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外事组在山西临县三交镇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主任:叶剑英</p><p class="ql-block">副主任:王炳南</p><p class="ql-block">顾问:马海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外事组下设研究、编译和新闻3个处,10月,新闻处撤销。</p><p class="ql-block"> 研究处长柯柏年,后又任命了副处长张香山。负责研究国际形势、党的外交政策、编写有关参考资料。研究处下设两个科,一科科长凌青,二科科长吴青。</p><p class="ql-block"> 编译处处长徐大年,副处长章文晋,科长马牧鸣。主要负责将毛泽东的著作译成英文,也选择一些介绍土地改革和解放区情况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新闻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处长董越千,</span>负责编发和油印新闻材料,编辑向海外提供的介绍、宣传解放区的小册子。新闻处下设两个科,科长分别是刘华峰、陈应。</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外事有工作人员20多人,中共中央外事组是新中国成立前主管外交工作的领导机构,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十分重视对外事干部的培养。曾先后两次写信给王炳南,要求外事组抓紧培养外交干部,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办法。</p><p class="ql-block"> 1947年7月29日,周恩来给王炳南的信中说:对于外事组,应将重心放在翻译几本毛主席的重要著作,编译几本有关美国的工具书,编译几本有关解放区基本政策的小册子,就是为这些事花一两年工夫都要得。11月10日,他又致信叶剑英并转王炳南、徐大年、柯柏年,信中写道:编译方面,译毛、刘著作望仍照原计划进行,勿停勿懈。编小册子,目前只能编写解放战争及土改两种,今冬明春要将解放战争写出就很好。美国手册,能在明春编成就很好。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政协和三人小组会议的谈判材料由章文晋、陈浩两同志整理出一份有系统的档案为最好。整理时有意见提出来,不要怕提反面意见,这对于今后的国际斗争,也许会有裨益。</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叶剑英加强了外事组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做好了向海外宣传解放区的工作。由于条件艰苦,对待国际问题主要通过收听中外文广播编辑两种新闻稿,供与外事组在一起的中央负责同志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马海德和一些懂英文的同志负责收听外国新闻广播并记录下来翻译好,董越千负责审稿、定稿,刘文仲管刻钢板、油印,每天出两种。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们竟然坚持工作了一年多,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外事组向晋察冀解放区迁移,进驻河北省平山县柏里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