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如果说,五月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那么,劳动者就是诗篇里最美丽的音符。我们赞美劳动者,这是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而劳动模范则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在劳模身上,凝聚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他们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没有像这个“星”、那个“星”那么光鲜耀眼。在这个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相对于人们对物质与名利的热烈追逐,劳模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愈显珍贵。这些劳模的思想品德集中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中国当代劳动者的时代精神,他们以实际行动昭示人们:劳动创造历史、奉献无上光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个时刻,我想到了我的老父亲——一位在盐业生产一线工作了四十年的老工人,一位把自己毕生的精力与智慧都奉献给盐业生产的老工人。他和那个时代所有普通劳动者一样,心里面装的全都是工作,而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工人,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普通劳动者。父亲曾多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被评为全国援外战线先进工作者,曾获得中国工人阶级的最高荣誉—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父亲已经退休三十年了,开始步入耄耋之年了,但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这些老劳模。每年春节都上门进行慰问,送上慰问金、慰问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四月九日,汉沽盐场工会领导代表场领导到家里为老爹祝贺生日,令我们非常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上午前坨里居委会领导及及汉沽中心小学领导和学生代表,在励军同志的陪同下,到家里来看望和慰问我耄耋之年的老父亲。老父亲是汉沽盐场目前唯一健在的全国劳动模范。这让我们看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老劳模,各级组织没有忘记老劳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坨里居委会领导和汉沽中心小学领导和学生代表为老爹献上鲜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孩子们为老爹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并敬礼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爹没有赶上过系红领巾的年代,今天补上了这个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励军是我在盐场时的同事、好朋友、好哥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俩先后离开盐场,励军后来从大田镇副书记任上退休。退休后,励军热心公益事业,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曾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月十八日,我们全家陪老爹参加汉沽盐场首届“春扒节”。会址就设在结晶区的盐田里。这里是父亲从国外回来后工作的地方。老人家对这里的每一个盐池、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艺都非常熟悉,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汉沽盐场党委书记李焕岭在会场看望老爹并表示慰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全家人陪同老父亲在他当年工作过的汉沽盐场结晶区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张父亲早年的照片,拍摄于1963年,当时正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在那么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还是没有忘记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专门组织工人中的先进生产者到北戴河东山的工人疗养院进行疗养。我记得父亲回来时给我们带来了自己舍不得吃的“栗子鸡”罐头,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罐头食品。现在罐头食品恐怕都没人愿意吃了,可是在那个年代可绝对是美味佳肴了,别说吃,连想都不敢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张四十多年前拍摄于也门的老照片,是我的老父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参加援外时,与当时的也门民主共和国总统鲁巴伊的合影。照片中左起第三人是鲁巴伊,左起第四人是我的老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在南也门援外时与当地工人的合影。这么多年来,父亲很少和家人谈工作中的事情。这次我是通过读郑万友先生介绍父亲的文章,才知道老人家在南也门期间的一些工作情况。他努力学习阿拉伯语,打通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向当地工人传授技术,让他们尽快的掌握操作技术技能,和他们成了好朋友。当时在毛主席“三个世界”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援外专家是传播中国人民友谊的使者。这一点,父亲身体力行,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受到了受援国政府和企业尊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父亲和援外组的同志在工地上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在也门时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距离父亲当初去南也门已经近50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自己也已经从当年的青春少年,到年近古稀了。