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盛世,如您所愿!》------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高萌名师工作室一行赴滕州博物馆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高萌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古代有飞鸽传书,遥寄着两方的思念,儿行千里母担忧,诉说着同一月亮的忧愁。 一封家书,勿挂,勿忧。喜怒哀乐藏于心头,下笔成书。</p><p class="ql-block"> 将思念折叠,借一缕月光捎回故乡。回家的路不管多远,请将我的思念带到那个熟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一封家书,字里行间萦满牵挂;</p><p class="ql-block"> 一腔情怀,铁骨忠心历久弥坚。</p><p class="ql-block"> 这些家书的背后是无数为了保卫滕州这片热土,用生命迎接新中国曙光的鲁南英烈。他们用忠诚、勇敢和智慧筑起了一座座令人敬仰的巍巍丰碑。</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100年的背后是一段段鲜活而厚重的历史。博物馆的近现代史展厅是那段峥嵘岁月最好的讲述者。每次踏上这块红色展区,都能切身感受这块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厚重和民族觉醒。追寻着红色家书的足迹,滕州市实验小学大同校区高萌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于滕州博物馆重温往昔峥嵘岁月,在一封封家书情深义重的家国情怀里,锤炼坚定信仰、传承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因为责任所在,无法离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b>虽然家书很短,但饱含深情,读来不禁让人为之落泪。</p> <p class="ql-block">  “麓水县”,许多年后的今天,滕州的老人们说起岁月深处的那段记忆还是会热泪盈眶,因为地图上的“麓水县”就是脚下这方养育我们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改名麓水,就是为了纪念这封家书的主人,为解放滕县而牺牲的师长王麓水。</p> <p class="ql-block">  王麓水,又名王培岳,1913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长丰乡一个贫苦家庭。14岁参加革命,15岁就成为莲花基层苏维埃政府秘书,深受毛主席器重,被誉为“将才”的军事指挥家。自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战役和开辟巩固鲁南抗日根据地,1943年11月指挥部队奔袭柱子山,击毙中国土匪排行榜第一的刘黑七。</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王麓水任山东军区第8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同年12月率部围攻滕县(今滕州)城,亲临阵地前沿哨所观察地形,指挥作战,不幸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32岁的王麓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直至血洒滕县,为国捐躯,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首为人民、为革命光荣献身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王麓水,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把军报命名为《麓水报》,滕县,易名为麓水县(1946年5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麓水县复名滕县,双山县改名麓水县),滕县中学(今滕州一中)改名为麓水中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毅称赞:“麓水同志以善战爱兵爱民见称,故阵亡之日闻者莫不流涕,不愧模范党员。”</span>“身是萍乡一雇工,参加革命显英雄。鲁南解放开新局,痛惜城郊未竞功。”这是王麓水师长牺牲后董必武所写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  王麓水参加革命后,转战南北直至牺牲,近二十年没有回过家乡,其间,王麓水只能用书信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王麓水牺牲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9封家书,其中8封写在抗战时期,1封写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爆发两年多来,中国军民已取得累累硕果。王麓水在1939年9月1日给他三哥的信中介绍了华北的抗战形势,特别介绍了八路军、游击队在抗击日军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将日军想绕道进占南昌,沿浙赣路西犯,再由袁州、萍乡占领长沙断绝粵汉路的图谋告诉了三哥,并希望他转告家人和乡亲们,在敌人到来时做好应对。信中说:<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因敌之残暴,弟是所见所闻特别多。奸、淫、抢、杀、烧毁房屋,所到之处均变为焦土之祸。……如果真是此情,应当把所有一切粮食和用具搬到深远的山谷中去,埋藏起来,应加紧去进行做好,如果敌来到,大小男女老少全跑一空,绝不留一个人在家不走(并且要把这些常识告诉附近各村庄人民)。同时还要注意到敌人飞机来轰炸,要学防空、防毒常识等等,还要注意严防汉奸破坏。”</b></p><p class="ql-block"> 他还在信中提醒三哥要有思想准备:<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抗日战争是持久的,不是一天两天或一年两年就能够成功的,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长期的流血战争。但是中日战争,中国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今天只有为国家民族事业去努力,才能享受未来的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希望着全家和故乡都很好。”