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回不去的老家

知秋

<p class="ql-block">  说起我们的老家,那可是父母用一生的心血盖的!他们历尽了千辛万苦,就像燕子衔泥一样,一点一点垒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人口多,父母结婚后一直就没有自己的房子住。父亲1970年从潍坊调回老家后带着我们也是在外租房住。终于到1974年,爷爷在北大街路西花三百块钱典了一处房子,算是有安身之处。可是随着我们姊妹四个慢慢长大,三间房子六口人根本就住不开。好不容易在1982年,学校出面,大队算是照顾,在残缺的城墙上批一块宅基地。两家一起抓阄,我们家抓的是东边这户。这更让父母悲喜交加,喜的是终于有自己的立锥之地。悲的是只有五间主房地基在城墙上,其余的和黄家湾一样深!你想,让一个文弱书生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咋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是得感谢组织,感谢学校领导韩保巽校长。他知道情况后说,我们可以发动全校师生义务劳动帮你垫地基!于是,学校垃圾也往这坑里倒,也常有师生来义务劳动帮着推土。真是人多力量大,北门东边城门垛子的土基本都搬我们家里。地基渐渐垫平,父母又开始从城门垛下扒石头。身小力薄的父亲和母亲没白没黑把石头从坑里掀上来,遇到很大的石头就等过路熟人给搭把手。一冬天扒出来石头在胡同里排长长的一段,得好几十方。盖屋的石头算是不用愁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农村开刚始兴脱石灰坯。就是把烧完炉灰筛出来,和反应完的石灰粉子按照一定比例加水掺合在一起,像和(huo)水泥灰一样,一点点搓匀,装在模具里用铁锹拍平,然后把模具提出来,再做下一个。有时候一天能脱一百多块。第二天还有的灰坯被没反应好的石灰拱坏返工。石灰那时候能从大集买,有拖拉机拉着来卖。炉灰是免费的,母亲经常用独轮车推着七岁的妹妹到处挨家挨户收。有时候满满一车炉灰母亲打着绊带得起三次才能抬起来推走。一冬天下来收来炉灰和小山一样。父母开春后脱完灰坯一摞一摞排好几十米远,这样就能少买点砖。</p> <p class="ql-block">  地基垫平了,灰坯、石头也有了,父母开始张罗着找建筑队盖屋。那时农村刚有建筑队,本来农村盖房子都是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来帮忙。可是我们家没法搭人情,也没人没钱,所以干脆找建筑队,省心省力,就是多花几个钱。父亲开始到处借钱,他那每月几十块钱工资是让人害怕的,所以不敢多借,经常二十、三十的借钱,说好几个月还账。</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请假来家盖屋。建筑队开始划线刨地槽,用电夯来打夯。刚开始干,大队来人说我们家后墙靠后了,得重新退回来。于是后墙地槽又填平打夯折腾一遍。盖屋半年前,在莱钢亲戚就说他可以给做角铁梁架子,把图纸要去。快开工时父亲不放心,让四叔去看看,结果亲戚还没动静呢,赶紧又去济南百货大楼找我小叔。小叔心灵手巧的,啥也会干,赶紧去市场买来角铁,找几个业余的电焊工,和经理打声招呼,在院子里干起来。三架大梁,他们几个人用一天多时间,终于在盖屋平口的时候干完!好歹老天有眼,连续下三天三夜的毛毛细雨,要不为这停工得给人家支付工钱。父亲接到小叔打到学校电话后,立即去找北关大队于良义书记,请人家帮忙派车去济南拉梁。还不错,大队里收运费一百块钱由父亲押车去拉。小叔在大楼正好看到有历城区唐王镇的大解放车来送货。他考虑到父亲找车很难,那时确实汽车很少很少。小叔和人家商量,能不能帮个忙把三架大梁顺路运到郭店?家里开车也好过去接?人家真不错,答应了。走到半路,小叔又说好话,说我们家多么困难,能不能给直接送家里?那俩司机师傅真是大好人,知道农村盖房子很不容易,发了善心直接给送来家。父亲半路倒是看到一辆汽车拉着三架大梁擦肩而过,也没往上面想,扑了个空。母亲在家看到小叔把大梁运回来激动得都哭了!对那俩雪中送炭的司机师傅千恩万谢。赶紧买来酒菜,让他们酒足饭饱走的,结果也忘问人家姓名,一直没能去感谢人家,这成为我们家多年的遗憾!这件事一直藏在我们家人心里,默默祝福两位好人一生平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盖的房子,非常规矩。