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庄的形成与发展

宋2022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河县属于古黄河冲积平原,地面开阔地势较平坦。王二庄村位于清河西南部,濒临古屯氏别河、赵王河、隋唐大运河、古清河,地势低洼,常年受洪涝灾害侵袭。为了改变这一恶劣的地理环境,勤劳智慧的王二庄村民采用“挖塘筑庄”的方式,加高村落地势,抗御洪涝灾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挖塘筑庄”就是在临近挖坑塘取土用于垫高村庄地基。从远古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王二庄村民挖土运输工具很落后,箩筐背、木车推、人力抬,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挖塘筑庄,村中形成了中部的“拐子湾”“碱湾”,东部的“岛湾”,南部的“老白湾”,西部的“庙湾”。垫高了村庄地基,延展村落面积,阻止洪涝灾害,改善居住环境,出现“人居高处,水归湾塘”“湾沿杨柳成荫,塘中鹅鸭戏水”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间的推移,村中人口日益增长,加之外籍姓氏的迁入,村落逐年外延。到20世纪40年代,王二庄村已形成东西,南北两条街:东西街长为500米,宽为5米,贯穿村庄东西;南北街长300米,宽不足5米,位于村西部的东西街南侧,两街相交成“丁”字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中曾有一个小村,名叫“南秦庄”,位于现在的村东南角,虽在同一个村中,但因坑塘街巷相隔,故为村中小村。据传,因有一秦姓人家迁至此地而得名,现秦姓人家绝嗣,其他姓氏迁此地居住。“南秦庄”也就销声匿迹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北拐子”位于村西北角,地形比较复杂,仅有一条南北贯通的胡同,其余均为大胡同中的小胡同,纵横交错的闷胡同,故人称此地为“西北拐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胡同” 位于街北侧村中间位置,因胡同较宽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上胡同” 位于村东头,北连东西街,南邻“拐子湾”,因胡同与村大街连接处设一小桥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家胡同”因宋氏“观”字辈的人居住集中而得名,该胡同笔直通畅,是通向村北公路的要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村中贫穷的人家居住的是土房,从上到下全用潮湿土垒筑而成,墙体宽为两尺,房高不足九尺,木板门、木格子窗、木檩樑、秫秸铺顶、泥巴抹墙。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居住的为土坯房,砖砌墙基,土坯砌墙体,木椽子苇箔铺顶。再好一点的就是“灰打碱”“四角硬”“砖门脸”(意思是指用白灰砌地基砖,房四角和门两侧用砖砌角)。殷商富户达贵人家,则是宅院宽敞,房屋坚固高大。如:村街南宋老谦的“一进二大院”表砖大北房;“观家胡同”宋老阁的南楼北瓦房;村西头解立亭的“土楼”;村北宋锡玻家的别墅的表砖大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有座天主教堂,座落于村南北街北段西侧,院落南北长35米,东西宽20米,建有北房五间为主教堂,东四间相连通东西两侧各设一讲台,西一间为内套房,与东四间相连。西房四间,分别为储物间和宿舍,西南处设有厕所,东房北侧是西式门楼的大门口。院子内植有两棵大椿树,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转载于王二庄村志)</span></p> 传承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