</b></p><p class="ql-block"> 从信中不难看出,王麓水对抗战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更有抗战必胜的信念。他生前留下的家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位革命者伟大的家国情怀,那就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这些承载着岁月峥嵘与铁血荣光的叮咛嘱托与热切期盼里,彰显着王麓水以及无数为了解放滕县而壮烈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崇高品格和风范,诠释着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血脉基因,鞭策后来者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烽火岁月中,一封封家书显得格外珍贵,其中表达的不仅仅是思念,更多是见证写信人的平安,家人盼望的是那个写信的人能够平安归家。</p> <p class="ql-block">  “如果在课堂上与孩子一起追溯百年峥嵘岁月里的红色记忆,一定要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战役之一-滕县保卫战,铭记铁血川军慷慨赴国难、奋战守孤城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一支队伍,人民一提到他们总会热泪盈眶,在每一场战争中都有着他们的身影,也因此有了无川不成军的俗语,他们就是川军。这是一支装备最差的军队,一支还穿着草鞋的军队,一支人数最多的地方军,一支牺牲最多的地方军,用血性和鲜血为中国军人挽回了尊严!川军是我国抗日战争伤亡最惨重的一个队伍,他们在抗战中表现得非常悲壮,三百万出川将士,最终回到故乡的不到五分之一。在我们滕州这片土地上,他们写下了川军历史上最光荣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死字旗”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生的。当时日寇猖獗,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邀请了100多名爱国青年组成了安县特征义勇壮丁队,决定开赴抗日前线。</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支队伍出发之前,他的父亲王者成赠给了儿子一面至今令无数国人无比震撼的死字旗帜,在旗帜的下方提了两句勉词:<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b>将一个普通四川民众精忠报国之心表露得淋漓尽致。&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生离死别,铮铮铁骨也有柔情恋家的一面,临行前,一封也许就是“遗书”的家书,代表万语千言,让我们感受到川军将士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族大义和对家人质朴的亲情。</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封封绝笔家书在滕州博物馆刘部长深情的讲解中徐徐展开,引领我们走进那段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历史岁月……</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捍卫国家的尊严,一场轰轰烈烈却又异常壮烈的抗战爆发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一起对抗外族的入侵。</p><p class="ql-block"> 抗战之初,川军将领一声怒吼: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川军的将士们身穿单衣,脚踩草鞋,扛着一把土枪,就走上了抗日的战场,而这一走,几乎再难有机会回到家乡了。川军出川是全靠脚走的,所以速度也是比不上其他代步工具的,等到川军到达北方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几十万的川军,没有一件御寒的衣服。而当时的台儿庄战役正在进行,李宗仁派遣王铭章将军驻守滕县,这一战,川军的122师在王铭章的领导下,在滕县全军牺牲。最后在城中的三百余重伤员,在日军破城后能行动的都冲出去与之肉搏殉国,剩下无力行动的伤员则含笑一起拉响剩下的两箱手榴弹,以此殉城。此役,川军将士中没有出现一个被俘虏的,为川军赢得了全国的尊重,正是川军的巨大牺牲才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川抗战生死未卜,滕县保卫战中,川军将士都有着难以想象的坚定决心与无谓生死的意志。将士们寄回的家书大都表达了自己的必死决心,他们知道每次的家书都有可能成为遗书,但他们从来没有畏惧过仍然前仆后继的奔赴战场为国家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益事业。”</b>王铭章师长在出川之前就给家里留下了遗书。毛泽东曾挥毫写挽联哀悼川军将领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不是希望你作一个普通工程师了事,还希望准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够当一个优良的技师!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摘自122师少将参谋长赵渭滨一封长达1700字的家书,字里行间都透露初了对川军武器落后的无赖和无畏生死坚决抗战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没奈何只有以血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机炮火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老百姓有三句话说,红军又会打仗又不扰民,中央军会打仗但是扰民,晋陕军又不打仗又扰民。” </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民国二十六年的总结算,恐怕快要到了!同时红军在民族抗战当中的一切一切,也就是共产党在中国民众心理上所建立的很大基础!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b></p><p class="ql-block"> 11页写在便签上的家书,重点叙述了国共部队在山西的作战表现与军民关系,阐发了对中国前途的思考。家书是1937年10月,赵渭滨随军出川至山西太原时写给儿子的,数月后他就在滕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这也是他最后一封家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盼。”