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的美篇

陈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p class="ql-block"> 母 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作者:陈 斌 陈 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今凤棲村》将要与读者见面了。抽闲,我来到主编陈新华先生家里,这位八十多岁高龄、德高望重的长辈,真可谓余热未尽献,老骥不轻闲,屋内柜足箱满全放书箱稿件,桌上纸墨笔砚倾吐清香。寒喧之后,他谈到编书,从广泛搜集提炼素材,到收录凤棲村古今名人名士,谈到我的母亲。他语重心长的说:“你妈为父母养老送终,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大的委屈,在凤棲再没有谁了。真是不容易,可敬可佩,可敬可佩啊!”一席肺腑之言,燃起我满腔激情,母亲的亲切形像,一幕一幕展現在我的眼前…… </p><p class="ql-block"> 母亲陈三英,一九三九年农历二月二十四,出生于凤棲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姊妹四人。姥姥是个挺能干的农村妇女,姥爷和舅父是村里的教书先生,这在周边邻村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书香之家,虽家景不算宽裕,但一家人的生活还能过的去。然而,时势骤变,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一九三八年侵略者的铁碲践踏州城,打破万千家庭的宁静。舅舅胸怀“抗击日寇,保家卫国”之大义,毅然加入民兵组织,并由陈家洼村陈珍介绍(单线联系)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师隐身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四四年农历三月十三日他不幸被捕,惨遭日寇杀害,为国捐躯;姥爷失去儿子万念俱灰,悲极伤身,不久离开人世;姥姥痛不欲生,流干了眼泪,哭瞎了双眼;两姨母已出嫁;此时的母亲,面对国仇家恨,她立志替兄行孝,摒弃旧观念,为父母养老送终,在艰难困苦的人生岁月里,坚持不懈地践行自己的诺言。 </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母亲,是在解放后才上学的。受家庭的熏陶,她好学上进,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她有一手好文笔,还有一腔好歌喉,她最爱唱的,唱的最好的歌是《我的祖国》;她追求进步,积极向组织靠扰,十五岁时就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看她很有发展前途,学校老师予以好评和赞扬,鼓励她再接再厉。而她却总是心思重重,忧心忡忡,她放心不下这个家,尤其是生活难以自理的姥姥。好不容易熬到完小毕业,书也念不到心里了。这时有人建议她找个好工作,别再回村里受苦受罪了,她当即婉言谢绝,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凤棲村。公社化初期,母亲与父亲结缘。当时她提出的首要条件是:结婚不离娘家,男到女家共同尽行孝义务。父亲陈红杏是邻村坡底人,爸妈早年去世,他孤身奋斗,考上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很有文化素养的人民教师。他忠诚善良,品行端庄,很情愿地应允了母亲的要求。母亲在娘家村安了家,落了户。婚后五年有了我们兄弟二人,并答应老二陈真为舅舅继子。这使得姥姥成天乐哈哈的,母亲去生产队劳动,她摸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饭、洗衣、照看我们兄弟俩。更可喜的是:姥姥跳出了失子的悲伤苦海,看到了希望。母亲硬是以她刚强坚毅的秉性,努力拼搏、砥砺奋进的精神,支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成为凤棲陈氏吃螃蟹的第一人,也是打破封建世俗,女子结婚住娘家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第一例。 </p><p class="ql-block"> 人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我认为做我母亲这样的女人更不易。从我记事起,每逢春节,母亲总要撂下我们陪姥姥,收拾好两边的家,回坡底村她的婆家过年;每年立春和过一些节令总要外出暂避“时辰”;生养我们姊妹几个,更是讲究繁多。这种妇道人忌讳的至今仍然有所存在的封建传统习俗,她从不违背,她宁愿将就着过,宁愿自已遭点殃,受点麻烦,也不让人说闲话,道不是。她遭人“另眼”,受尽屈辱,但她初心不改,意志不移,信念不变。记的一次因为与小伙伴争抢玩具吵起架,有顽劣者夺去我的玩具说:“你不是凤棲人,不要在这里耍,回你坡底去。”这话使我感到很委屈,很不是滋味,回家告诉了母亲。她字字血,声声泪,诉说了血泪斑斑的家史,讲解了忠孝之道,家国之理。家仇国恨刻骨铭心,谆谆教导终身难忘。母亲的言传身教,増强了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坚定了我们继承舅父遗志,完成先辈未竟事业,炼就国之栋,铸成家之梁,为国为家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p><p class="ql-block"> 家,对于母亲来说,是需要百般呵护的窝,也是一块需要感恩负责的田。为了照护姥姥,料理好这个家,母亲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着。农村集体化时期,我家老小七口人,父亲在外工作,家里没有男劳力,只能靠母亲一个人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来维系一家人生活。因此,年底结算老欠人家口粮款。