老人家对我讲过的事情,我还依稀记得这样几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转机惊魂。当时从国内到南也门首都亚丁,没有直航的航班,需要先从北京飞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然后换乘阿拉伯航空公司的飞机,经孟加拉国飞往亚丁。父亲第二次去也门时,飞机在孟加拉国的达卡落地加油后,三次滑行都没有飞起来。我们这些在航空兵部队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是飞机的某项性能达不得起飞要求或飞行员操作上有某项遗漏,这是非常危险的。父亲说,第三次起飞失败后,机上绝大部分乘客都下飞机了,只剩下几个中国援外专家。当时,我国与孟加拉国没有外交关系,下飞机后不但不能签证,还可能引起外交事件。没办法,只好横下一条心硬挺着。好在第四次起飞终于成功了,算是有惊无险的到达了亚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酷热。父亲说,亚丁的温度40℃以上是常态。到夜里热的人根本无法入睡。当时援外专家组的房间是没有空调的,最后同志们想了一个“土”办法来降温,就是每天睡觉前把毯子浸湿,搭在床上,人钻到床下面来睡觉。我问父亲,那能睡觉吗?父亲说,床下面因为有湿毯子的凉气,比外边凉快多了。事情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了,我仍无法想像我们的援外专家会这么艰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吃螃蟹。记得76年春父亲第一次回国时,正赶上五一休息,我特意到大神堂,花了五块钱,(那可是我当时两天多的工资啊)求人从船上买了大半筐螃蟹。那可是真正的纯海蟹(那个时候还没有养殖螃蟹),各个都是顶盖黄。如果在现在,恐怕200块钱一斤也买不到。我高高兴兴的回到家里,想让父亲好好吃一顿。可是父亲只吃了一点就不吃了。我很不解,难道螃蟹不好吃吗?父亲说,外事纪律规定:两个人以上才能上街,而且要有翻译陪同。无论谁上街,翻译都要陪着,久而久之,翻译就不愿意上街了。大家对此都理解,可是周日也不能蹲在屋里干呆着呀,于是就自己织了一条渔网。周日到海边洗海澡、捉螃蟹。当地人不吃螃蟹。所以专家组的餐桌上几乎是天天有螃蟹,从蒸螃蟹、炒螃蟹到包螃蟹肉饺子,时间一长,人们对螃蟹都吃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吸烟。当时我们国家援外的一个原则就是不增加受援国负担,所以援外专家在当地每个月只有区区几第纳尔,而当时在也门的苏联专家是几百第纳尔。这就相当于一点零花钱,也就仅仅够吸烟的同志的烟钱。可当时国内物资匮乏,人们都想在回国时买一点东西回来。记得父亲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同去的一位塘沽盐场的同志,儿子来信说,爸爸买个电视机回来吧!这位同志是一位资深烟民,每月的津贴都买烟抽了,哪里还有钱买电视机呀,他回信和儿子说,你是要电视机还是要爸爸?要电视机爸爸就回不去了。虽是笑谈,但确实是实际情况。不少人就开始自己卷烟抽。每次国内有人去的时候,托他们带一点烟过去。我记得我就曾到市一轻局,托他们给父亲带去四条天竹烟。记得父亲第一次回国时带来了一台卡式收录机,那时国内收音机和录音机是分开的,而且录音机都是笨重的盘式机。第一次看到盒式录音带我都不知道怎么打开。就这样,父亲一点一滴的节省,为我们买回了电视机、照相机和一块罗马表、一块梅花表等等。现在,那块罗马表和相机在我这里,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已经远远大于物品本身的价值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当年外经部为父亲颁发的奖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父亲回国后第一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当时父亲的照片陈列在汉沽盐场总场的宣传橱窗里,正义看到后,找到总场宣传部的李怀祥,让他给洗印了一张,一直保存在我家的老相册里。这张照片距今也有四十几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是天津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八届一次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照片横过来看效果好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第二排右起第五人为我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1989年9月28日,老父亲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之后,在人民大会堂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首日封。转瞬间32年过去了,那时的老爹尚未退休,现在老爹已经是耄耋之年了,今天再重新看看这个首日封,更觉弥足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首日封背面的文字说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父亲89年9月底赴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期间,正值国庆40周年庆典,全体与会人员参加了十月一日的建国40周年庆典。这是纪念建国40周年的首日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是汉沽盐场的一名普通劳动者,是汉沽盐场诸多老工人的一名代表。在我当年的记忆中,和父亲在一起的叔叔伯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父亲就是中国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就是一名普通劳动者,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劳动者,撑起了我们共和国的巍巍大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老了,已经是耄耋之年了。他脸上的皱纹,镌刻着岁月的记忆,他用劳动的苦辣酸甜,为我们打造酿制成玉液琼浆。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那双眼睛,仍然饱含着智慧与坚韧,回想当年,他把所有困难踩脚下,顶天立地无限风光。父亲和千千万万劳动者,你们是开拓者,你们创造了共和国历史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父亲生活尚能自理,能自己干的事,都不让我们干,我们也就是为老爹做做饭。唯愿:父亲能陪伴我们长久一些。因为:“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便只剩归途”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4月30日夜10点开始动笔,完成已是5月1日凌晨3:10,也算是向劳动节献礼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