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一株梅)(二)

黄知精

<p class="ql-block">那时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川东北地区,交通闭塞,太平县只有汉渝公路穿境而过,只有运粮的牛车通行。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落后。境内只有三所中学。教职员工大多是从邻近县市调来。乡下只有中医诊所。……</p> <p class="ql-block">香妹子在白沙当架线工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风华正茂</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夏,香妹子以优异的成绩,连续三年评上“三好学生”,在河口中学毕业。且考上了“达县中医学校”,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正当香妹子兴高采烈,为迎接人生锦绣前程而拼搏的时候。 一九六六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她美好的幻想完全破灭。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所有的学校停课闹革命。学校开始了“大呜、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香妹子一向刻苦学习,并不习惯于这种运动。恰好当时在白沙工农区的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到荆竹坝来招工。香妹子和同街的朱家碧自告奋勇报名到“062”工程处参工。到了工程处,临时被分到架线班跟着老师傅学架线。那些老师傅都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到西南参加三线设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都很高。对人和蔼可亲,毫不保留地向她们传授业务知识。这些外地师傅一举一动,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使她开阔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那时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农村,还十分落后。有的穷苦人家,甚至衣不蔽体。需出门的大人才能穿上衣服,不出门的只能躲在家里裹着布片遮羞。晚上没有被子盖,只能钻进玉米壳里睡觉,当地人叫“冲壳子”。一日三餐以红苕,洋芋,包谷等杂粮为主。</p><p class="ql-block"> 工程处的伙食倒是开得很好,一天两顿米饭和一顿白面馒头,管吃够,一份素菜只要五分钱,吃鱼吃肉也只需一角五分。有时单位上的车子还到达县等周边城市去拉西瓜,苹果。香梨等水果。还有海鲜。这些,香妹子见都没见过。对于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中长大的香妹子来说,简直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她平日里省吃俭用,把节约下来的工资给爹娘、弟妹买衣物,买水果。托人带回荆竹坝。让爹娘弟妹尝鲜。</p><p class="ql-block"> 爱说爱笑的香妹子,留着两条大辫子,相貌端庄秀丽,又谦虚好学,礼貌待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同寝室的北方姑娘待她如同亲姐妹。教她正规的普通话。香妹子如鱼得水,成天满面春风,喜气洋洋的。</p><p class="ql-block"> 白沙镇离县城只有二十多公里,一到节假日,香妹子就会搭便车到城里帮姐姐家做家务,带小孩,有时还烧火做饭,上坡砍柴。把剩下的工资,交给大姐,补贴家庭的开销。因为那时姐夫在集体办的运输社工作,大姐在汽车站伙食团上班,两人的工资并不高,而且已经有了两个小孩需要照顾。姐姐一家人都期盼着她这个当“二姨”的能够在星期天早点来。周围邻居,年纪比她小的,都亲切地称她“二姐”,年纪比她大的都热情地叫她“二妹”。香妹子把大姐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侄儿,侄女最喜欢二姨,因为她每次来,都带有好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由于香妹子在单位上工作积极,吃苦耐劳。在白沙镇上只呆了一年多,就被调到达县地区的“长江指挥部”话务室当话务员。</p><p class="ql-block"> 在达县三年职业生涯中,香妹子风华正茂。在平日里,单位上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刻苦钻研技术,成绩斐然;节假日期间,跟着科室里的姐妹们“冬进书馆夏入河,春秋郊游好唱歌”;在香妹子看来,到处都是莺歌燕舞的世界。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幻想着锦绣的前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69年,香妹子在长江指挥当话务员时与同事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大干快上。</p><p class="ql-block"><br></p>