</b>&nbsp;1984年的一天,邹家人收到了这样一封家书,孰不知这是当时在山东抗战前线的邹绍孟留下的绝笔,6天后他在守卫山东滕县的战役中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11日,滕县保卫战前夕,时任41军124师上校参谋长的邹绍孟彻夜难眠,趁着第二天军邮回徐州的档口,他提笔写下了一封家书,在信笺的头行顶端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宁儿如晤”</b>几个字。接着正文从做人、于家、致国展开写来,笔下顿生万顷波澜,文中道:<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甚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习功课以至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奋。”</b></p><p class="ql-block"> 整封家书,时而娓娓而谈,时而厉声呵斥。从教导做人到鼓励向上,邹绍孟一封家书不知包含多少对儿子、对家乡的思念。但邹绍孟清楚地知道,军人的天职是什么,那就是视死如归,作为父亲以身作则,导督后辈。就这样,一封充满军人情怀的家书从邹绍孟的笔下流淌出来。书信的末尾,邹绍孟还嘱咐道:<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牢记勿忘,见函后汝之思想如何,及汝外祖父家老幼情形如何与汝今年入校经过,统盼函报,手此顺询。”</b></p><p class="ql-block"> 这封绝笔家书寄托了邹绍孟的所有思念,成为他留给家人最后的遗产。同年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刊出了这封家书的全文。此后不少青年人被这封家书激励,走上了热血纷飞的抗日战场。</p> <p class="ql-block"> 红色家书尘封着岁月的记忆,凝结着鲁南先烈的鲜血和汗水,一封封浸透硝烟和热血的家书展现着英雄坚定的信仰,一个个顽强拼搏与奋斗的故事彰显着保家卫国的革命豪情。</p> <p class="ql-block">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一条条保家卫国、守边戍疆的道路充满了坚信、充满了牺牲,也充满了荣光。从古至今,有无数个王麓水、王铭章,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力挽狂澜,也留下了一封封情深义重的红色家书。</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我们追寻红色足迹,再次读起这些家书的时候,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英雄之心,在史册里,在传说中,更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当中。</p> <p class="ql-block">  岁月更替 人世变迁</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他们曾为这片和谐幸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p> <p class="ql-block">  家里人说,我一岁多的时候学得最好的姿势是致敬,那时的我坐在小推车里,院子里的爷爷们总是笑着给我说:“阳光好,出来检阅部队?首长好!首长辛苦啦!”而我则挥着小手,咿呀不清地说着爷爷教的:“为人民服务!”向他们致敬……幼时总是笑谈,当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才领悟到这两句呼号背后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已经是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爷爷时常在过节的时候在院子摆上几盘饺子,红了眼眶:“那些个小同志把自己18.9岁的年华定格在了战场上,没能吃上一顿饱饭,也没有留下任何后代……” 总是听他讲淮海战役,后来才明白那老泪纵横里的悲壮。</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峥嵘岁月展厅里,看着那些曾经带着体温的笔记本、那些曾经在战场上留下印痕的头盔、那些破旧、简陋的枪械,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仿佛看到那一张张年轻、挂满汗水的面孔,他们用无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滕县的解放、人民的独立和自由。我们不会忘了那段岁月,不会忘记曾经在那段岁月里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今天,因为他们把机会留给了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到阅兵式上请祖国检阅时老兵们的表情,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泪目?这是从苦难辉煌中走出来的英雄壮士;这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光荣前辈。</span>岁月不饶人,如今颤颤巍巍,骨瘦如柴的一位位老人都是当年英姿飒爽浴血奋战在前线的英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即便满头白发,即便病痛缠身,他们依然努力敬出标准的军礼!</span></p><p class="ql-block"> “你们的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是的,您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向所有为伟大祖国发展进步 、为中华民族独立强盛作出贡献的老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敬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希望着全家和故乡都很好……”后辈不负先贤之努力,擎天边七彩的阳光映出祖国的繁荣昌盛,告慰英雄:</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时代新舞台,让我们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span> 愿吾辈之青春!共筑这盛世之中华!</p> 谢谢观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图/文:高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