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书法 (二)

墨池

<p class="ql-block">  永字八法流传至今约有两千年历史,学习书法的人都以此为入门的途径,鉴于此,我们讲永字八法时尽力解决其变法的规律,使学者能从基本笔画的笔势入手,以达到变通的目的。永字八法由来已久,深入人心,我们因势利导,不妨以此名目为序,逐而展开。</p><p class="ql-block"> 永字八法把点、横、竖、钩、仰横、长撇、短撇、捺,命名为:侧、勒、弩、趯、策、掠、啄、磔。</p><p class="ql-block"> 上一节我们讲了侧(点)的技法,下面对其它几种笔画进行讲解。</p> <p class="ql-block">二、勒(横)</p><p class="ql-block"> 勒是横画的名目,也是书写横画的笔势。初学者认为横画最易写,然深究之,却不十分简单。若把一长横从中间划分,前二分之一的行笔,注意一边行笔,一边提笔。后二分之一则是一边行笔,一边按笔,至尽处提笔向右下方按笔,待写满后,轻提笔以笔锋急回。</p><p class="ql-block"> 例如"三"字,三个横画处于平行线的位置上。处理不当显得呆板无姿。如果首横取仰势(两端略高,中间略低)平横取平势,底横取俯势,则神采自生,横画是字中的主要笔画,往往和竖画一起作字的骨架出现,是十分重要的,初学者要反复练习,得其要领。</p> <p class="ql-block">三、弩(竖)</p><p class="ql-block"> 弩是竖画的名目,也是竖画书写时的施力方式和笔势。弩的比喻来自弓,拉弓时,由于弓臂的弹性,会形成一种反作用力和拉弓的力形成一种对比,对这种对抗力的理解和应用正式写竖画时需要领悟的原理。也是把竖画叫作弩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1、基本形状和行笔图解</p><p class="ql-block"> 竖的基本形状共二种,一种叫悬针,一种叫垂露,其行笔示意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  垂露竖:顾名思义,一画终了时不出锋,而作回锋处理。有露水珠儿欲滴之势。欧体书法中,竖画在中间和左旁时多用垂露。</p><p class="ql-block"> 悬针竖:悬针竖是竖画的另一种形式,它和垂露竖的不同在于收笔处,垂露竖回锋收笔、显圆劲形状。悬针竖则出锋尖收,其形如针之倒悬。</p><p class="ql-block"> 2、应注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a、垂露竖的用法很普通,不论在字的左边、中间都可以使用。</p> <p class="ql-block">  而悬针,就限于在笔顺上是最后一笔的竖,多用于字的右边和中间。</p> <p class="ql-block">  b、伸缩</p><p class="ql-block">几个竖并排在一起的字,一定要注意伸缩,决不能一样的长短。汉字的结构规律经常是左缩右伸。</p> <p class="ql-block">  c、向背</p><p class="ql-block">所谓向背,就是写竖的时候采取不同姿势,有相向和相背之分。</p> <p class="ql-block">四、趯(钩)</p><p class="ql-block"> 趯是钩的名目,也是写钩的施力方式和笔势。钩在字中不能单独成画,而是要在横画,竖画或一段弧线后面,一画终了,继而写钩,其行笔示意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  欧书钩回缩要小,笔锋顺原笔路上缩,如果未如意可向左稍稍挫动,这样,笔尖拱起,钩下端小三角儿自成,然后急出。写钩收笔应力送锋尖。再者,在转笔锋时必须懂得蓄力,不蓄力在挑钩时往往势尽力穷,显得轻柔浮滑,没有力度,钩的变化较大也是难写的笔画,大家在书写时,要灵活掌握。</p> <p class="ql-block">五、策(仰横)</p><p class="ql-block"> 策是仰横的名目,也是书写仰横的施力方式。策的本意是马鞭。仰横为策的比喻,也正是来自以鞭打马的用力方式。鞭打马手执鞭柄、用力挥去、把力传输到鞭梢、鞭梢本极柔,力到则柔中有刚,势可裂肤。这种用力方式怎样才能体现在笔墨之间呢?</p><p class="ql-block"> 书写时,以笔背着纸,毛笔执起后,右边即为笔背,竖下笔锋,待调为顺笔锋之后,腕向左下翻转,轻提而进。不可轻浮草率,更不能呆板无姿。</p> <p class="ql-block">六、掠(长撇)</p><p class="ql-block"> 掠是长撇的名目,又是长撇的笔势。具体写法:斜下笔、待颖调顺笔锋后,取逆势中锋向左下方斜出,至出锋处,轻轻提笔力送锋尖。其行笔示意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 方尾撇略呈左向钩的形状,较难掌握。关键在于行笔至撇尾部时,稍一驻笔就略有挑意写出,亦可回锋处理。注意不可钩得太长,长就是呆滞无姿、在写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p><p class="ql-block"> 长撇的后半部,不要写得很快,否则会使整个笔画上下不贯软弱无力。另外,在一个字里出现几个撇的时候,不要把几个撇写的形状都一样,要有些变化。