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遗址博物馆

覃覃

<p class="ql-block">记录也是一种传承</p> <p class="ql-block">查海遗址位于阜蒙县沙拉镇查海村西南约2.5公里的台地上,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自1986年一1994年先后进行了7次不同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掲露房址55座、窖穴和祭坑37个、龙形堆石、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动物遗骨以及碳化物等,经碳十四测定遗址年代距今约7600年,加树轮校正已经超过8000年,是我国北方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聚落遗址。</p> <p class="ql-block">查海遗址所揭露的遗迹和大量的珍贵文物表明,8000年前查海先民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进行原始农牧业生产,捕鱼、狩猎、制作陶器和玉器,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生产生活,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查海先民崇信“龙”图腾,并将心目中的龙塑在陶器上,用石块在聚落中心摆砌出来,祈求得到保佑与庇护,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堪称“中华第一龙”。查海先民不仅生前能识别、加工、使用玉,而且死后还葬玉。经中国地质科学院鉴定,查海玉完全是由透闪石和阳起石构成的软玉,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类加工、使用过的最早的玉器,堪称“世界第一玉”。由此可见,查海遗址是我国博大精深的玉和龙文化的重要的渊源地之ー,证明阜新大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ー。1991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为查海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1996年国务院公布查海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 原始农业生产工具</p><p class="ql-block">查海遗址属于辽西丘陵地带,海拔约297米左右,自然坡度平缓,地势比较开阔。有关资料表明,距今8000-5000年间,辽河流域的平均气温比现在约高出35℃,此时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适于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查海出土遗物以石制农业生产工具为主,其中有石铲、石斧、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石铲出土数量最多,这说明,当时查海人已大量地使用石铲等原始工具在这里耕种生产。</p><p class="ql-block">原始农业生产解决了靠采集和狩猎的饥一顿、饱一顿的吃饭问题。农业繁荣了,粮食就有了剩余,随之储藏问题迎而来。在海遗址中,发现室外窖穴34个,直径约在12米之间,分布在房星周围,这就是他们贮存粮食的地方,从窖穴的出现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状况良好。</p><p class="ql-block">本展厅展示海文化先民的劳动生产工具一一石器,再现新石器时代的劳作生活,使用石质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可以感知先民的原始生活。</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 制陶业的兴起</p><p class="ql-block">原始农业的出现,结東了人类游荡不定的生活,开始了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原始村落出现了,有了村落以后才有条件制作陶器,因为到处迁徙的氏族无法使用易碎的陶器。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发明和兴起的。在当时,制陶业是一项新兴手工业,是氏族制度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人类有了十几万年的用火经验以后,又逐步掌握了泥土的物理和化学特点,同时开始寻找储存食物和水,并能煮熟食品的器皿,于是便发明了陶器。</p><p class="ql-block">早期陶器的制造,是在编制的筐篓容器上涂上粘泥,放在火上烘烧,筐篓被烧掉了,但一个火陶器却诞生了。查海制陶业已不用编织的筐篓作模具,而直接做成筒形罐、杯、碗等生活用陶,装饰“之”字纹、斜线纹、堆纹等纹饰,这是人们长期的审美习惯保留下来的艺术纹饰,是早期人类使用筐篓为主要容器的历史痕迹。查海烧制的陶罐数量很多,但品种比较单一,构造还很简单,一般都是中、小型罐,都是夹砂陶,所用的柴草燃料发热量火候比较低,多呈灰褐色和红褐色。陶器上的“之”字纹,除作为纹饰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红山文化渊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 玉文化的发端</p><p class="ql-block">玉在远古时代已被人从石头中剥离出来,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此中已经蕴藏着玉是山川之精英的意思,精就是玉,玉是精灵、灵物等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同时也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人通过拜神获得精灵的保佑,祛除灾难。</p><p class="ql-block">查海人把玉石加工成精巧的工具和精美的配饰,在当时已成为种专门的手工业。目前发现的玉件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实用工具和佩戴饰品。工具类有玉斧、玉锛、玉凿等。佩戴品主要有长条ヒ形器、玉块、管状珠。这些玉器形比较规整,通体磨光。</p><p class="ql-block">查海出土的玉器多采用阳起石或透闪石软玉制作,属真玉中的软玉类。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真玉制作品。海的古玉器未见有花纹者,均为用石和沙研磨而成,由专业玉工精心制作,以达到认识玉、加工玉、使用玉的阶段。加工的技艺已相当精湛。卓新查海的玉器距今8000年左右,查海先民对玉料的鉴别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没有社会分工,生产不出玉器,没有社会分工也不需要玉器。玉器的社会功能已超出一般装饰品,附加社会意识,成为统治者和社会上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 中华第一龙</p><p class="ql-block">龙是我国文明的象征,是古代人尤为敬奉的一种神物。查海遗址出土了两片带有鱼鱗形状的龙纹陶片,说明海人已经对龙有了深刻的认识,龙已经成为氏族的崇拜对象。他们不仅把龙的形象烧制到陶器上,而且在聚落中心,还用石块摆塑了一条巨形的龙形堆石:龙头向西南,龙尾向东北,昂首张口,身体弯弓,尾向后甩去,像腾云驾雾一般。龙的前半部身体宽大,尾部细而上翘,若隐若现。这些石块的大小也都差不多一样,排列有序,龙头、龙身的石块堆砌的比较厚密,龙尾则比较松散。从远处观望,红褐色的石块就像龙体的鳞片,造型生动,十分威武健壮。龙形堆石长19.7米,身宽1.82米,这是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关龙的遗迹中最早、最大的龙,号称为“中华第一龙”。</p><p class="ql-block">查海遗址出土的龙形象是我国最早的龙图腾。早期的龙是氏族的图腾,与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动物崇拜等有关,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思想活动,是祈盼农业丰收和人丁兴旺等祈福避祸的寄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