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到国旗高高飘扬,更有好多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零碎记忆:以下旧照一,是我1970年刚出道时(十五岁)在雅安飞机坝天安厂预制场当学徒工时,雅安相馆拍的(后排左一是本人),四年以后在攀枝花市(当时称大渡口1974年)龙洞矿区修厂房和职工宿,大渡口相馆拍的(旧照二,前排左)。看我们服饰在几年间有了新变化。旧照(一)中两个大朋友是蒲江老乡退伍后安置到雅安国防三分厂和天安厂的正式职工,我们两小朋友的军帽就是他们送的,在相馆照后不几天我们到雅安电影院看《英雄儿女》时,我的军帽就被同样爱好军帽的人飞去了。在雅安飞机坝时,我的工作就是混凝土预制场的钢筋工。每天工作八小时(包括早晨上班前半个小时学习毛主席语录时间和上午工间休息半小时)。每天的工资,像我这样的小徒弟每天七角钱,我师傅是一元二角二分(二级泥工),杂工一元。每天的生活费大约三角:早餐一两稀饭,两个馒头(二两一个),一小盘泡菜或大头菜,大约二至五分钱;午餐和晚餐半斤或四两米饭和一份小菜,每顿大约一角--一角五,加上一月一次牙祭(吃肉),每月生费约八至十元。如果每月都出满工或加班,可剩十多元钱,留下点零用就兑回家去,家里每月对40斤粮票,计划25斤,家里还得到黑市上去买15斤粮票(当时黑市上的粮票是一角到二角斤,国家配给大米价是一角三分八)。当时我们这样的零时工也是没有星期天的,晚上可逛雅安城,偶尔还可以去吃碗猪肉面一角二分钱,看电影一张票一角钱。几个月后我去百货商店买双雅安皮鞋用去六元钱,我出去时,只穿了方口布鞋和一双半新旧的假军用胶鞋。那时候我对文化还没有多少认识,虽说我家还算是教书识字人家。做工后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包括我师傅都不识钢筋图,不认识图上面的26个英文字母和标识符号。我们住的工棚里有几个老杂工,其中一个大爷会拉京胡,偶尔还来两句京腔,但是我们听来就是不知所云,他是午饭后拉,晚饭后也拉,听起来多有凄凉感。老零工们大多出生不好,且多有文化,有时还摆些民国故事与我们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是昨天郊外骑行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