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的觉醒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追剧的时候多了。不管是电影的或是电视的;中国的或是外国的;过去的、当下的或是未来的……看过不少,亦少不得与主人公同喜、同乐、同哀、同怒,替他们担忧,为他们释怀,体会到不同人生的精彩。但却没有一部像《觉醒年代》如此扣人心弦、令人感动、发人深省、惹人心痛,让人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p> <p class="ql-block">  《觉醒年代》以新文化运动为主线,直到“南陈北李”建党,全面呈现了上世纪初,旧中国灾难深重的时代背景,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和觉醒的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追求,用史诗般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觉醒知识分子苦寻救国之路的结果。该剧对这段历史呈现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对这群先驱们呈现的立体和丰满,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是影视或是史书,都是不曾有过的,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深以为然的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让人眼馋的文人气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我最喜欢的文人气质画像,可惜已久未谋面了。但剧中,不论是功名显赫的蔡元培,或是狂傲不羁的陈独秀,抑或是悲天悯人的李大钊,甚至是迂腐守旧的林杼、辜鸿铭,动辄出言不逊的黄侃,都在举手投足中,无一例外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将文人气质展露无遗,既让人莫名的舒服,给人无声的温暖,又让人心生恭敬。</p> <p class="ql-block">  令人起敬的文人风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是文人风骨的显著特征,亦是剧中先驱们矢志不渝的追求。陈独秀“出监狱就进研究所,出研究所就进监狱”的“两个研究所”学说;林纾坚决反对陈独秀及新文化主张,却对同盟者“小动作”大发雷霆直至断绝师生情谊;辜鸿铭是守旧派当仁不让的重要领军人物,却在倒蔡(蔡元培)声中,公开挺蔡堪称君子;陈延年从信奉无政府主义到用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念等等,正是他们这种特有的执拗,彰显出其鲜明的文人风骨,为信仰的坚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  动人心弦的文人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至上追求,常常被称为家国情怀。在剧中,已是“人中龙凤,马中赤兔”,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的先驱们,为了找到挽救祖国于危难的道路,不惜抛家别子、甘舍富贵、笑对死亡,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宏愿。而他们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同样让人感怀。</p> <p class="ql-block">  陈独秀先生在外叱咤风云,偏偏对两个儿子不知所措。明明心中装着无限的爱,嘴上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那怕对孩子们的选择一万个不愿意,也要字斟句酌去表达……这些与他在同仁面前的表现大相径庭,常常让人笑中有泪、泪中带笑。 </p> <p class="ql-block">  比较而言,李大钊的家庭生活更加有温度。不光是李大钊先生与孩子们自然、温馨、和谐、亦师亦友的相处让人眼羡。夫妻间你一声“憨坨”,他一声“姐姐”,更是让人一下子就找到了“亲密无间”的感觉。而妻子当着学生面“憨坨”顺口一出,大钊先生略带央求的一声“姐姐”,合着妻子羞涩抿笑、学生们捂嘴窃笑,把“爱人”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最出人意料的是胡适的家庭。这个留洋博士,思想洋派、生活洋派。未婚前,女粉丝一茬接一茬,他亦乐在其中。一旦结婚,则谨守“夫道”,对妻子每晚十点上床的规定严守不怠,那怕被朋友反复调侃也雷打不动。虽然在影片外,这先生也闹出过点风流逸事,最终,却是他那个时代唯一一个包办婚姻走到最后的大师。单就这一点,也是值得称道和尊重的。</p> <p class="ql-block">  写到最后,真的要感谢这部剧的主创人员,是他们以其饱满的激情、过硬的才能,为观众奉献了一个个鲜活的、从烟火气中走来的先驱人物,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他们,记住了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