例如:</p> <p class="ql-block">七、啄(短撇)</p><p class="ql-block"> 啄是短撇的名目和笔势,本可以放在"掠"中一起研究,为了照顾八法的顺序,便于记忆,故分述之。啄的比喻来自于鸟吃食的动作。古人说:"如鸟之啄物。"这个比喻是很恰当的。如圆笔书、写时笔锋斜下,待起笔处丰满后,用转法、调顺笔锋往左下行。边行边提、力送锋尖。若方笔,则切笔下,待起笔处丰满后,腕部向左翻而出。</p><p class="ql-block"> 在写啄时,请注意以下两点:一、由于形短,故提按动作一定要有分寸,提之过急,则撇尖柔弱,提之略缓,则呆滞笨拙。二、短撇的起笔一定要丰满。</p> <p class="ql-block">八、磔(捺)</p><p class="ql-block"> 磔是捺的名目、也是写捺的施力方法。在磔脚处不可造作,要出乎自然,不可上翘,更不可忽粗忽细。字贵自然,笔画贵在流畅和谐。</p><p class="ql-block"> 捺是一个弯曲的线条,过直则无姿态,欧阳询在运行八决中说:"一波当三过笔"也就是写撇时一定要注意几个弧线的变化。一般起笔后,当有一个小弧,行至捺的腰身又有一个较大的弧,然后揭而暗收处磔脚。具体写法是:露锋起笔、略右上行,弧成笔锋下沉,且行且按,第二弧向下,弧成。笔锋已尽力开散,然后取逆势处磔脚,且行且提,直把气力贯注锋芒以成。捺的姿态是优美的,变化也十分丰富、有的如金刀之锋利,还有的似游鱼之摆尾摇身,其行笔示意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 捺的变化多种多样,在运用中随体异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勒、弩、趯、策、掠、啄、磔,七种笔画的范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经知道了基本笔画的写法,下一节将对笔画结构穿插练习,那就让我们先熟悉下次要讲的内容及要准备的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摹的方法有很多,初学者有描红(老师写一个红色的范本,然后用毛笔在红色的字上描写),摹写(用薄纸蒙在原帖上去写),临写(把字帖放在旁边,边看边写)。</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单钩、双钩、对临教学法”进步最快,形掌握得最好。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传旨当朝书法高手临摹此序,最后临的最好的是冯承素,他是用什么方法临摹出来的呢?答案是双钩,只有“双钩、单钩”能对字的笔画结构掌握的准确无误,比其它方法进步更快。</p> <p class="ql-block">  要求大家准备好一本原帖放大本字帖。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米格字帖,因为这本字帖的格子和米格纸的格子大小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这套书有楷(颜、柳、欧)、行、草、隶、篆,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我们以欧体为教学范本,还要准备一刀28格的米格毛边纸。</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楷书的双钩、单钩、对临的练习步骤,其它字体也可按此步骤进行。</p> <p class="ql-block">笔画、双钩、单钩、单钩</p> <p class="ql-block">双钩、单钩、单钩、对临</p> <p class="ql-block">双钩、对临、单钩、对临</p> <p class="ql-block">单钩、对临、单钩、对临</p> <p class="ql-block">单钩、对临、对临、对临。</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个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初学者按此方法去写,如果有点基础,只是粗细变化掌握不好,就多写双钩;结构掌握不好,就多写单钩;如果笔画结构都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能临写原碑帖。</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的学习,一开始就对原碑帖学习,起点高难度大,这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如果掌握了这套“双钩、单钩、对临法”,就可以轻松学好笔画结构,粗细变化,然后过渡到临习原碑帖。</p><p class="ql-block"> 教学实践证明,初学者按此法把这本字帖写完,就可以轻车熟路的临习原碑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次我们将对“双钩、单钩、对临练习法”进一步讲解,大家有什么疑问提出来,相互磋商、探讨,共同提高。欢迎师友们多提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的改进,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