尽管这样,母亲每年都是出满勤干满点,家里活和队上劳动两不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这种勤恳朴实、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励了我们一生。记的一天中午,队上劳动收工,她像往常一样,一进家门,放下一梱柴禾,没顾上扫除身上的尘土,就挑上水桶,拿上铁锨,匆匆走了。当时正值小麦下种农忙时节,她是要到离家不远的“井沟里”,我家的自留地里整地退垄,完了还要捎一担水回来。当她干完活挑着水沿着崎岖不平,‘七拐八扭的井坡,一摇一晃好不容易爬到半坡的时候,一个换肩,水桶碰到路边的石头,顶劲使她身体失衡摔倒了。姥姥等不及了,催我去接她。望着仍坐在地上,双手抱着擦破皮渗出血的腿,嘴里喘着粗气,脸上露出痛苦表情的母亲,我哭了。然而她却拾起扁担,挺直身子站起来说:“没事,咱回!"她的声音铿锵有力,透出的是坚强和刚毅,我一把接过她手中的担子,喊了声“妈,你先回!”我要去担水,“好男儿不吃十年闲饭",我也八岁的人了该替她做点事了。等我停停歇歇挑着两半桶水回到家里时,已不见了母亲的踪影,姥姥告诉我她吃了点饭又去队里劳动了。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的确,那时父亲工作忙顾不上多回家,母亲的负担显然是很重的。家里大小事情她去处理,轻重担子她一肩挑。她忙了地里忙家里,干了这个干那个。耕锄耙耱,庄稼地里的活一人扛,吃喝穿戴,家务事情一个人做。母亲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一个闲不着的人,村里人都说她比得过男子汉,能顶起一个天。又说她是一巧妇,做的一手好针线,绣花划画纳鞋底,纺花织布样样行。她做的“格线子"粗布,花样多,质地好。她绣的枕头,画的“五毒褂”上的动物花草活龙活像五彩鲜艳,村里人交口称赞。母亲常常织布纺花到半夜,我写作业陪伴她。她边干边给我讲“子不学,断机杼”,“头悬梁锥刺骨”等很多的寓言故事,启发激励我刻苦学习。她晚睡早起勤劳能干妇儒皆知。当我们穿着母亲做的布衣布鞋,带着粗布被子花格床单,背着她烟薰火燎烤出的干粮,去上中学,乃至上大学,同学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时,我们心中尽孝感恩之情犹然而生。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们兄弟俩利用放学后的空闲和假期,担水拾柴捡煤渣,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使母亲感到非常欣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姥姥经常爱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她记性好《四书》《五经》《三字经》都能背下来。姥姥没上过学,不识字,眼晴看不见,是在姥爷那里听来的。问她什么意思,她说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乌鸦有反哺之意,羊羔有跪乳之情嘛!姥姥的话对我的启发和教育很大。母亲三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身体就出了个毛病,走起路来有点不带劲,还经常头晕。我们和她去过几次医院,诊断为血压偏高和关节炎,吃了药好点了,过一段时间又有反复。后来她干脆不听我们劝告,不在意所谓的“小毛病!”照样不停不歇的干活,更加细致入微地体贴姥姥,关心她的生活起居,眷顾她的寒暑凉热,身体状况。那年不知什么原因,姥姥突然得了一种病,听人说是“羊毛经”,这种病非常少见,如不尽快诊治会出人命的。当时医疗条件差,医疗技术落后,情急之下,母亲跑遍全村,后在邻村找回村医,幸亏来的及时才化险为夷。这时,两个姨母也闻信赶来守护,并接姥姥到她们家住了些日子。自此,我才真正理解了姥姥那番话的深刻含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九七七年农历七月初五,命运多舛的姥姥,离开我们的母亲,离开我们走了!她走的那样平静,那样安谧!悲痛中,母亲与两姨母商议,合葬姥爷姥姥、舅父舅母于陈氏四门祖坟,使他们九泉之下得以团聚!姥姥出殡那天下着小雨,母亲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泪水与雨水交织一起,在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流淌。39岁的母亲消瘦憔悴,显得苍老了许多。我忍不住流下心酸的泪水!39年艰难的人生岁月里燃烧青春,付出奉献,无悔无怨。她破除封建世俗观念,重孝厚德,百善孝为先;她忍辱负重,敢于担当,顶起半边天;她满腔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她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精心养育子女长大成才。她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我们后辈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陈真大学毕业后在政府工作。先后担任政府办科长、工委副书记、政府副秘书长、采购中心主任、四级调研员等职。妻工商银行任科长、工会主席等职;陈斌在粮食局工作,妻在趙家庄学校教学;其儿女儿媳们均获硕士学位,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在各自不同岗位工作。然而,饱偿生活酸甜苦辣,经历沧桑人生的母亲,:积劳成疾,病患缠身,于二00八年九月二十三,溘然长逝!她生前,就在她弥留之际,还再三叮嘱我们:“我老了后,你们兄弟一定不要间断了给你姥爷舅舅上坟啊!"母亲至死不渝的行孝恩德如高山大海,我们铭记在心!姥姥去世44年来,我们兄弟俩,还有姨弟兄们,每年清明寒食节,都要来到姥爷舅舅坟上,扫墓祭祀,告慰英灵,寄托哀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嘱托,并将世代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二0二一年四月撰写于州城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