父母说一辈子才盖这么一回,拉账也得盖好它。那时别人家还都是木头大梁,木头檩条,草屋的多,时间久了屋脊会下垂。我们家是水泥檩条,角铁大梁,灰坯瓦房。门口也算是条交通要道,来来往往的人都来看新屋,谁都说好。远处近处的人还来拿这房子当样板。房子盖好还缺门窗、玻璃。小叔从他连襟那里要来些报废落叶松电线杆子,自己用三轮摩托车从济南拉来。可是那些木头是经过防腐处理,外表腐朽,里面都是好木料。玻璃是学校安装完下脚料一点点拼起来的。搬家也没钱,啥也没能添置。</p> <p class="ql-block">  房子盖完第二年春天,公社开始罚款,说所有在城墙盖的房子没有经过审批,每家罚款三百五十块钱!本来就一贫如洗,一屁股外债,这下更是雪上加霜。据说那时候是南山盖冷库缺钱,公社用了这么一招。那时候也不知道父母是咋渡过难关的。</p> <p class="ql-block">  盖完五间房子,沉了二年,院子里地基也折好了,借的两千多块也快还完,简易院墙石头也够用,父母再盖院墙和大门。由于地基软,刨得地槽很深,下面全部用石灰灌起来,家里地势高,墙矮了也不好看,石灰坯院墙从外面看得三米半高,倒是挺般配。即使这样,大门过道全是水泥浇灌起来。后来因为地基软,有些下沉,折得有缝隙。我们家大门是牌坊式绿色水刷石的。顶上牌匾是请北关张尊典老先生写的“锦绣前程”四个金色大字。寓意我们家将会兴旺发达。直到1987年又把东屋盖起来,那年我考取铁路司机学校。1995年房子有的地方漏雨,又翻盖了屋顶。那年还盖一间小西屋放些破烂,还改造厕所和修影壁墙。总之这些年,父母总是几年一步计划,逐步完善起来这个家。</p> <p class="ql-block">  从我小学四年级家里盖房子开始,父亲每天下班就是从湾里往家门口推土,我和二姐一边一个往坡道上拉车子,垫在大门前。然后从湾里往上垒土墙,一直干好几年。父亲的身体因为盖屋劳动也越来越好。从以前弱不禁风到后来健康长寿都是那些年锻炼的结果。平时有个头疼感冒啥药不吃,去湾里推几车土,出出汗就好。</p> <p class="ql-block">  随着我们姊妹四个长大,一个个成家立业有孩子。父母还是一直待在老家,偶尔也去济南妹妹家住几天。老家院子还种点菜,我们每周都带着孩子回家看望父母。回去时割点韭菜,摘个黄瓜,柿子来吃,父母也是高兴知足得很。</p> <p class="ql-block">  母亲于2013年阴历八月初八去世,享年75周岁。父亲从2016年开始跟我们一起生活,老家也在2018年开始拆迁建古城。</p> <p class="ql-block"> 那天是7月7日,我们带着父亲回去看老家最后一眼,心里那个难受!父亲站在废墟上强忍着泪水没流出来,可是嘴里却喃喃的说“拆吧,拆吧……”我的泪水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老家,是父母几十年心血盖起来的,每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血汗,说拆就拆了……</p> <p class="ql-block">  妹<span style="font-size:18px;">妹捧起来一块石灰坯,含着眼泪,把它放进车里,上山安放在母亲坟头,告诉母亲,老家没了,再也回不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愿您一生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笔名,知秋,中共党员。出生于1970年9月,祖籍章丘区绣惠街道东北隅村。爱好户外爬山、写作,是章丘区、济南市作协会员,铁路货车检修工程师,美篇生活领域优质作者,齐鲁壹点情报员,微头条首发创作者。从2016年开始写美篇1180篇,加精677篇。在章丘人论坛发帖加精120篇。被推送《章丘往事》43篇。齐鲁壹点发布文章539篇,今日头条发布581篇文章。2018年写的《再看四关四隅》两篇文章载入《2018年章丘大记事3》。《金章丘古城一—绣惠镇的前世今生》发表在《海右文学》2022年第6期上 。发表在齐鲁壹点文章《小时候打过的刀》阅读量达到50万,《我的小姑奶奶》达到47万,《母亲学车的故事》达到30万。2023年6月《又是一年父亲节》达到108万阅读量,并获得六月份优秀个人壹点号及奖励。自2023年11月开始连续四个月获得《美篇精选创作者》荣誉证书,2024年1月获得齐鲁壹点《2023年度影响力创造个人》荣誉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