><b>380多名预备党员整齐列队,面对党旗庄严举起右拳宣誓,铮铮誓言在“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广场上空久久回荡。</b></font> <p class="ql-block">由于我水平有限、知识有限、信息有限,能力有限,陇海铁路沿线,还有很多红色故事,不能一一列举,敬请先烈原谅,此致!敬礼。</p> <p class="ql-block">我家三代人都是党员</p><p class="ql-block">父辈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建设者见证者</p><p class="ql-block">吾辈是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建设者见证者</p><p class="ql-block">儿子是共和国两个一百年建设者见证者</p><p class="ql-block">坚定不移跟党走,代代相传红色传承,是我们家族的家规。祝愿祖国繁荣富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